<正>八十多年来,索恩照明作为全球照明行业的领航企业,参与制定了多项行业照明技术标准和规范。1928年,Jules Thorn先生在伦敦创办了索恩电灯服务公司。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家电灯服务公司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光源、灯具和照明组件生产商之一。二十世纪40年代索恩照明在欧洲首家大规模生产荧光灯管,60年代索恩照明首家生产出卤素汽车前大灯,同时获得了技术创新之女王奖。过去80多年所获得的无数成就以及引领市场的创新技术,使索恩照明成为了如今的国际知名品牌。今天,作为奥德堡集团的一份子,索恩照明的产品研发都围绕着PEC的健康照明理念所进行(P-Performance性能E-Efficiency效率,C-Comfort舒适度)。索恩照明产品创新的核心在于提供充足及优质照明的同时,提高能源效率以节省资源。
2011年09期 No.05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
<正>山东建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山东建筑大学设计研究院)(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Urban Planning Design Institute简称SJUAUDI)成立于1960年,原名为山东建筑学院设计室,1985年、1992年分别改为设计研究所、设计研究院。1997年国家建设部审定批准为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目前设计研究院已具有建筑工程设计、城市规划、工程咨询三种甲级资质以及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认定书(建筑工程一类-钢结构),同时具有风景园林、市政工程设计两种乙级设计资质。
2011年09期 No.05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正>山东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建筑设计为核心的综合性工程服务企业集团,是由具有55年悠久历史的济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改制、改革发展而成。集团下设七个综合设计研究院、规划景观设计院、卫东(建筑)工作室、建筑设计创作所、房地产设计咨询研究所及工程设计咨询部;拥有山东同圆置业有限公司、青岛同圆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山东同圆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山东同圆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济南同圆实业有限公司等全资及控股子公司。集团现有员工780余人,其中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高级职称150余人;各类注册工程师200余人(含建筑、结构、规划、公用设备、电气、咨询、造价、监理、建造等专业)。
2011年09期 No.056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7K] -
<正>莱顿的边角房子/Sophie Valla建筑事务所和Marc Koehler建筑事务所项目位于荷兰莱顿,建筑面积233m~2,由sophie Valla建筑事务所和Marc Koehler建筑事务所于2011年建成,摄影师Luuk Kramer。房子是为一户年轻人设计的。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边角位置在平面图中的意义。客户参与了房子设计和施工的全过程,亲身经历了从设计图到房子建成的过程。在1~3层的每一个楼面都转换立面的方向,从而使侧立面呈现出线条和体量之间复杂和动态的交织效果。
2011年09期 No.056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8K] <正>2011年9月4日,由《城市·环境·设计》(1UED)杂志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彭礼孝担任团长,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书记张玉坤担任政委,带领的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上海湖南、广东等地20余位建筑师从北京启程,前往英国卡迪夫。这也意味着由英国卡迪夫大学威尔士建筑学院与天津大学低碳建筑国际研究中心主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承办的201 1英国卡迪夫大学威尔士建筑学院可持续建筑培训正式启动。
2011年09期 No.056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
<正>面对22世纪高密度都市空间未来的个人生活形态(居住、工作、娱乐)将会如何?是否会蜕变成"茧"一般?"简"代表建立一个单纯的建筑系统,是否可解决复杂的都市空间?"简"亦代表回归自然,运用各样绿建筑手法,使建筑更为节能减碳,都市资源消耗减缓。潘冀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在迈入30周年之际,以"茧与简"为主题携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共同举办了"2011海峡两岸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评审会。此次活动为促进海峡两岸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互通有无作出贡献,并为海峡两岸建筑教育之持续交流、共同发展铺垫基础,为两岸携手寻找建筑明日之愿景而努力。
2011年09期 No.056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正>由《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与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联合主办的"医疗建筑设计沙龙"于2011年8月26日(周五)上午9:00—11:30在北京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中元厅举行。随着中国医疗改革的避一步深化、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医疗建筑设计成为热议的话题。医疗建筑如何才能持续满足不断变化的医疗技术、如何更人性更智能、更安全?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议题。本次沙龙由《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彭礼孝主持沙龙。邀请了黄锡璆、孟建民、丁建、谷建、王恺、孙鸿新苏元颖、张庆林、曲永忠、顾国标等国内知名的医疗建筑设计专家,以实例为出发点,从设计的角度,围绕当代医疗建筑设计的特殊性医疗技术与建筑设计、医院的更新建设、人性化的医疗建筑设计等诸多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交流。
2011年09期 No.056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
<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苏州城就是美丽、繁华与昌盛的标志。苏州建筑之于我们的印象就像吴冠中先生的画作,寥寥几笔、却意境深远,无论是古老的拙政园、沧浪亭还是现代的苏州博物馆。苏州以及苏州建筑现今已备受大众推崇,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苏州建筑设计将如何适应现代苏州的发展、容纳城市内涵的积淀?
2011年09期 No.056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正>由天津建筑师沙龙、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承办的"天津建筑创作沙龙"于201 1年8月28日下午在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成功举行。近年来,随着滨海新区的建设发展,天津这样一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名城又一次被推上了建设的风口浪尖。与此同时,天津建筑也在这样的发展热潮中,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其作为城市标示所拥有的魅力,又一次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2011年09期 No.056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正>2011年9月1—3日,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办,苏州华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浙江绿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阿姆斯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支持的"第二届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建筑设计高峰论坛"在苏州隆重开幕。本届高峰论坛是继"第一届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建筑设计高峰论坛"之后的又一全力推出的论坛,同期在苏州美术馆举办"2011首届UED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建筑作品展",并增设了"2011UED博物馆建筑设计奖"。
2011年09期 No.056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7K] - 张楠;王兴田;赵崇新;张应鹏;苏晓河;陆邵明;龙迪勇;
<正>2011年7月31日,"地域委员会学术会议"在杭州顺利召开。来自上海、浙江、江西等地区的诸多建筑师、设计师及媒体记者等数十人出席会议现场。大家结合地域性、建筑叙事空间的典型案例以及当前问题等多方面展开了学术交流,进而为这方面的研究拓宽了思路。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秘书长张楠先生,认为城市是有叙事空间的。在一个空间里吸收到了某种能量,然后能找到一个附着点并把它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了与空间的一种交流(人与空间之间情感上的互动),这可能就会形成空间品质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1年09期 No.056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 周愷;
<正>圭园工作室位于天津津南区八里台工业园区,与相邻厂房毗邻而建,其较高的单层空间与园区内大量的工业建筑尺度相近,单纯朴素的外部形象也与周边建筑一脉相承,只有其深沉的暖砖色在灰色调的邻里中透露出一些不同的个性。圭园外形完整,是一个约78m×40m的长方形,以在内部挖院子的方法组织功能,解决采光通风。工作室的入口位于西南角,同时服务于东侧工作室与未来西侧的设计制作车间,接待室、开放设计室、会议室、主设计室等主要功能空间依次向东展开。
2011年09期 No.056 4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48K] - 宋昆;张一;
<正>应《城市环境设计》杂志之邀,介绍一下周愷大师新近设计的一幢小房子——圭园工作室。此前已经有几家建筑杂志介绍过这个项目,而且项目确实不大,单层砖房,总建筑面积才2 100m~2,重复介绍,从何处谈起呢?因杂志希望采用访谈的方式,故周愷建议约几个闲人找个闲时一起到圭园闲聊,找找感觉,或许能有些启发。圭园工作室的主人刘鸿明是周愷多年的合作伙伴和挚友,周愷建筑作品的室内设计多出自刘鸿明之手,二人志趣相投,配合默契,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2011年09期 No.056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
<正>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及王维仁建筑研究室主持人,美国建筑师学会会员,伯克利加州大学建筑学硕士,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研究所硕士及台湾大学地质系学士。曾任2007年香港建筑双年展首席策展人,200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客座副教授,南京大学及同济大学客座副教授,美国TAC建筑师事务所协同主持人。其研究领域为合院建筑形态演变,中国建筑与城市。其设计获奖包括1999年、2001年、2002年美国建筑师学会设计奖;2001年、2002年、2003年台湾远东建筑奖;2008年香港绿色建筑奖;2009年香港建筑师学会奖。其设计作品多次获邀参展,包括2008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北京建筑双年展、深圳建筑双年展、香港建筑双年展等。其作品与文章发表于StradtBauwelt、TA、WA、Dialogue、Domus、UED、A+U等国内外期刊上,包括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新书《思考再织城市》以及2011年出版的《围的再生》。
2011年09期 No.056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 Kenneth Frampton;
<正>每隔一段时间,当一个新的建筑师走向世界舞台前沿,他的作品整体往往以一种超乎意料的方式,一步一步地逐渐呈现,宛如一种独特的建筑想象:作品里面所蕴涵特有的丰富和活力,甚至出乎建筑师本人的意料,而位于香港的王维仁正是这样一位建筑师。他具有社会责任感而又平实谦逊,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建筑师:更应该说的是,他将他对合院作为一种普世空间理念的思考体现到他一路的建筑实践中,将合院空间赋予了适当地域特征,成功地结合了南中国的海洋性气候。
2011年09期 No.056 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Jesse Reiser;李颖春;
<正>三十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建筑系学生时,非常幸运的结识了阿尔多·罗西,当时他正在撰写《一部科学的自传》——在我看来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我这么说不是因为这本书清晰的内容,而是罗西那股远渡重洋到美国书写的意志力。罗西的第一本书《城市建筑学》,是他青年时代的巅峰之作——严肃、缜密、条理清晰地阐述了原则性问题,从而奠定了他在专业界和知识界的威望;而《自传》则是他的中年之作,与那部青年时代的煌煌巨著相比,《自传》中充满了渴望、梦幻和探索,让人重新认识那个作为理性主义类型学家的罗西,也让他远远超越了同时代那些缺乏想象力的同行。王维仁的作品带给我一种类似的震撼。
2011年09期 No.056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 付蓉;
<正>从地质到建筑的华丽转身UED:对建筑师来说,他的专业背景很重要,很多建筑师都是科班毕业生,但您是从地质专业转到了土木专业,又到了建筑学专业的原因是什么?王维仁:像很多人一样,我中学时除了看西方思想文学类书籍,还接触"五四"前后胡适、蒋梦麟的一些文章,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的问题。其中胡适很推崇的地质学家丁文江和学历史考古学的傅斯年,让我觉得这些启蒙的思想家,具有从民主科学到文化和社会使命感的视野。念高中要选专业,学科学的父亲认为我该学理工,我对其中的地球科学是比较感兴趣的。除了因为丁文江是科学家、知识分子,也因为地质学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学问,一方面是自然,另一方面是自然的历史。那时候地质古生物和考古有很多重合,特别羡慕地质学家和人类学家到北极、南极或沙漠高山,或偏远的地区做调查。高
2011年09期 No.056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 朱涛;
<正>法国诗人"Antoine de Saint-Exupery"曾说过:"我们并不要求永恒,仅仅要求事物不要失去它们的全部意义。"但在今天,我们的各种硬件手段——资本和技术手段变得无比强大的同时,我们关于建筑的想法却变得异常模糊或支离破碎,要清晰谈论建筑的意义,似乎已变成一件很难的事。作为建筑师或建筑教师,我们今天还有多少人能够,或愿意,直接、清晰和自信地探讨一些"基本"建筑问题呢?什么是"好建筑"、"好建筑师",该如何进行一种有意义的建筑实践?整体上看,王维仁的实践显得异乎寻常的"稳定"。他的一系列作品没有呈现观念和语言的断裂和剧变,而是坚定地围绕几个基本概念点展开合院、地景、城市肌理、文化记忆等。也许可以更进一步地说,在这组概念中,"合院"空间类型是王维仁建筑探索的中心之中心,其他概念几乎都可看做是由此衍生出来的。也许在他近期作品中,另一个概念——"地景"正在变得日益重要,
2011年09期 No.056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 王维仁;
<正>台大活动中心的天井1980王大闳的台大活动中心,在屋顶折板和柱廊的立面背后原来是一个约9平方米见方的小院子,或者更应该说是一个二层楼高的方形天井。天井由混凝土的梁柱架构框出了一片天地,下面是一个方形的莲花水池,院子周边是一圈大红色栏杆的廊道和黑色的木格窗内墙,里面是几个学生刊物社团的办公室。在20世纪70年代末思想文化激昂的年代,同党或异己在走廊上辩论编辑和运动,比如胡适、蒋渭水、卡夫卡、鲁迅,当然更多的是年少的风花雪月。如果问我是否还记得那个时候的任何事件或人物,约略是透过天井水池的蓝天白云,白墙上的阳光和阴影移动,雨滴打在水面的睡莲和鲤鱼上,还有夜深抬头的星光和明月,我想在这个文化空间里成长的我们,多少都有这样共同的空间经验。
2011年09期 No.056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 藤森亮;谢菁;
<正>围绕雕像的行走走在今年夏天的上海世博会场是一次兴奋的经历,其中的一大乐趣是检阅国家馆之间的设计竞赛。场馆似乎都普遍在展开一种视觉效果上的竞争,而这当然正是世博会的目的之一。在这种视觉竞争的环境中与众不同的是BIG(Bjarke Ingels Group)设计的丹麦馆。它的设计动力不是为了视觉冲击,而是为了实现创新的形体概念和随之而产生的空间:两层的环道首尾相接,盘旋上升和下降,在环道中央的小水池模拟Copenhagen的海域,还有坐落在一隅的小美人鱼铜像。在沿环道盘旋的场馆之旅上,雕像从不同角度和距离展示着不同的面貌,如果没有这一连续的视觉变化,环行的经历将是索然无味的。固定的雕像提供了参照,反映我们在场馆的相对运动。这种经历使我回想到在巴塞罗那世博馆行走时发现的GeorgKolbe创作的雕像,在池塘一隅,在石墙背后,在玻璃的倒影里。
2011年09期 No.056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 顾大庆;
<正>我和王维仁都是1994年到香港的大学任教,他在香港大学时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据说他也曾经申请了中大的职位,我们差点成为同事。认识王维仁本人之前,我先听说了一则关于他的轶事,虽未经他本人的确认,不过八成是确有其事。香港的大学与内地不同,教师要去外地(去到香港以外的地方)办事(与本身的工作有关的正事,不是私事)必须先要请假,得到系领导的批准,否则就是违规。而每个教师每年所允许的假期是一定的,所以是否请假,请多少假就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王维仁因为做设计的原因,不时需要去外地,也就并非次次记得请假。而一次正值暑假期间,他在到北京看工地的旅行途中,正巧与港大当时带学生去交流的系主任黎锦超乘同一架飞机,结果王维仁非常的尴尬,黎教授当时非常的生气,接下来一年王维仁教学任务也倍增了。当然事过境迁之后,黎教授对王维仁发表的设计成果和设计研究方向还是非常赞许。这件事
2011年09期 No.056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黄声远;
<正>每次想到王维仁的作品,心里就会出现一大片海洋,而且是那种光明舒服、平静容纳一切的海洋。如果要找他,会先传个简讯,而不是急促的电话。不只是猜不出他可能在哪,也是想分享那一点开阔,不疾不徐。香港、南投、东莞、杭州、白沙湾……走过这些岁月,中间空出来的"合院",对于王维仁,不单是空间类型的最爱,亦或是地理及日常真实生活的跨越隐喻,终究累积成虚心大用的哲学、特殊的专业典范。绕着那一片海洋,他的建筑行动一如他说话的方式,耐心响应而且平静自在,台湾海峡、中国南海太平洋,他刻出未来的纵深。
2011年09期 No.056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正>西溪湿地三期邀请了10个建筑师,每人在1个地块上设计一栋建筑。N地块分北、中、南3条细而狭长的建筑基地,每个基地分别面临前后两个方向的山丘与沙丘水景。观者沿着主要道路漫步,山、水、天、地,构成几种线型的不同风景。织理山水江南水乡聚落的线性织理形式与中国城市的里坊街廓及合院单元的织理形式截然不同,聚落的水道湖泊不仅是连接系统,建筑单元配置更是以外向性与水的关系为重点。西溪艺术村本地块的设计如水乡线性的聚落形式一样,是以线性串联的建筑单元与水的关系为起点。然水有四时之色,随四时之气。春水微碧,夏水微绿,秋水微清,冬水微惨。又有沙汀湖洙皆水中可居人而景所集也。——韩拙《山水纯全集》
2011年09期 No.056 9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2K] -
<正>使用者意见和几乎所有台湾的海水浴场不同的是,你会觉得这才是一个开放的市民公共空间。我几次带家人来这里,从停车场开始,看到穿过草坡和海景,一路到坐在海边的白沙滩上是一气呵成的经验。你只记得经过了起伏的草坡和面向海水的广场和连廊,建筑自然的出现或消失,却不觉得需要停下来买票过关,或经过一些不必要的人为设施。一直到走进展览馆,或坐在面海咖啡厅里,才感到建筑高低起伏的屋顶和斜角的光线和面海的景观。建筑面海的广场在每年的风筝节挤满了人,建筑的另一端,同旁边村子的庙围成一个广场。穿过大厅,就走到村子里的社区和饭馆了。
2011年09期 No.056 108-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6K] <正>香港岭南大学社区学院是建筑师继光隆小学之后,在现代高密度的多层建筑中,体验中国传统合院空间关系的系列作品之一。这个设计同时将建筑主要量体拉高脱离地面,原有的地形草坡与原生树种得以保留,并透过不同高度的序列合院串联了原有校园的主要建筑群和宿舍区,成为学生在校园中的动线和活动的新核心。设计以两层长条形单边走廊的块体为基本模块,以交错叠加的方式形塑三度空间多层与多进的序列合院经验,并同时保持传统合院1~2层的空间尺度。
2011年09期 No.056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1K] -
<正>这栋位于广九铁路红磡车站附近的高层校园建筑,是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专上学院的新校区。设计主要是希望突破香港典型"裙楼加塔楼"两段式的制式化建筑模式,企图将传统高层建筑"以电梯核为主导"的设计模式,转化成为"以垂直方向的步行经验为主导"的设计,以期能在高层建筑的形态学上达到一种创新。设计除了将裙楼策略性地转化成几个逐渐上升的台阶广场之外;更将塔楼的量体划分成模组化的量体单元,与序列的空中花园交错安排,成为校园一系列垂直的公共空间。
2011年09期 No.056 126-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3K] <正>东莞台商学校游泳馆意图创造一个有不同空间序列层级与尺度的水合院空间文化,打破常规的大跨距、大体量体育建筑的设计模式,设计将原有八水道比赛型制式的功能任务打散成大、中、小不同尺度的泳池,与室内、半室外、室外的不同空间,适合4~18岁不同年龄层的学童在不同季节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建筑透过空间虚实的对比与层次序列的趣味安排,使学童充分享受水的空间文化与乐趣,而不视上游泳课为畏途,使游泳馆的设计不只针对少数的运动选手,而是普及的全民运动。建筑的整体配置围合了校园的大活动广场,以不同尺度大小,以斜坡、平台与柱廊向广场开放,建筑本身意图成为一个能呼吸的有机体:大面积的开窗与天窗在夏季完全开敞,空气充分对流;冬季则关闭门窗成为小量体的室内温水池馆,引入阳光并减少热能的流失,建筑造型有如高低二组的大型柱列依层级排列,虚实对比;微倾斜的屋顶板一方面作为太阳能吸热板的底座,一方面展现传统建筑的起折变化。
2011年09期 No.056 13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0K] -
<正>这是系列合院设计的最早一个尝试。建筑分两期完成,一期有两个院落,5年后完成了另外三个院落。设计除了基本机能的考虑之外,最重要的是建筑院落自然地景的关系。我们思考学生在长时间的学校生活中,生活的模式如何转化成建筑的空间。对这些未来的演奏家而言,每天生活的重心就是练琴,就像修道院的神父。我们思考什么样的整体情境塑造,可以升华这种生活内容,成为自然与空间的韵律。我们想到在深山里的修道院,走过长长的廊道和中庭,看着远山湖水,沉浸于神的世界中。我们想到音乐系馆户外空间的演奏厅、开放式的琴房与半户外的练习场所。学生走在琴房与宿舍之间的长廊,穿梭在音乐与地景中,早上练琴、下午练琴、晚上也练琴,穿过一个又一个的院落,看看山、看看天。在规划设计的时候,我们一直在观察这个地域和地点的自然与文化地景:嘉南平原上的大圳、水塘、槟榔树作物与聚落,音乐学院的基地在山脊线前缘的平坦地区
2011年09期 No.056 144-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5K] <正>设计的主要构想是以小尺度的四合院组合成聚落形式的肌理,架构出教室/走廊/合院/广场之空间层次:每间教室的外边都有一个四合院和一棵大树。小朋友在下课的时候走出教室就是自己的庭院、大树、平台、沙坑、穿廊。对一个将近50个班级的大型小学,一般的设计是多层的长条形教室,安排成L形或围合式。小朋友在下课的十分钟里沿着长廊跑下楼梯,冲到游戏场。我们要突破的是教室不超过两层楼,把集中式的空地分散成每个班级的户外空间。一楼教室有自己的庭院,二楼教室有自己的花园平台,每一个四合院有一棵自己认同的大树。面向南北的二层教室和一层面向东西的教室交错,二层的量体提供一层东西向教室的遮阳,也形成了架空的穿廊和上层的平台。
2011年09期 No.056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5K] -
<正>与大树共舞一台中县福民小学重建工程第一次我们拿着学校给我们的基地现况图,走在瓦砾满地的校园,建筑物没有了,剩下一棵棵大大小小的树木。我注意到图纸上密密麻麻地、精确地标明了每一棵大小树木的位置和学名,一问之下知道是总务长在地震后逐一标记在图上给建筑师用的。校长详细地叙述这几棵樱桃树是哪一年种的,春天开什么样的花……感动之余,才真正体会这里的每一个环境物件:升旗台、小鱼池、秋千架、滑梯,当然有每一棵树木,都是他们有意义的生活整体。在草图上无意识地画着建筑物的可能位置时,线条不知不觉地就避开了这一些大大小小的树木。
2011年09期 No.056 16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9K] <正>第一次踏入中坑小学,一眼看到校园当中空地四个角落上四栋高耸的苦楝树,沿着四片浓绿的树荫,依序像道具般排列着座椅、司令台、球架、秋千,不太宽的跑道就绕着这四棵树的外围,围成了一个小操场,再往外一圈是原有校舍与教室,然后是四周的果园;再来是槟榔树和远山,这四棵苦楝树所界定出的操场,清晰地定义了基地的空间性格与校园的地点感。这是台中县和平乡,在由东势往大雪山中途的一个山区小学,有八十几名学生,村落里以客家人为主。之后几次到学校去,我们踱步在绕着操场的四棵大树之间,想着教室的位置、音乐教室旁边树下的表演台、图书馆窗外下午的阳光,想象着未来的校舍绕着四棵大树发展出的四个场景和四个叙事,想起北宋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里说的四种山水画的情境:可行、可观、可游、可居。
2011年09期 No.056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7K] -
<正>建筑设计理念江湖帮会馆的建筑设计,在形式上延续了整体规划对城市建筑与街廓空间的理念,以现代的建筑重新诠释安仁公馆大宅的院落、巷道以及老镇的历史肌理:街道、连廊街屋、广场、袍哥楼。设计同时意图探讨展示主题在建筑空间上的可能表现一方面以内外空间的交错与正负空间的置换,彰显江湖帮派在正邪与黑白之间的双面个性另一方面以空间单元的织理组合与层级关系,诠释帮会帮派之间周密而复杂的串联、联盟、依附与控制关系。由空间经验上看,江湖帮会馆是由一系列的厅堂与院落组串而成:厅堂厢廊、轩榭院园与楼阁亭台。从具象和抽象的层次来看,江湖帮会馆建筑虚实的组构关系,如同隶书或篆体的书法在金石刻印上的表现:从构图的疏密与虚实到笔法的点提转折与横竖钩撇。
2011年09期 No.056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7K] - 王维仁;谢菁;许壮声;程骁;徐煑;谭咏雯;
<正>北川中学:四川灾后重建北川中学地块为典型水稻田和鱼塘的农业地景,河川与数条灌溉渠道穿过,山丘之间的谷地坡面由东北向西南下降成为平地。设计着重学生人性的学习尺度与生活经验将5 200名学生的空间分为六个尺度适当的组团,由各个学院围塑成的大绿地成为延续自然地景的生态空间,更是人本成长具有象征意义的公民空间。如同衣服的尺码在学校、院落、年级、班级与自我之间,这个设计希望找到空间自主的关键尺度,适合学生们大中小的尺度需求,形成一个个以院落为中间尺度的生活与学习圈。
2011年09期 No.056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5K] - 王维仁;谢菁;谭咏雯;张思婷;阮颖彤;张羽;徐煑;谢民富;
<正>2009年12月在香港中环的反高铁抗争,延续了3年前天星码头保育运动的精神,是后殖民时代的香港市民,投身城市及田园空间自主权运动的再一次高潮,2010年春天,抗争运动的主体成员菜园村村民和支援的民间关注团体化挫折为行动,决定突破政府搬迁公屋的安排模式,以自立的方式觅地生态建村。这个运动在维系社区的存续的同时,挑战了程序理性的香港官僚体制数十年来一贯"拆村上楼"的动迁模式,更进一步地让我们重新审视香港新界的耕地政策,以期开启香港有机农业的新契机。菜园村的实质规划在居民社区行动与生态建村的基础上,保存了原有地块内的大小鱼塘和两组龙眼树林,确立了规划上"车不入村",以及村内40%的土地作为集体公田与公共使用的共识;配置以不同尺度的广场节点、公所亭宇、墙体座椅、灯具邮箱的序列安排,沿着南北步道形成村内北中南三个社区的公共空间与特色,强化村民对地区和地点的认同。
2011年09期 No.056 178-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6K] - 袁佳麟;
<正>源计划(建筑)工作室:蓬勃的商贸经济和城市发展所积聚的能量使珠江三角洲的社会空间状态在10年以前就广泛成为建筑学术所关注的热点,然而在其中心城市有价值的批判性建筑实践近乎空白。由两位留欧归来的青年建筑师所创建的源计划(建筑)工作室(O-office Architects)的成立初衷正如其名称所蕴涵的意义:在空白地带探索新的建筑空间范式和前景。2007年底源计划(建筑)工作室落户广州东区的羊城创意产业园,把原为纺织厂厂房的两层建筑改造成自己的创意空间。工作室试图在当代中国强大的"制造"氛围下以建筑和空间设计为平台,建立一套跨越技术、艺术、影像、媒体等领域的空间建构策略,在为现实问题提供出色空间思路的同时,坚持把建筑设计作为对城市经济现实进行批判性研究的手段,并不断保持二者的平衡。工作室目前的项目涵盖城市设计、建筑、空间和展示,甚至产品等不同空间尺度。
2011年09期 No.056 182-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 何健翔;蒋滢;
<正>建筑起源于人类对栖居的思考。最初的建筑仅由单一有限的材料构成,人们专注于特定材料的编织、搭接和联系。从技术角度看建筑是人们将一系列的建造材料在某个特定的地点按照建构的逻辑组织起来的结构体系。建筑材料乃构成建筑之物,其物性指的是材料的物理性状。了解一个材料首先从理解它的物性开始,比如强度、色泽、耐候性等。建筑不是材料物性的叠加,而是需要让建造材料在场地中寻找到它自身的存在,从而呈现它的诗性。这种诗性正是人对材料物性的思考和参与以建构栖居空间的努力所体现的。材料诗性的表达因而也就是建筑师对材料建构方式的思考和创造,并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的知识体系。从古希腊和古罗马开始,西方的古典建筑史是一部砖石材料的史诗。在东方,木材的广泛应用造就了另外一种建构文化,世代延续到近代以前。
2011年09期 No.056 186-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3K] - 何健翔;
<正>麓湖,位于广州白云山风景区南麓,面积2500000m~2,其中水域面积210000m~2。湖区原为洼地,1958年在此修坝蓄水,因南麓为游鱼岗,初名游鱼岗水库,后更名金液池。因处白云山麓,1965年易名麓湖。1984年辟为麓湖公园。鹿鸣酒家的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原为湖北岸的冰室加小卖部。后经过多次加建和扩建,逐渐发展成一个拥有一千多个餐位,总建筑面积8 300m~2,以经营粤菜为主的大型餐饮场所。原有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2011年09期 No.056 19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5K] -
<正>水岸(Waterfront)(新)鹿鸣酒家的基地源于水岸。(新)鹿鸣的营造始于对水岸文化现代性的追寻。水岸文化之于广州无论在城市集体和城市个体层面均有着悠久的传统。在集体层面,水岸历来作为城市与外界(包括珠江流域范围内的城市,南中国海沿岸以及近代更广阔海域沿岸的城市和文化)联系的界面。在个体层面,水岸提供了一个市民生活和表演的场所。沿着城市水岸展现的是一种非跳跃式、连续的集体和个体参与的公众性。然而,随着城市的无意识扩张和裂变,水岸传统的公众性被逐渐边缘化。
2011年09期 No.056 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正>广州标本"中国制造"的冲动所激发的"制造文化"给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珠江三角洲注入了巨大的城市能量,但也因此促成了泛滥的城市流动性和畸变的城市形态。历经多次产业转移和升级,城市群落间充斥着的工业和后工业形态正呈现快速的"遗址"化——新产业的植入速度远低于旧产业内容的逃离。剩下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对待这些"遗址"性的场所。一种盛行的轻蔑选择就是把"遗址"彻底铲除,以千篇一律的"泛城市"蓝图取而代之。作为空间设计者我们努力尝试着另外的策略,位于广州濒临清拆危险的沿江工业区的EMG大石馆正是我们在"遗址标本"上的一个建筑实验。
2011年09期 No.056 200-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2K] -
<正>景观离析离析当代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不可避免地面对城市空间质变后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人们赖以生存的城市建筑空间被极度地压缩,社会现状与传统之间出现巨大的断裂;与此同时,标榜商品和权力的超大尺度空间肆无忌惮地切割和拉伸城市,旧有的空间价值随之瓦解。城市于是变得史无前例且无比粗糙的混杂:传统城市肌理迅速消解,宽广的道路和空洞的广场充斥,城市表象和内容的分离使建筑面临着自身的两难——它既无法退回到原有的城市尺度逻辑,但又难以逾越刻板和过分简单化的城市规划条文。这种状况将导致两类建筑结果:一类是彻底退化为纯粹的空间商品,只遵循商品逻辑的资本机器:第二类是"升级"为一个空间视觉的符号,而不关注建造本身的权力躯壳。建筑学需要如何走出现有的困境?建筑师在这两难的境地中可以采取何种设计策略以延续专业的价值?
2011年09期 No.056 208-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9K] <正>生产院落地域气候建筑的场地位于南中国广东清远市盈富高新技术开发区,周边景观开阔,贴近自然。当地的气候和EXCEL项目的生产特征要求建筑对此的有效回应,为工厂的生产和生活在当地湿热的气候条件下提供舒适的建筑环境,并维持在低能耗的基础上长远可持续地发展。生产逻辑项目的业主是比利时的专业时装人体模型设计和制作厂商,他们的客户多是世界的著名时装品牌,其生产量以中国的标准算是小规模。他们对设计和品质的要求需要一套高度依赖手工的工艺流程,期待一个创作、生产和居住一体的自在的上缠环境。生产流程由原稿开模、成型、多次打磨、喷砂、表面处理、到底漆、面漆等多道严格工序要求构成,每个流程又必须配合相应的空气和设备要求。
2011年09期 No.056 216-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2K] - 卒姆托;张廷华;
<正>2011年蛇形画廊由世界知名的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设计。今年的这个画廊是此系列画廊中的第十一个,可谓是全世界同类建筑中第一个,也是最有野心的一个。它也是建筑师在英国建成的第一个项目,荷兰影响广泛的设计师PietOudolf设计了其中的花园部分。卒姆托的建筑中心是一座花园,建筑师希望将来访者激发成为观察者。卒姆托说,他的项目"目的在于让使用者得到放松的时间,去观察,之后开始交流——或者不开始"。设计鼓励感觉和情感在建筑体验中扮演一种角色。卒姆托仔细地选择材料,创造了沉思的空间,唤醒思考维度的身体环境。与平常一样,卒姆
2011年09期 No.056 223-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5K] - 彼得·卒姆托;袁佳麟;
<正>我们从自然中来,回到自然中去;我们被孕育而生;我们活着,我们死去;我们腐烂或者燃烧,最终复归黄土。在我年轻的时候,很少考虑这些。但现在,我会。我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轮回,而我身在其中。有一瞬间,我感到我真实地存在于此。我并不存在于在我之前的时间,也不存在于在我之后的时间。但现在是我的时间,我存在于这星球上的生命进程中;有一瞬间,我感到我是人类有机体中的一员,动植物的存在使我们有机会保持生命的延续。回望过去,我意识到我总是认为植物的存在理所当然;它们是我周围存在的一部分,它们是不言而喻的,而我则享受着它们作为草地、花园和树林的存在。但这些已经改变。虽然我对植物没有研究,也只叫得出一些植物的名称,但我已经变得更关注它们的世界了,我喜欢与它们共同存在,它们的存在很安静。
2011年09期 No.056 230-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 Alexander Kluge;Martin Brady;Helen Hughes;
<正>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是远古之流和信仰之流交织的源泉。这些修道院的中央都有一个花园,这里用于放置最重要的东西,如最美丽的植物和药草等。在规定的时间,僧侣和修道院院长会在这里聚集。花园并不是日常活动的场所,也与日常仪式无关,所以对于修道院来说,它是永恒之地。它被称为hortusconclusus(禁宫),这是圣母玛利亚的花园,如果当权者不在意,它是可以出现在荷马、奥维德或者诺斯替教徒的诗歌中的。花园里还放置着神话中的独角兽,现在只有在英国纹章中才可以看到这种图案。你一定好奇文明史之前的地球是什么样子,其实它远比我们想象得贫瘠:松软的沙漠、海洋、悬崖和丛林,它们不是一毛之地就是郁郁葱葱。然而自然偶尔也会创造惊人的美丽,如绿洲、草原和河谷。这些自然花园就是所有花园的模板。它们不是虚无的,它们是自然的艺术。
2011年09期 No.056 232-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正>"天工人"是"天工:自然的结构、组织+工人:做东西的人"的新造词。事务所表达了"学习、思考自然的法则并运用"的立场1991年山下保博开设了一级建筑师事务所。1995年的淡路一阪神大地震开启了被称为Project1000"的1 000万日元住宅的系统。从2000年开始,业主设计、施工,加上企业和大学的参与策划,实验了新的观点、构造、施工方法,不受拘束地去挑战检验原有的概念。从2007年开始,事务所的行动范围扩大了特别是取得国际设计竞赛"生态中心(自然博物馆)"的优胜后,除了住宅以外,大规模的项目也有了,事务所加强了与各种企业和团体的合作。设计理念:
2011年09期 No.056 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 山下保博;Toshihiro Sobajima;王夏璐;
<正>八千代虽然Tekuto工作室的《搬迁》项目自2007年以来就开始了,八千代却是日本完成的第一个"再造项目"。该建筑位于神奈川县叶山海拔100m的山上。是当地的一处住宅和商店。目的将100年前的建筑材料再使用100年。融合新旧材料,将它们同时呈现出来并体现区域和文化的差异。我们把阳光当做一种可以捕获时间的材料,它能够融合并列的元素或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它既存在于人类的时间概念之内,也存在于这一概念之外。当阳光出现在建筑中的时候,突出了戏剧化的结构,强调了传统观念和当代价值观之间的融合。晚上,手工制作的灯具让八千代沉浸在一堆萤火虫的包围中。八千代-日语,意思是"很长一段时间"。
2011年09期 No.056 235-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3K] - 周宇舫;
<正>建筑的价值在于永恒,这个命题在当代建筑学视野里已经越来越虚幻,人们更加重视的是建筑的时代性,甚至是临时性。确实,我们不能以永恒为目的去设计和建造,永恒是历史赋予建筑或人物的属性,不是自身的愿望就可以铸成。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是否具有永恒的价值,现在是无法言说的,但作为一个有着前身和今世的建筑,至少已经足以成为一个话题和城市的标志。在10年前,即使伦敦人也很难将这个庞然大物联想到艺术和城市生活,或许只有它硕大的体积本身所固有的标志性,象征这个工业时代的精神,让人无从忽略。
2011年09期 No.056 24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5K] - 王鑫;
<正>微妙而美好的"甲乙"关系UED:甲方和建筑师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赵挺:我想甲方和建筑师的关系从历史上看是特别美妙的,有很多故事,比方说教皇与米开朗基罗。因为我学了西方建筑学,对西方建筑从学习的阶段就比对中国的了解得多,通过学习一些西方建筑的建造背景,我所理解的这层关系是很微妙的,甲方对于乙方来说互相在做一个项目的时候,之所以能在特定的项目上合作就是因为他们对一系列问题,包括建筑学的问题、社会文化的问题,美学的问题等在进行合作前的磨合期和许多问题的看法达到共识,只有达成这些共识他们才能在项目上合作,项目才能有效地往下推动,才能够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设计出比较成功的建筑。如果双方在项目伊始或者设计碰撞过程中对很边缘的问题一直都有相左的意见,我觉得这样成就不了一个好的项目以及好的建筑设计。
2011年09期 No.056 248-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2K] - 王兴田;徐迅君;寺保晴;蔡丽琼;
<正>缘起坐落在上海南京西路的梅龙镇广场伊势丹(Isetan)百货,是20世纪末日本株式会社伊势丹继淮海路华亭伊势丹之后在上海投资的第二家分店。尽管当年的南京西路商家林立,竞争激烈,梅龙镇伊势丹还是以日本式细腻、温馨的服务和国际化的商品展示、陈列方式,吸引了众多的顾客,成为伊势丹在中国各分店中业绩名列前茅的明星城市分店。2009年,梅龙镇伊势丹已开业1 2年,消费者对其传统的经营模式产生审美疲劳,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商场营业额的同比增长有所下滑。伊势丹总部非常看好上海的商业前景,决定对商场进行全面的改造,以充分体现伊势丹的营业宗旨:
2011年09期 No.056 252-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8K] -
<正>建筑中国俱乐部(英文名:Architects Club of Archina)成立于2008年,由建筑中国传媒有限公司旗下建筑中国门户和《建筑中国周刊》发起的针对于国内外设计师的会员联谊组织。依托上海市建筑学会、上海国际建筑文化传媒中心(ACMC)等机构,立足建筑设计、景观园林与室内设计行业,深化对设计师的全面服务,通过设计师俱乐部的服务条款,组合俱乐部多方资源,为设计师提供一个学习探讨、信息交流、自我展示的互动平台,让每一位会员拥有一个扬飞理想,启迪灵感,驾驭事业,充满自信的空间。已经得到行业内企业、设计师、消费者的广泛支持和认同。俱乐部官方网站为Club.archina.com,拥有国内外各类实名注册建筑师近7万名。
2011年09期 No.056 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正>我设计中的曲线是自然的体现……我设计中的曲线是自然的体现,如果你用心观察就不难发现:自然界中随处都存在着这种复杂的曲线。——扎哈·哈迪德设计意味着重新思考文化、自然和建设之间的关系……在日本,文化、自然和建筑三者的含义很深,设计意味着重新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伊东丰雄我们不能发明语言,就像我们不能发明生活方式一样……将建筑比作语言的话,我们必须明确,我们不能发明语言,就像我们不能发明生活方式一样。语言是逐渐演变、不断发展的,要适应现实生活、表达现实生活。——阿尔瓦罗·西扎
2011年09期 No.056 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