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设计

亲历与时代

  • 参加“二汽”建设和在湖南工作的岁月——何玉如、吴亭莉访谈纪实

    何可人;

    <正>1毕业后的时间线可:你们是1965年从学校离开后就去工作单位了?如:我是1967年7月份研究生毕业~((5)),离开学校,刚开始被分配到建设部设计院(即今天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部院”)。1968年12月份就离开北京,下放到内地。吴:我是1968年4月份毕业离开的,被统一分配到一机部八院(即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今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以下简称“八院”)。如:当时你们几个同学,包括许安之~((6))和袁镔~((7)),分配的单位应该是部院,但当时部院无法接收。后来八院的人事科科长孙尔文,把你们几个清华毕业的研究生全都要去了。

    2025年08期 No.160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7K]
  • 怀念敬爱的父亲卢绳先生——卢家后人访谈片段汇编

    卢岚;

    <正>一、父亲的成长之路卢氏家族宅院位于南京城南中华门城堡东侧的膺福街。1760年至1765年间,润州(今镇江市)卢树德、卢树玉兄弟二人来到江宁(今南京市),在此从商定居。历经八代人的不懈努力,卢氏一门逐渐发展成为江宁名门望族,“务以清白纯正为本,以睦宗族和乡里为先”。“成立之难如登天,复坠之易如燎毛,此言当为猛省”,这是卢氏家族家规家训。卢氏一族谨尊祖训,安守本分,诗书传家长。

    2025年08期 No.160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5K]

区域与风土

  • 魏挹澧先生谈对湘西风土建筑的研究、对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老教师的回忆及对天津建筑发展的观点

    戴路;李怡;赵迪;

    <正>1回忆研究湘西民居的缘由与经历戴:您曾带1979级学生到吉首指导毕业设计,当时是如何确定的题目选址?带了多少学生?魏: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自治州)的首府吉首市要进行中心区规划,这是我的一位被下放到湘西自治州的大学同班同学,跟我联系邀请我们去做规划的。当时我正要带1979级的一个组,按照系里要求,毕业设计最好结合实际工程,苦于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课题,于是应邀承接了吉首市的规划,经协商课题定为“吉首市中心区保护与更新规划”。差不多从春季学期开始,到毕业前的这半年时间,老师就一直带着学生,经过毕业参观实习—课题现场调研—做现状调察及设计草图—几轮汇报后修改定稿—制作正式图纸—毕业答辩。

    2025年08期 No.160 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5K]
  • 福建省平潭岛石头厝与福清民居关系探讨——以平潭白青乡东占村为例

    费瀚清;沈弈;陈思远 ;李朋宸;李春青;

    本研究以福建省平潭县白青乡东占村为对象,探讨平潭岛传统石头厝与福州市福清民居之间的关系。作为福建第一大岛,平潭岛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孕育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东占村保存丰富的石头厝,不仅反映了地域文化特征,也见证了氏族迁徙的历史轨迹。研究采用口述史、现场测绘与影像记录等方法,对典型民居进行系统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平潭石头厝与福清民居在平面布局与建筑形式上具有相似性,但在材料使用与细部构造上展现差异,体现了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适应与演化。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东占村三大家族—游氏、施氏与陈氏的迁徙史,对村落空间结构与建筑风貌影响深远。总体认为,平潭传统民居深受宋元及明清时期移民文化影响,福清民居与东占村石头厝虽建筑形制相近,但材料使用上差异显著。本研究为理解平潭民居的历史渊源与地域特色提供了新视角,也为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强调在现代发展中需兼顾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转化。

    2025年08期 No.160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8K]
  • 发·口诀·过弄:戴师傅提供的浦东绞圈房营造指南

    张子玥;朱晓明;

    <正>1既有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绞圈房是根植于江南水乡环境的合院式民居,分布于冈身~((2))以东的高乡地区,包括今上海川沙、南汇、奉贤和嘉定等地。在咸潮侵袭、木材短缺的自然条件和匪盗侵扰的社会背景中,绞圈房表现出较其他江南民居更强的围合性。它均为一层立帖式结构,四面檐口交接成圈,围绕中央的庭心形成“口”字形布局,建造充分体现了模数化的特色。同济大学朱保良是最早研究绞圈房的学者,曾提出绞圈房营造“具有设计标准化、施工规范化、估工备料快的特征”~([1])。王海松以庭心为关注点梳理出绞圈房所具有的生态性~([2])。曹永康通过测绘调查,形成了包括绞圈房在内的部分浦东传统民居的建筑信息库~([3])。

    2025年08期 No.160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7K]
  • 基于“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特征的盘锦渔业型乡村空间发展研究

    刘九菊;段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空间与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产业的高速发展有重要意义。以“三生功能”理论为基础,运用GIS、熵值法、耦合协调度等方法,探究盘锦渔业型乡村空间与人、产业之间的联动机制,为乡村产业转型的空间与产业发展研究奠定基础。选取6个样本乡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耦合协调度处于中等水平;(2)生态和生活功能差异较大,而生产功能相对均衡;(3)根据“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划为严重失调、轻度失调和基本协调三个类型,根据耦合协调度特征,针对不同类型乡村提出聚居空间发展策略与产业发展方向。

    2025年08期 No.160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0K]

实践与教育

  • 兼容并包 敬业明责——林克明先生访谈及其主要建筑创作思想简析

    张向炜;韩哲;许峰;

    <正>1引言此文源于1983年6月1日邹德侬和窦以德两位先生对建筑界前辈建筑师林克明的一次访谈。林克明畅谈其1926年从法国留学归国直至1980年代初多重身份的执业经历,并对这一段历史时期的一些建筑事件和建筑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阐明自己对于建筑风格、建筑创作以及城市整体环境的立场和观点。2访谈内容记述窦以德:解放后3 0多年的创作过程,包括广州地区和全国,很多重要工程您都参加过,另外您对解放前有一段时间,跟解放后衔接这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建筑设计风格的发展演变也很了解。特别来向您请教,没有特定的题目,请您介绍一下您自己的工作经历、看法、观点。

    2025年08期 No.160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6K]
  • 改革开放初期清华大学建筑学人皖南实践口述史料

    刘亦师;杨力恺;

    <正>1郑光中先生访谈刘:我们的一个新的任务,是从1976年写到1988年,秩序慢慢地恢复,不只是建筑系,规划系也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建筑系的老师、规划系的老师,大范围地在国内从事了很多实际的工作,配合国家建设做了很多事,为地方做了很多事。而且尤其是皖南,黄山的规划风景名胜规划、屯溪老街、云谷山庄的那一些,这样发展过程的起因是什么?(图1)

    2025年08期 No.160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8K]
  • 羌苑先生谈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设计实践及课题研究

    戴路;李怡;赵迪;

    <正>戴:您高中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和平区团委,当时都从事哪些工作?通过怎样的机会到天津大学学建筑?羌:我上学比较早,17岁高中毕业,曾考取当时北洋大学纺织系,但因当时缺干部,市里留了一批毕业生来补充干部队伍。我们班留了我和另一位同学,我被分到教育局的重点学校鞍山道小学,后来又被调到和平区团委。

    2025年08期 No.160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0K]

空间与社会

  • 一木一宫一甲子,小作大作皆匠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代表性传承人焦久芳访谈实录

    李民选;鲍杰;焦久芳;

    <正>一、入行李:能讲讲您的学习经历吗?焦: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是在农村上学。那个年代,农村的孩子都没有学习意识,上学就是打打闹闹,也不写作业。到了初中,年纪大了一点,知道学习的时候也就有点晚了。农村孩子的出路一般就是考学和当兵,但是我当时没考上高中,而且眼睛也不太好,没法去当兵。好在我父亲在外边工作,我就比别的孩子多了一个去外边打拼的出路。李:您最开始是怎么接触到小木作这门手艺的?

    2025年08期 No.160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3K]
  • 汉中洋县良马寺、智果寺觉皇殿情况访谈记录

    高宇迪;许锐锋;

    <正>高:许所长您好,首先想请您介绍一下洋县良马寺、智果寺的建筑、文物遗存情况。因为目前关于这两座寺和两座大殿的文献资料相对匮乏。康熙三十三年的《洋县志》(图1)与民国二十年的《洋县县志备考》(图2)中对于良马寺和智果寺记载很简略,仅有寺名与大致位置。许:高同学你好。良马寺觉皇殿与智果寺觉皇殿是汉中地区的三座元代木构建筑之二,也是陕西省为数不多的元代建筑遗存。

    2025年08期 No.160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1K]
  • 场地、历时性、与镜头下的动态叙事:伊万·巴恩(Iwan Baan)象山校区拍摄回顾专访

    陈迪佳;沈祺;

    <正>1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拍摄问:您还记得当时与王澍开始合作的机缘吗?我们知道您那段时间在参与北京CCTV新总部项目,那也是您早期最重要的建筑摄影工作。所以你应该也了解,当时中国的建筑摄影,尤其是非官方媒体的摄影业务还不太发达。所以我们很好奇您与他展开合作的渊源,以及双方是如何沟通的?Iwan Baan(以下简称Baan):2004年,我首次来到中国,最初是为协助雷姆·库哈斯参与北京CCTV新总部的建造工作。其间,我得知浙江金华建筑艺术公园项目正在建设,便前往探访(图1)。

    2025年08期 No.160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5K]
  • 宗法制度与空间演进:永定客家土楼动态生长的社会逻辑研究

    林雪华;陈立超;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保护实践长期面临活态传承的理论困境,既有研究多聚焦于静态分析,尚未对营建逻辑与社会结构的深层关联形成系统认知。本研究缘起于田野考察中发现的特殊样本—永定绍明楼,该楼土木框架完整,半数居住单元保留传统木质隔断,其余空间结构暴露,局部延续居住功能。这一现象引发思考:这是一个仍在生长还是正在消逝的结构?基于客家宗族社会结构,通过两年田野调查,考据江氏族谱等民间文献并访谈相关人员,记录绍明楼历史与生活变迁。研究发现,高头乡八百余年建筑群落生长与江氏宗族裂变时空高度对应;绍明楼建造过程是宗族制度、需求与资源博弈的空间化呈现;其新旧共生现象反映乡土建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性策略。研究突破传统静态分析局限,提出动态生长观点,对“中间态”遗产进行价值重估,深化对客家土楼建造机制的认识,为活化遗产保护提供新研究视角。

    2025年08期 No.160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1K]

跨文化视角下的建筑史再发现

  • 中西合璧的批判性探索——教会建筑师柏嘉敏在武汉的设计实践

    王翰涛;郝达迿;青木信夫;徐苏斌;

    柏嘉敏(JohnV.W.Bergamini)是民国时期一位独特的中国教会建筑师,尽管他留下了可观的设计作品,且对中西合璧的尝试颇具特色,但其绝大多数作品至今鲜为人知。20世纪20—30年代,他在汉口设立事务所,专注于设计、监造武汉及长江中游地区美国圣公会教会建筑,以探索精神创作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本文通过梳理柏嘉敏的职业经历,选取其在武汉的代表性建筑作品进行再解读,探讨其设计风格的演变及内在原因,旨在呈现柏嘉敏在中国地方性近代化进程中的独特贡献。

    2025年08期 No.160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1K]
  • 藏式建筑转译模式研究

    杨菁;唐化鹏;邓靖凡;

    建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中华营建体系的突出特征,也是探索从历史传统向当代设计转译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历史上多次发生的藏式建筑与其他民族建筑融合现象为切入点,选取三组具有代表意义的结合实例—代表了民间文化影响的香格里拉民居,代表了空间和结构双重转译的民间藏庙,代表了帝国传播模式的乾隆时期北京和承德的“平顶碉房式”皇家建筑,深入剖析藏式建筑如何从布局方式、结构体系、材料装饰三方面进行转译,揭示其转译手法,并讨论其如何衍生出类型多样、空间复杂、体量庞大的创新性建筑。

    2025年08期 No.160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3K]
  • 村田治郎对东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考据研究

    张佳霖;莫娜;

    村田治郎作为伊东忠太之后近代东亚建筑史学界第二位系统关注中国东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学者,其发表于《满洲建筑杂志》的系列研究,首次以“影像-图纸-文本”三位一体的方法体系,完成了对东北清真寺建筑特征的系统性考据。相较于既有研究对类型学分类的单一关注,村田治郎开创性地将西式测绘技术与文献互证相结合,构建了区域性宗教建筑研究的实证范式,为日本学界对中国古建筑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参照。然而,既有学术史对其研究的价值认知仍停留在“填补空白”的浅层叙事,缺乏对研究范式创新性及殖民权力干预的双重批判。值得关注的是,村田在1926—1930年间实地调研的25座清真寺中,现存仅5座保存相对完整,其保存的146枚历史影像与10幅测绘图纸,已成为当下文物修缮中“原真性”复原的核心依据。对村田研究体系的再阐释,不仅可揭示20世纪初东亚建筑史学的方法论转型,更可通过对殖民学术生产机制的批判性解构,为当代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历史经验与警示。

    2025年08期 No.160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6K]
  • 迁移视角下的锡伯族建筑文化比较研究

    李丹宁;莫娜;

    锡伯族在历史上曾进行两次大规模的迁徙,对其民族文化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在南迁至盛京辽河河畔后,锡伯族居民首次与满族杂居,在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之间不断地进行协调,推动了锡伯族由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的发展,使锡伯族村落不仅呈现出生态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二者之间紧密联系使锡伯族学会了建造正式的房屋。在随后的西迁活动中,锡伯族文化再次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碰撞,在伊犁河南岸产生了新的建筑形式。借助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本研究探索在锡伯族的两次迁移过程中,多种文化因素与地理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锡伯族建筑文化形成的原因,以期为锡伯族建筑文化的演进提供理论基础。为研究特定地域下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形成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为探索自然与非自然间的共通性奠定基础。

    2025年08期 No.160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7K]
  • 东亚巨浪:浮世绘中的城市图景与空间意识

    陈敏靖;张燕来;

    艺术作品与社会面貌、时代生活息息相关。浮世绘作为日本传统绘画形式之一,在描绘城市景观和空间时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意义。以东亚艺术为背景回顾了浮世绘的历史发展,分析了浮世绘作品中城市图景的再现方式与空间意识的体现,探讨了浮世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对西方建筑师与日本“超平”一代建筑师的影响,解析浮世绘如何成为现代艺术与建筑设计中难以磨灭的一部分,旨在为理解东亚艺术、城市文化以及空间意识的视觉表达上提供新的视角。

    2025年08期 No.160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4K]
  • 环境空间演变与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阿者科村与箐口村为例

    周凌 ;高芸 ;刘亦思;

    城市化进程下传统村落面临空间结构重构、土地利用变化及社区生态被破坏的多重问题。基于实地调研与2005—2024年间的卫星影像,对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与箐口村的环境空间演变进行量化分析,探讨传统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下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阿者科村通过“阿者科计划”控制村庄的开发强度,森林面积减少22.91%,房屋增长24.71%,并集中于村庄边缘区域,传统梯田与民居得到完整保留;而箐口村受旅游开发影响,森林覆盖率下降9.24%,未利用地增加95.51%,房屋增长20.03%,道路网络显著扩张。访谈显示,两村环境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发展模式驱动”差异:阿者科村在低强度更新且保护景观的同时,因居住空间受限引发部分村民的抵触情绪;箐口村的高强度开发带来一定的生态退化。结果显示,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协调保护与开发村庄的关系成为关键议题。建议建立“动态环境空间监测框架”,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并为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证参考。

    2025年08期 No.160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8K]

城市更新与区域发展策略

  • 城市更新语境下多模态价值测度驱动的银川鼓楼-玉皇阁历史街区激活焕新路径研究

    王彩君;朱萌萌;巩夏南;

    银川市被国家确定为“一带一路”重要沿线节点城市,通过商贸物流、人文交流双轮驱动,持续拓展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战略纵深。而银川鼓楼-玉皇阁历史街区作为西北地区明清边塞的商贸文化活化石,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重要的历史意义。基于此,运用多模态价值测度方法对鼓楼-玉皇阁历史街区的复杂系统进行科学解构,综合考量街区内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建筑、历史、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多价值维度,通过量化工具实现质性价值的可视化表达。从而构建价值认知、策略生成、动态调适这一完整链条,以公众需求为基础,构建空间感知环境,最终提出“沉浸式”空间再生产模式这一方法论作为鼓楼-玉皇阁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框架,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文化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实践路径参考。

    2025年08期 No.160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1K]
  • 城乡融合视域下的渭南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及策略研究

    张洁璐;王云飞;雷祺;骆峰伟;

    新时代中国城镇化发展正从高速低质量发展阶段向低速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不可避免地遇到城乡环境复杂、城乡资源要素流通不畅、城乡发展失衡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城乡融合视角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此为导向,选取渭南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城乡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内涵与理论框架、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渭南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新型城镇化人口高质量融合、产业协同合作、城乡区域协同、生态共保共治、科技创新合作、设施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区域空间格局优化、社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享共建、生态格局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等发展路径和策略,为新时代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效推进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精细化、地域性的决策参考。

    2025年08期 No.160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0K]
  • 儿童成长需求视角下友好型街区治理的深圳探索与实践

    陈岚 ;焦胜;

    在全球城市化与少子化背景下,儿童友好型街区建设成为保障儿童权益、促进健康成长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基于儿童成长需求视角,通过探索深圳经验,提出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友好型街区的治理范式与技术路径。研究提出“政策保障-机制创新-技术适配”三位一体治理框架,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构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全周期需求响应机制,并创新性提出“儿童友好、参与保障、陪伴成长”(CPA)技术体系。以深圳市百花儿童友好街区为例,系统性实践儿童独立出行、社交空间、心理健康关怀及社区参与机制,验证了技术体系的有效性。研究为破解高密度城市儿童空间权益保障难题提供了“深圳模式”,也为国内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样本。

    2025年08期 No.160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3K]
  • 德国近自然河道治理对水美乡村规划的启示——以安徽金寨为例

    许伟;

    为科学理性地寻求水利工程支撑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平衡,基于德国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理论,回顾并梳理莱茵河、伊萨河行动计划中水系设计理念和举措,结合安徽省金寨县水美乡村的规划要点提出:(1)水美乡村河道规划的原则是生态优先,应尽可能多地恢复村庄河道自然属性,仿照自然改善各级河道水文形态特征。(2)河道治理需不断调整人水关系,满足社会公众亲水需求,注重水文化建设;(3)注重运行管理,治理举措宜与维护管理措施结合实施。

    2025年08期 No.160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5K]

智能设计与建筑功能的再定义

  • 当代医疗建筑计算性设计研究

    韩爱泽 ;宋祎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医疗建筑的复杂系统、局部可模块化以及适宜进行类型化分析的特点能够较好地适应计算性设计发展,它的发展现状问题值得深究。计算性设计在解决医疗建筑的选址问题、流线优化以及医疗建筑的性能分析等问题都已经有一定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成果。本文通过综合超过30篇国内医疗建筑计算性设计的文献得到的研究成果,将其涉及的医建问题按照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进行分类分析,并在文中着重选取2个相关研究进行详细阐述,并展望未来计算性设计在医疗建筑中的应用。分析指出,医疗建筑不应成为数据至上的医疗机器,需要注重对使用人群的体察与关怀,提供富有文化与温度的设计。

    2025年08期 No.160 1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2K]
  • 医院儿科门诊与最近地铁出站口间衔接路段的空间模式研究——以上海三甲医院为例

    胡博雅;刘刊;

    低收入人群中儿童在家属陪同下就医前往医院就诊的重要途径为搭乘轨道交通。另外,由于医院大多分布在城市非中心区域,交通拥堵的城市中心区人群中儿童快速就医的最佳选择同样是在家属陪同下搭乘轨道交通。从轨道交通站点出来到医院儿科门诊之间最后一段路程的空间研究具有现实意义。研究选取上海三甲医院作为样本,详细统计各医院与周边最近地铁站点的距离和步行时间。通过绘制时间路径图解与排序,选出儿童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儿科、妇幼保健院这三种类型的三甲医院的代表。通过加权热力图进一步分析其周边空间功能。从形状和到达方式两个维度对衔接路段空间模式进行归纳,发现直线型、长折线型、短折线型以及直接到达型、无路口型、单路口型、双路口型和多路口型等模式;进一步结合城市空间层面医疗相关政策梳理周边空间功能,归类为一站式接力模式、植入医学人文模式、过渡模式、HOD理想模式四种空间类型模式,为优化就医路径空间做前期铺垫与针对建议。

    2025年08期 No.160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5K]
  • 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下详细规划中三维红线管控路径研究

    侯晓赫;侯怡露;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低空经济的兴起,城市地下空间和低空空域的价值也日渐凸显,城市空间开发正在从以用地性质和指标为主的二维平面管控向三维立体化拓展转型,如何在详细规划中对城市空间综合立体化发展边界进行管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对城市三维空间治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存在二维红线管控维度缺失、地上地下低空管控协同不足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滞后的“三重脱节”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在详细规划平台构建一个将“地上-地下-低空”空间均纳入考量的管控体系,并由此提出三维红线管控路径,具体路径包含“二维红线计算”“地面层高度计算”“地下层高度计算”“低空层高度计算”及“三维红线转译”五大模块,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三维红线精细化生成进行全流程辅助,实现“地上-地下-低空”空间的“一张图”协同管控。最后,以山西省柳林县桥西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该路径的可行性。该研究不仅为城市空间资源集约利用和三维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规划体系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实践参考。

    2025年08期 No.160 16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9K]

建筑设计研究

  • 绿色校园规划与建设方面的研究——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校区学习空间项目为例

    赵国飞 ;张胜楠 ;张东光 ;王萍;

    在当前绿色校园规划和建设方面,部分高校已经做了部分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结合学校“十四五”校园规划梳理,对校园边、角等消极空间等提出了更新及提升策略,以提高师生为主体的使用体验和获得感为目标,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美丽、精致校园。项目选址下穿通道上部闲置空地,利用原基坑支护桩作为结构基础,经相关结构专家论证,变废为宝,切实可行、绿色经济。同时本项目在通用空间设计、交通噪声应对、通风处理、建筑与景观设计等方面,也做了一定创新。

    2025年08期 No.160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5K]
  • 宏大叙事下的概念自洽——淮安大剧院的设计选择

    王嵩;孙啸野;曾勤;

    剧院等文化建筑往往超越自身的功能,肩负了带动、引导城市发展的重任,自然带来了概念多重诠释的压力。建筑设计应坚持建筑学本体语言,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因应环境,回归形式,最终使建筑成为与空间秩序、地景要素相协调的城市活动触媒。

    2025年08期 No.160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2K]
  • 青阳港开发建设展示中心建筑改造设计:最小干预与光影构图的策略实践

    惠无央;陆新亚;张婷;张家豪;潘航敏;

    青阳港开发建设展示中心由一座旧厂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而成。项目面临30天极限工期和400万元总投资的限制,设计采用“最小干预+平行施工”策略,在保留原有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装配式构件、模块化展陈、光影构图与绿色部件整合,实现空间功能、视觉形象与生态性能的同步跃升。外立面采用黑-白-灰三色调,融合江南水乡文脉与路易斯·巴拉干式的抽象几何构图,通过自然光营造动态表情;局部嵌入BIPV构件,实现能源与美学的统一。研究表明,该项目在低成本、短周期条件下成功完成了从医疗用房到城市客厅的快速转换,展现了“小成本-快节奏”条件下存量工业建筑更新的示范价值。

    2025年08期 No.160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7K]
  • 可持续理念下体育建筑设计——以西安奥体中心体育馆为例

    邵明东;杨海荣;陈思源;任炳文;

    伴随近年来大型体育赛事承办的日益增多,加之全民健身浪潮的持续推进,我国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步入了跃进式的发展阶段。本文从场馆项目策划、建筑设计与技术应用三个维度,对西安奥体中心体育馆的设计进行了分析。由此对未来体育建筑设计中可持续性问题展开探讨,以期为我国未来大型体育建筑的设计理念创新提供借鉴。

    2025年08期 No.160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1K]
  • “里衬”作为应对建筑复杂矛盾性的设计策略——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能源管理中心室内改造设计为例

    何彦刚;

    本文基于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理论,探讨了“里衬”作为应对建筑室内外复杂性与矛盾性的设计策略。首先指出了城市建筑中外部形式与内部空间之间的固有矛盾与结构性张力;然后,阐释了里衬作为内嵌于围护结构之中的独立构造体系在形式表达、功能组织以及技术整合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能源管理中心室内改造设计为例,揭示出里衬在空间分化、功能分区、形式塑造、设备整合、调和内外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研究表明,作为一个容纳多重要素的集成系统,里衬具有高度的独立性、适应性与整合性,因而构成了化解建筑室内外诸矛盾的技术性中介。

    2025年08期 No.160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3K]
  • 办公空间多阶段耦合生成式优化设计方法与技术

    庄典 ;许福源 ;石邢;

    随着人工智能深化发展并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深度结合,先进算法驱动建筑方案自组织生成呈现出设计流程延伸、物质性能驱动、工程实践接轨几方面发展态势。本研究面向建筑空间生成式设计的多设计阶段整合瓶颈,以及连续变量驱动性能优化设计面临的落地性局限,提出性能驱动办公空间多阶段耦合生成式优化设计方法;进一步引入性能集成建筑信息建模技术体系,建构与工程场景、建筑部品深度关联的生成式优化设计平台与工具。通过实践案例验证,平台可在2min内完成方案自动生成与多性能评估,将综合不满意率由29.7%降至12.5%,整体设计效率较传统流程提升逾80%。研究成果不仅拓宽了办公空间生成式设计的应用边界,也为绿色性能驱动的数字化设计在工程实践中的推广提供了高效、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2025年08期 No.160 196-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6K]

作品赏析

  • 开放式街区与气候适应性下的现代书院——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方案设计

    周恺 ;张一 ;高洪波 ;周平 ;钱烁 ;运宏 ;许宝坤 ;尚建辉 ;马红吉 ;李进 ;汪寅光 ;石燕南 ;魏刚;

    <正>一、项目背景2018年底,天津大学在福州成立国际校区,陆续引进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设立了若干个中外合作办学单位,希望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一流科研平台。国际校区的首个启动项目是天津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成立的联合学院。作为设计方,我们希望联合学院不仅在学科层面有校际间的合作,在建筑层面也能有一些创新性的融合,既体现天大沉稳、内敛、大气的建筑风格,还要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开敞式、绿化贯通的空间特色,更要适应福州当地的气候。

    2025年08期 No.160 204-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6K]

UIA-霍普杯2024年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第三期)

  • 2024 UIA霍普杯 UIA-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题目:空间重构——重建城市密度

    <正>“UIA-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始于2012年,由国际建筑师协会(UIA)任国际主办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任主办单位,是由霍普股份独家赞助的面向国际建筑高校大学生的年度建筑设计竞赛,已成功举办十三届。每届竞赛的评委会主席由一名国际著名建筑大师担任,竞赛评委为来自国内外的著名建筑师及学院院长。相较于建筑教育循序渐进的基础性培养,设计竞赛引导学生以全新的方式进行思考以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成为发现建筑精英的推手。

    2025年08期 No.160 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UED对话霍普股份龚俊:解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密码

    杜丙旭 ;龚俊;

    <正>本次采访围绕建筑设计、城市更新、双碳目标、AI技术应用等建筑行业热点话题展开,探讨了行业趋势、企业应对策略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UED:绿色屋顶、生态材料等实践日益普及,如何避免陷入“绿色装饰”误区?龚俊:我们平时做项目,对绿色装饰误区感触还挺深的。国家现在这么重视绿色建筑,相关标准也越出越多,可有些项目是表面功夫做得足。前两年开始的超低能耗建筑的评审,它是建成以后实测效果认定,这个就非常好地解决了问题中提到的这种“绿色装饰误区”。我认为,绿色建筑要想不走偏,还是要回到经济收益上来。只有业主们看到搞绿色建筑能赚钱,他们才会真正用心去做。例如,超低能耗建筑光依靠建筑本身的节能还远远不够,必须要自己产生绿电,也就是说建筑的发电能力需要加强。

    2025年08期 No.160 210-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UIA-霍普杯2024年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第三期)_优秀奖

  • 建构·解构·重构

    史祚政;姚森洋;李畅然;高明泽;欧阳文;黄庭晚;

    <正>设计说明设计围绕北京二环内老城区的改造与更新,提出了以密度为切入点的老城更新思路,分为建构、解构和重构三个部分。第一步,形成文化建构密度的方法论。北京城历史悠久,从宋朝、元朝到明清,数千年来,城市密度和肌理与城市文化息息相关。通过大量不同朝代城市风俗画的研究,提取出当时的城市文化,而城市文化需要以对应的活动场所为依托,将活动场所置入城市空间中,就会形成特定的城市密度(如图1)。

    2025年08期 No.160 212-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 城市装帧-“活字印刷”

    闫秋羽;窦斯涵;宋凌云;李锦曦;郝晓赛;

    <正>设计说明选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部,包含高密度老城区琉璃厂街道。琉璃厂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东起延寿寺街,西止于南柳巷和北柳巷,全长约400米,宽约8米。这里是文人聚集之地,自发形成了古籍、书画、文物市场(如图1~图2)。经过现场调研分析,并与居民充分沟通,对所选基地区域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如图3)。面对复杂的问题,我们应题目所要求,设想了一种混合了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双重标准和深度的设计方式来重构城市密度。

    2025年08期 No.160 21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 流动的代谢:里院的自我演化

    章阅;姜寒;祁茹钰;张安晓;刘健琨;

    <正>设计说明青岛里院,是西方的围合式街坊与中式院落的结合,内部院落继承中国空间传统,街区形态从西方围合式街坊转译而来,形成了内外并重的城市细胞组织。本设计以青岛里院为背景,探讨了自学习系统在传统城市形态中的动态整合。通过保留历史院落的文化精髓与肌理,设计引入了一个“核”,该核既是数据收集的中心,也是空间适应性的催化剂。核持续收集关于人流、阳光、社交互动等信息,使周围的建筑能够实时调整。这个有机的自我调节系统促成了灵活且以人为本的空间,既满足了个体化需求,又保持了城市肌理的连贯性。设计通过自下而上的过程重构城市密度,将每个建筑单元视为城市集体智慧的贡献者。通过在统一的网格中嵌入自适应、不断演变的空间,项目反映了细胞生长的复杂性与简约性,旨在打造一个响应性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如图1)。

    2025年08期 No.160 216-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再现召城——基于库伦寺院圈层概念的城市更新设计

    常学勤 ;赵鹏 ;王世强 ;温馨 ;王磊 ;郝占国 ;

    <正>设计说明城市发展的底层原因根植于人群聚落的基本需求与复杂社会关系的演化,从原始聚落到现代城市的演变,本质上是人类通过空间聚集实现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和资源优化的动态过程。“浩特”和“库伦”是草原游牧都市的两种城市形态。浩特是为了生产协作,一定数量的住户聚集到一起形成的聚落,后来引申为城市的意思;库伦本来是游牧民狩猎或者军事行动时的宿营方式,宿营阵呈圆环形,中央居王者,周围居手下,后来与藏传佛教相融合,形成一种特殊的佛教都城形态。呼和浩特作为漠南蒙古地区最为重要的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形态皆有出现,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格局。

    2025年08期 No.160 224-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 掀壁存余光

    何嘉橦;何成文;史秋实;林瀚;张一帅;

    <正>设计说明《掀壁存余光》这个作品是一个对于广州老城区密集棚户区的改造及重铸活力的概念方案。这个题目其实是出自汉·司马迁《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东壁余光”。

    2025年08期 No.160 226-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 居诸不息——向非正规学习

    王瀚平;茅羽柔;戚山山;吴越;

    <正>设计说明本项目源自对于都市主义和物质性的研究(原课题:Urbanism+Materiality:SML——Scaling Materiality),使用悬置(epoche)的手段将“建筑”(M)作为中心对象放置在暂不言说的状态,并且从小尺度(S)和大尺度(L)去逼近式地研究不同尺度下空间的物质性。从大尺度(L)出发的研究过程被重编后参加并获得了2024年霍普杯优秀奖(如图1)。

    2025年08期 No.160 228-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 邑聚焕新·遗风承续

    唐语恒 ;韦露晞 ;郭朕钰 ;高哲 ;王润珏 ;吕静 ;

    <正>设计说明过去三十年,中国城市受欧美郊区扩张模式冲击,快速城市化发展导致传统城市肌理、密度与文化严重受损。本设计选址北京CBD核心区500米×500米地块,此区域大城市病突出且具示范意义。针对高密度与高压力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与文化保护等问题,我们以需求为导向,通过不同功能的预制单元插入城市空间中,创建多样公共活动空间,并注射大面积绿化广场,打造更多蓝绿空间,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让城市得以“呼吸”。单元形式采用传统坡屋顶形式,打破原有场地超高层单一形态(如图1)。

    2025年08期 No.160 234-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 千隐百瓷

    刘文焱;罗宇澳;麦富诠;刘苏醒;袁冶;

    <正>设计说明本项目选址于景德镇废弃的陶瓷厂,地处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核心区域。基于对该陶瓷厂的深入调研和考察,发现了其潜在的发展价值和存在的问题。结合该厂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人文条件,本课题以“重构城市密度”为核心的设计定位。本课题将充分利用陶瓷厂的工业遗产,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将其转化为展示陶瓷艺术的独特空间。计划以“陶瓷试片”为主要的陶瓷媒介,通过艺术化的展示手法,让游客在欣赏陶瓷艺术的同时,深入了解陶瓷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在保留原有工业建筑和工业元素的基础上,通过景观改造和功能植入,将其转化为具有现代感和文化韵味的公共空间。本课题计划引入更多的功能空间,如陶瓷体验区、文化展览区、休闲娱乐区等,以满足周围居民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打造一个集陶瓷艺术展示、文化交流、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2025年08期 No.160 240-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 基于“稻米文化”背景的乡村聚落改造设计

    宋雨辰;戴佳杰;

    <正>设计说明本作品以稻米为核心,将其作为文化与材料创新的纽带,探索稻米文化在城乡更新中的潜力,提出一种结合传统本土与当代技术的可持续设计策略。在全面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本项目试图通过大米文化的回归与再现,回应城市记忆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核心栖息地。随着现代城市的大规模建设,传统的本土文化逐渐边缘化,传统建筑与生活形态因增量开发而被轻视甚至破坏。本项目以废旧酿酒厂为实验目标,尝试将稻米副产品(如稻草、米壳)与现代建筑材料结合,开发低碳或负碳的生物复合材料,构建具有文化深度的功能性空间(如图1)。

    2025年08期 No.160 242-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 星火青年创业社区

    刘泽钰;李子涵;孙剑;张梦婕;王葳;

    <正>设计说明包头,作为国内关键的钢铁生产基地,其老钢厂往昔尽显工业辉煌。但伴随经济结构转型,老钢厂区如今深陷城市肌理重塑的困境,青年人才流失严重。回溯20世纪,老钢厂的工人宿舍满是活力,工人们居住在高密度集体宿舍中,凭借团结协作,让这里生机盎然。我们的设计方案围绕重建城市密度展开,致力于复兴包头历史记忆,为青年创业者打造集生活与工作为一体的活力环境,吸引人才回流,推动当地经济转型。项目选址在紧邻包钢的西河楞村,此地曾是工人集体生活社区,其高密度居住环境孕育出强大的社区凝聚力与互助精神。

    2025年08期 No.160 24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 城市集成塔——基于AR-HRI的旧城片区存量更新实践

    陈思雨;童璐;王心怡;李怡鑫;罗米;

    <正>设计说明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是专门用于图形渲染和并行计算的处理器。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为了有效平衡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我们设计了“集成塔”旨在以类似GPU高效处理复杂并行任务的方式,系统性地解决旧城区面临的多元问题。一方面,能够净化区域环境,推动高密度街区的生态建设进程;另一方面,激活城市文化发展的内在潜能,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将“集成塔”与场地内的历史建筑结合,根据城市肌理规划了一条能展示城市文化名片的City Walk(城市漫步)路线,通过点、线结合带动“面”的更新,进而重构一个融合居住功能与服务业态的开放、生态街区。

    2025年08期 No.160 246-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 社区低空新纽带-无人机:物流新革命

    姚天瑞;李升圆;

    <正>设计说明场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老城区(如图1、图2),周边及内部含有合肥工业大学六安路校区、杏花公园、逍遥津公园、庐州府城隍庙以及老旧小区。基于国家对低空经济的大力发展(如图3),场地结合低空经济进行更新改造,保留场地内教育、商业、办公等配套设施;将住宅增加到七层,第七层上面设置与无人机相结合的站点,其余部分做绿化屋面,同时拆除废弃的公园,新建一部分商业区与无人机试飞区,形成整个低空经济与居住相结合的试验区(如图4)。

    2025年08期 No.160 248-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UIA-霍普杯2024年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第三期)_获奖作品延伸思考

  • 高密度城市存量更新中的“微型-宏观”协同:市民参与与市场驱动的整合模式

    章阅;姜寒;刘健琨;

    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土地资源紧约束的背景下,高密度城市的存量更新面临巨大的挑战。本论文探讨了“微型-宏观”协同机制在高密度城市存量更新中的应用,提出了市民参与与市场驱动的整合模式,旨在通过模块化和代谢式的空间更新机制,推动城市空间的有机生长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和参与式算法平台,本研究展示了如何通过底层的市民参与和市场资本的双重驱动,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需求的有效平衡。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了一种新的协同更新模式,通过量化评估、反脆弱性设计及智慧涌现机制,突破传统城市更新的局限,提供了一个更加灵活和自适应的城市更新路径,旨在为高密度城市的空间可持续性与社会公平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2025年08期 No.160 218-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5K]
  • 城市更新的跨尺度行动框架——战略空间规划的本土实践可能

    茅羽柔 ;王瀚平;

    本文讨论了战略空间规划(StrategicSpatialPlanning)理论的主要特征和理论发展以及在中国城市应用的可行性和可能性。本文提出建立一个战略空间规划的本土模型,并且引出了一种基于本土模型的行动框架,从角色(政府、专业人员、居民)和尺度(XL,L,M,S)两个视角讨论了行动框架的可能性。另外,本文分别描述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城市更新概念设计和一个自下而上的参与式设计案例,以具体探讨这种结合宏观和微观的战略行动框架在中国本土实践的可行性。

    2025年08期 No.160 230-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4K]
  • 以空间重构为钥:北京CBD核心区城市密度与文化复兴之路

    高哲;郭朕钰;林诺;仇立月;

    以北京CBD核心区的密度空间重构和文化再生研究是对于城市发展以及文化再生重要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从城市密度和文化再生入手,并利用多个分析技术和研究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对于城市中心区的空间重构提出了建议和方法,是城市设计以及文化保护的一种新的尝试。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025年08期 No.160 236-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6K]
  • 慢火车快更新——流动性驱动下的城市更新

    李佳轩 ;赵牧宇;

    在城市化进程放缓、资源承载力接近极限的背景下,探索超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成为关键议题。研究以北京为案例,分析其作为政治、文化与教育中心的高度集聚特征及其引发的住房紧张、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结合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论,提出以“慢火车”空间模块化、功能复合化,以此为媒介的城市更新策略,旨在重构资源流动方向,促进超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共生发展。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实地调研以及跨学科理论整合,具体探讨了如何将慢火车从传统交通工具转变为创新空间、创业平台和文化交流载体。笔者线下实践及调研表明,火车能够有效连接超大城市的优质资源与中小城市的潜在需求,推动人力资本、技术与文化的双向流动。研究结论认为,城市更新不应局限于物理空间的改造,而应注重优化资源配置与功能互补,构建多元化的城市体系。建议通过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强化慢火车的功能定位,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

    2025年08期 No.160 250-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3K]
  • 从城中村边界入手回应城市密度的重构

    林乐妍 ;石芮舟;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随着不同区块脉络间的彼此咬合,城中村与城市接壤处多会逐渐形成不易察觉的边界,边界的两侧存在着两种甚至多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但这些“边界”在梳理城市关系,缝合不同区域的同时,也会带来城中村闭塞僵化、传统文化氛围消减等问题。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保证原住民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创造城市更新视角下新的亮点,最重要的就是因地制宜地改造与利用“边界”。通过对厦门市中山路老城片区的骑楼型边界进行研究,借鉴传统园林中的廊道形式来组织文化记忆节点,创造出一套基于原有场地结构上的步行系统,以小成本、轻改造的方式回应重构城市密度的议题。

    2025年08期 No.160 25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3K]
  • 基于3D打印建造在城中村的更新与临时过渡性住房设计的应用前景

    王瑾;徐鑫瑶;石惠杰 ;王锦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城市面临着老旧小区和城中村的更新问题。鉴于年久失修、设施老化等问题,部分老旧小区逐渐成为城市中被遗忘的角落。为此,提出“复苏之轮”的未来式设计,期望借助3D打印技术建设和谐、包容的绿色新城。

    2025年08期 No.160 262-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6K]
  • 古厝记忆——村落城市化发展中的人文关怀

    卿紫嫣 ;郎亮 ;李勇兴;

    针对福建泉州肖厝村存在的城市进程化和原有村落文脉不协调、高密度缺乏公共空间、景观残破、环境问题较严重的一些列问题,对当地进行实地调研、问题分析、得出结论和解决措施的设想,并通过建议实验验证猜想。通过建筑手段改变居民生活环境、协调公共空间、完善当地生产链的方式为当地居民提供保留着本土记忆的全新生活和发展可能。

    2025年08期 No.160 26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7K]
  • 中国山水画调和转译创新城市街区密度重构路径——以山西太谷古城为例

    姜诗渲;王一安;陆俊杰;刘滢;

    中国城市发展正由“增量建设”转向“存量规划”,在快速城镇化导致“千城一面”的时代,恢复、延续与创造城市记忆成为实现城市更新的重要命题。传统历史街区作为过去城市扩张的典型受害者与城市记忆的重要承载者,推动其复兴是重建中国自我城市的重中之重。本文聚焦中国城市更新中商业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遗存的矛盾,提出城市调和概念。以传统历史街区山西省太谷古城为研究对象,借鉴中国山水画手法,阐述商居调和策略的实现路径,旨在探索商业与文化共赢的城市发展模式,为历史城区更新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2025年08期 No.160 270-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8K]

  • 刊首语

    戴路;

    <正>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不断深入的进程中,口述史作为一种历史记录和再呈现的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实践。那些未被文本充分记录的经历与声音,那些隐匿在图纸与照片背后的营建智慧与实践方式,正通过“亲历之声”抵达历史真实的路径。我们在倾听中重新理解建筑,在叙述中延续记忆,在书写中抵达真实。本期UED特刊收录自“第八届中国建筑口述史会议”的部分成果,共十一篇文章,分为四辑:“亲历与时代”“区域与风土”“实践与教育”“空间与社会”。文章既涵盖从共和国工业建设到改革开放初期的重大转型,也呈现地方匠艺、寺庙营建、民族聚落的空间逻辑;既有学院中建筑师的设计思想与教学生涯,也有一线工匠代代相传的口诀技艺。横跨代际、连接地域、贯通技术与文化,共同补充着中国建筑记忆的文化拼图。

    2025年08期 No.160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