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祚政;姚森洋;李畅然;高明泽;欧阳文;黄庭晚;
<正>设计说明设计围绕北京二环内老城区的改造与更新,提出了以密度为切入点的老城更新思路,分为建构、解构和重构三个部分。第一步,形成文化建构密度的方法论。北京城历史悠久,从宋朝、元朝到明清,数千年来,城市密度和肌理与城市文化息息相关。通过大量不同朝代城市风俗画的研究,提取出当时的城市文化,而城市文化需要以对应的活动场所为依托,将活动场所置入城市空间中,就会形成特定的城市密度(如图1)。
2025年08期 No.160 212-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 闫秋羽;窦斯涵;宋凌云;李锦曦;郝晓赛;
<正>设计说明选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部,包含高密度老城区琉璃厂街道。琉璃厂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东起延寿寺街,西止于南柳巷和北柳巷,全长约400米,宽约8米。这里是文人聚集之地,自发形成了古籍、书画、文物市场(如图1~图2)。经过现场调研分析,并与居民充分沟通,对所选基地区域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如图3)。面对复杂的问题,我们应题目所要求,设想了一种混合了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双重标准和深度的设计方式来重构城市密度。
2025年08期 No.160 21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 章阅;姜寒;祁茹钰;张安晓;刘健琨;
<正>设计说明青岛里院,是西方的围合式街坊与中式院落的结合,内部院落继承中国空间传统,街区形态从西方围合式街坊转译而来,形成了内外并重的城市细胞组织。本设计以青岛里院为背景,探讨了自学习系统在传统城市形态中的动态整合。通过保留历史院落的文化精髓与肌理,设计引入了一个“核”,该核既是数据收集的中心,也是空间适应性的催化剂。核持续收集关于人流、阳光、社交互动等信息,使周围的建筑能够实时调整。这个有机的自我调节系统促成了灵活且以人为本的空间,既满足了个体化需求,又保持了城市肌理的连贯性。设计通过自下而上的过程重构城市密度,将每个建筑单元视为城市集体智慧的贡献者。通过在统一的网格中嵌入自适应、不断演变的空间,项目反映了细胞生长的复杂性与简约性,旨在打造一个响应性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如图1)。
2025年08期 No.160 216-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常学勤
;赵鹏
;王世强
;温馨
;王磊
;郝占国
;
<正>设计说明城市发展的底层原因根植于人群聚落的基本需求与复杂社会关系的演化,从原始聚落到现代城市的演变,本质上是人类通过空间聚集实现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和资源优化的动态过程。“浩特”和“库伦”是草原游牧都市的两种城市形态。浩特是为了生产协作,一定数量的住户聚集到一起形成的聚落,后来引申为城市的意思;库伦本来是游牧民狩猎或者军事行动时的宿营方式,宿营阵呈圆环形,中央居王者,周围居手下,后来与藏传佛教相融合,形成一种特殊的佛教都城形态。呼和浩特作为漠南蒙古地区最为重要的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形态皆有出现,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格局。
2025年08期 No.160 224-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 何嘉橦;何成文;史秋实;林瀚;张一帅;
<正>设计说明《掀壁存余光》这个作品是一个对于广州老城区密集棚户区的改造及重铸活力的概念方案。这个题目其实是出自汉·司马迁《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东壁余光”。
2025年08期 No.160 226-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 王瀚平;茅羽柔;戚山山;吴越;
<正>设计说明本项目源自对于都市主义和物质性的研究(原课题:Urbanism+Materiality:SML——Scaling Materiality),使用悬置(epoche)的手段将“建筑”(M)作为中心对象放置在暂不言说的状态,并且从小尺度(S)和大尺度(L)去逼近式地研究不同尺度下空间的物质性。从大尺度(L)出发的研究过程被重编后参加并获得了2024年霍普杯优秀奖(如图1)。
2025年08期 No.160 228-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 唐语恒
;韦露晞
;郭朕钰
;高哲
;王润珏
;吕静
;
<正>设计说明过去三十年,中国城市受欧美郊区扩张模式冲击,快速城市化发展导致传统城市肌理、密度与文化严重受损。本设计选址北京CBD核心区500米×500米地块,此区域大城市病突出且具示范意义。针对高密度与高压力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与文化保护等问题,我们以需求为导向,通过不同功能的预制单元插入城市空间中,创建多样公共活动空间,并注射大面积绿化广场,打造更多蓝绿空间,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让城市得以“呼吸”。单元形式采用传统坡屋顶形式,打破原有场地超高层单一形态(如图1)。
2025年08期 No.160 234-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 刘文焱;罗宇澳;麦富诠;刘苏醒;袁冶;
<正>设计说明本项目选址于景德镇废弃的陶瓷厂,地处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核心区域。基于对该陶瓷厂的深入调研和考察,发现了其潜在的发展价值和存在的问题。结合该厂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人文条件,本课题以“重构城市密度”为核心的设计定位。本课题将充分利用陶瓷厂的工业遗产,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将其转化为展示陶瓷艺术的独特空间。计划以“陶瓷试片”为主要的陶瓷媒介,通过艺术化的展示手法,让游客在欣赏陶瓷艺术的同时,深入了解陶瓷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在保留原有工业建筑和工业元素的基础上,通过景观改造和功能植入,将其转化为具有现代感和文化韵味的公共空间。本课题计划引入更多的功能空间,如陶瓷体验区、文化展览区、休闲娱乐区等,以满足周围居民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打造一个集陶瓷艺术展示、文化交流、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2025年08期 No.160 240-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 宋雨辰;戴佳杰;
<正>设计说明本作品以稻米为核心,将其作为文化与材料创新的纽带,探索稻米文化在城乡更新中的潜力,提出一种结合传统本土与当代技术的可持续设计策略。在全面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本项目试图通过大米文化的回归与再现,回应城市记忆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核心栖息地。随着现代城市的大规模建设,传统的本土文化逐渐边缘化,传统建筑与生活形态因增量开发而被轻视甚至破坏。本项目以废旧酿酒厂为实验目标,尝试将稻米副产品(如稻草、米壳)与现代建筑材料结合,开发低碳或负碳的生物复合材料,构建具有文化深度的功能性空间(如图1)。
2025年08期 No.160 242-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 刘泽钰;李子涵;孙剑;张梦婕;王葳;
<正>设计说明包头,作为国内关键的钢铁生产基地,其老钢厂往昔尽显工业辉煌。但伴随经济结构转型,老钢厂区如今深陷城市肌理重塑的困境,青年人才流失严重。回溯20世纪,老钢厂的工人宿舍满是活力,工人们居住在高密度集体宿舍中,凭借团结协作,让这里生机盎然。我们的设计方案围绕重建城市密度展开,致力于复兴包头历史记忆,为青年创业者打造集生活与工作为一体的活力环境,吸引人才回流,推动当地经济转型。项目选址在紧邻包钢的西河楞村,此地曾是工人集体生活社区,其高密度居住环境孕育出强大的社区凝聚力与互助精神。
2025年08期 No.160 24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 陈思雨;童璐;王心怡;李怡鑫;罗米;
<正>设计说明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是专门用于图形渲染和并行计算的处理器。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为了有效平衡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我们设计了“集成塔”旨在以类似GPU高效处理复杂并行任务的方式,系统性地解决旧城区面临的多元问题。一方面,能够净化区域环境,推动高密度街区的生态建设进程;另一方面,激活城市文化发展的内在潜能,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将“集成塔”与场地内的历史建筑结合,根据城市肌理规划了一条能展示城市文化名片的City Walk(城市漫步)路线,通过点、线结合带动“面”的更新,进而重构一个融合居住功能与服务业态的开放、生态街区。
2025年08期 No.160 246-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 姚天瑞;李升圆;
<正>设计说明场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老城区(如图1、图2),周边及内部含有合肥工业大学六安路校区、杏花公园、逍遥津公园、庐州府城隍庙以及老旧小区。基于国家对低空经济的大力发展(如图3),场地结合低空经济进行更新改造,保留场地内教育、商业、办公等配套设施;将住宅增加到七层,第七层上面设置与无人机相结合的站点,其余部分做绿化屋面,同时拆除废弃的公园,新建一部分商业区与无人机试飞区,形成整个低空经济与居住相结合的试验区(如图4)。
2025年08期 No.160 248-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 章阅;姜寒;刘健琨;
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土地资源紧约束的背景下,高密度城市的存量更新面临巨大的挑战。本论文探讨了“微型-宏观”协同机制在高密度城市存量更新中的应用,提出了市民参与与市场驱动的整合模式,旨在通过模块化和代谢式的空间更新机制,推动城市空间的有机生长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和参与式算法平台,本研究展示了如何通过底层的市民参与和市场资本的双重驱动,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需求的有效平衡。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了一种新的协同更新模式,通过量化评估、反脆弱性设计及智慧涌现机制,突破传统城市更新的局限,提供了一个更加灵活和自适应的城市更新路径,旨在为高密度城市的空间可持续性与社会公平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2025年08期 No.160 218-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5K] - 茅羽柔
;王瀚平;
本文讨论了战略空间规划(StrategicSpatialPlanning)理论的主要特征和理论发展以及在中国城市应用的可行性和可能性。本文提出建立一个战略空间规划的本土模型,并且引出了一种基于本土模型的行动框架,从角色(政府、专业人员、居民)和尺度(XL,L,M,S)两个视角讨论了行动框架的可能性。另外,本文分别描述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城市更新概念设计和一个自下而上的参与式设计案例,以具体探讨这种结合宏观和微观的战略行动框架在中国本土实践的可行性。
2025年08期 No.160 230-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4K] - 高哲;郭朕钰;林诺;仇立月;
以北京CBD核心区的密度空间重构和文化再生研究是对于城市发展以及文化再生重要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从城市密度和文化再生入手,并利用多个分析技术和研究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对于城市中心区的空间重构提出了建议和方法,是城市设计以及文化保护的一种新的尝试。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025年08期 No.160 236-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6K] - 李佳轩
;赵牧宇;
在城市化进程放缓、资源承载力接近极限的背景下,探索超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成为关键议题。研究以北京为案例,分析其作为政治、文化与教育中心的高度集聚特征及其引发的住房紧张、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结合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论,提出以“慢火车”空间模块化、功能复合化,以此为媒介的城市更新策略,旨在重构资源流动方向,促进超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共生发展。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实地调研以及跨学科理论整合,具体探讨了如何将慢火车从传统交通工具转变为创新空间、创业平台和文化交流载体。笔者线下实践及调研表明,火车能够有效连接超大城市的优质资源与中小城市的潜在需求,推动人力资本、技术与文化的双向流动。研究结论认为,城市更新不应局限于物理空间的改造,而应注重优化资源配置与功能互补,构建多元化的城市体系。建议通过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强化慢火车的功能定位,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
2025年08期 No.160 250-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3K] - 林乐妍
;石芮舟;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随着不同区块脉络间的彼此咬合,城中村与城市接壤处多会逐渐形成不易察觉的边界,边界的两侧存在着两种甚至多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但这些“边界”在梳理城市关系,缝合不同区域的同时,也会带来城中村闭塞僵化、传统文化氛围消减等问题。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保证原住民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创造城市更新视角下新的亮点,最重要的就是因地制宜地改造与利用“边界”。通过对厦门市中山路老城片区的骑楼型边界进行研究,借鉴传统园林中的廊道形式来组织文化记忆节点,创造出一套基于原有场地结构上的步行系统,以小成本、轻改造的方式回应重构城市密度的议题。
2025年08期 No.160 25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3K] - 王瑾;徐鑫瑶;石惠杰
;王锦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城市面临着老旧小区和城中村的更新问题。鉴于年久失修、设施老化等问题,部分老旧小区逐渐成为城市中被遗忘的角落。为此,提出“复苏之轮”的未来式设计,期望借助3D打印技术建设和谐、包容的绿色新城。
2025年08期 No.160 262-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6K] - 卿紫嫣
;郎亮
;李勇兴;
针对福建泉州肖厝村存在的城市进程化和原有村落文脉不协调、高密度缺乏公共空间、景观残破、环境问题较严重的一些列问题,对当地进行实地调研、问题分析、得出结论和解决措施的设想,并通过建议实验验证猜想。通过建筑手段改变居民生活环境、协调公共空间、完善当地生产链的方式为当地居民提供保留着本土记忆的全新生活和发展可能。
2025年08期 No.160 26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7K] - 姜诗渲;王一安;陆俊杰;刘滢;
中国城市发展正由“增量建设”转向“存量规划”,在快速城镇化导致“千城一面”的时代,恢复、延续与创造城市记忆成为实现城市更新的重要命题。传统历史街区作为过去城市扩张的典型受害者与城市记忆的重要承载者,推动其复兴是重建中国自我城市的重中之重。本文聚焦中国城市更新中商业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遗存的矛盾,提出城市调和概念。以传统历史街区山西省太谷古城为研究对象,借鉴中国山水画手法,阐述商居调和策略的实现路径,旨在探索商业与文化共赢的城市发展模式,为历史城区更新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2025年08期 No.160 270-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