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设计

UED主编会客厅

  • 对话孙一民

    孔宇航;孙一民;

    <正>孔宇航:可否请您具体阐述一下您“精明营建”的设计理念。在当前全球倡导可持续建筑和绿色设计的大环境下,您如何看待“精明营建”理念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未来这一理念如何推动您的建筑实践的创新和演进?孙一民:“精明营建”设计理念的形成和个人成长环境、教育背景都紧密相关。我的教育背景既包含在哈建工所接受的10年本硕博学习,也包含在麻省理工所经历的城市设计方向访学;在这一系列因素影响下,结合始终坚持的工程实践经历,逐渐开始积累总结,形成了“精明营建”设计理念。

    2024年06期 No.152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 对话孙一民

    孔宇航;孙一民;

    <正>孔宇航:可否请您具体阐述一下您“精明营建”的设计理念。在当前全球倡导可持续建筑和绿色设计的大环境下,您如何看待“精明营建”理念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未来这一理念如何推动您的建筑实践的创新和演进?孙一民:“精明营建”设计理念的形成和个人成长环境、教育背景都紧密相关。我的教育背景既包含在哈建工所接受的10年本硕博学习,也包含在麻省理工所经历的城市设计方向访学;在这一系列因素影响下,结合始终坚持的工程实践经历,逐渐开始积累总结,形成了“精明营建”设计理念。

    2024年06期 No.152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UED主题

  • 孙一民工作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2003年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推行工作室制度,孙一民工作室随之成立。20年来,在孙一民大师的带领下,沿着倡导资源与能源利用的“精明”和节俭利用的路径,构建以性能综合优化为核心、针对大型公共建筑的可持续设计方法,形成了基于“精明营建”的设计理念,通过体育建筑、文化设施等大型公共建筑和城市设计系列工程实践的检验,提出了“城市大型复杂综合工程”的思想体系,为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城市规划设计与大型工程项目的开展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技术方案与实施服务。

    2024年06期 No.152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 孙一民

    <正>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院长。社会兼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第七、八届学科评议组建筑学组成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与中国建筑学会体育建筑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策划与后评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城市设计分会会长。

    2024年06期 No.152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 孙一民

    <正>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院长。社会兼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第七、八届学科评议组建筑学组成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与中国建筑学会体育建筑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策划与后评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城市设计分会会长。

    2024年06期 No.152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 精明营建:城市大型复杂综合工程的设计与实践 孙一民建筑作品品谈会

    马国馨;崔愷;庄惟敏;崔彤;胡越;汪原;周剑云;徐宗武;孔宇航;

    <正>孙一民非常感谢大家。今年是工作室成立20周年,因此有了这一次UED专辑的梳理,过程中我和团队都有了更多的反思。借此机会,也希望听到各位师长、朋友们的指点,这对我们的进步尤为重要。首先,衷心感谢各位师长在工作室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比如马国馨马总,我读研时随导师梅先生来北京开会便与马总相识,从此有了许多联系。我与周剑云老师也早有合作,大家共同设计完成了许多项目。

    2024年06期 No.152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 精明营建:城市大型复杂综合工程的设计与实践 孙一民建筑作品品谈会

    马国馨;崔愷;庄惟敏;崔彤;胡越;汪原;周剑云;徐宗武;孔宇航;

    <正>孙一民非常感谢大家。今年是工作室成立20周年,因此有了这一次UED专辑的梳理,过程中我和团队都有了更多的反思。借此机会,也希望听到各位师长、朋友们的指点,这对我们的进步尤为重要。首先,衷心感谢各位师长在工作室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比如马国馨马总,我读研时随导师梅先生来北京开会便与马总相识,从此有了许多联系。我与周剑云老师也早有合作,大家共同设计完成了许多项目。

    2024年06期 No.152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 融合创新,知行合一 孙一民大师的设计实践之路

    王凯;

    <正>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高速的城镇化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在“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的转变中,7亿农民进入城市,新增400余座城市。截至2023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6.16%。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城市建设壮举,在这一过程中,凝聚了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等多领域专家的智慧结晶。

    2024年06期 No.152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 从场地建构到复合空间 城市、地景、尺度与孙一民的体育建筑

    王维仁;

    <正>体育建筑与城市巨构当代体育建筑作为体量庞大而技术复杂的功能类型,就城市空间的角度看,就像致密的城市肌理之中生出的一个巨瘤,是步行尺度的城市生活理念很难兼得的两难。随着当代体育功能的日益复杂与场地的无尽扩大,我们在古罗马地图中看到的竞技场,如同广场一般地嵌入致密的城市肌理之中,看台背后的拱廊、城市街道与市民日常生活的衔接,似乎已经成为绝响。当代体育建筑巨大的体量和周围必需的疏散空地,对城市街道的连续性与市民日常的社区空间而言,几乎成为无法克服的障碍。

    2024年06期 No.152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7K]
  • 从场地建构到复合空间 城市、地景、尺度与孙一民的体育建筑

    王维仁;

    <正>体育建筑与城市巨构当代体育建筑作为体量庞大而技术复杂的功能类型,就城市空间的角度看,就像致密的城市肌理之中生出的一个巨瘤,是步行尺度的城市生活理念很难兼得的两难。随着当代体育功能的日益复杂与场地的无尽扩大,我们在古罗马地图中看到的竞技场,如同广场一般地嵌入致密的城市肌理之中,看台背后的拱廊、城市街道与市民日常生活的衔接,似乎已经成为绝响。当代体育建筑巨大的体量和周围必需的疏散空地,对城市街道的连续性与市民日常的社区空间而言,几乎成为无法克服的障碍。

    2024年06期 No.152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7K]
  • 立足华南,营建导向的都市与建筑设计创新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孙一民工作室作品评述

    李翔宁;张子岳;

    <正>引言:2023年,位于上海市奉贤区的南上海体育中心建筑概念设计国际方案征集公布了结果,华工设计院所作名为“海上玉兰”的概念方案获得第一名。大型公共建筑,尤其是体育设施,正是华工院孙一民大师工作室的专长。在南上海体育中心的方案中,设计使用若干花瓣状的屋面填充并不宽裕的场地,有意控制了建筑物的体量,使滨水地带的公共空间不受压迫。在设计使用的造型语汇上,沿袭了他在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中一贯的态度:建筑师自称其设计理念为“精明营建”,就是不仅要在设计建造时精打细算,也要为运营大型设施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

    2024年06期 No.152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 多向的知识平台与一体的设计实践

    汪原;

    <正>伴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业内涌现了一批显著的人物,他们通常就职于国内各大高校,不仅长期深耕于建筑教育领域,而且还承担着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引领着学科的发展。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市重大工程项目的规划与设计,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孙一民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2024年06期 No.152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 基于全过程的BIM正向设计实践

    彭帆;陶亮;

    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在近几年被提上日程,而BIM是建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角色。然而BIM的发展并没有很理想,更多的是在设计确定之后把图纸翻成模型,来进行管线综合设计。因此行业内也提出了BIM正向设计,倡导设计结合BIM来改善流程。文章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孙一民工作室的设计工作流逐步结合BIM发展出自己的BIM正向设计的路线以及成果经验,为新的行业背景下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于参考。

    2024年06期 No.152 160-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4K]
  • 新能源 新营建

    叶伟康;郭佳奕;

    在全球能源体系调整的背景下,太阳能开发利用正日益成为应对能源危机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本文概述了当前光伏建筑的难点和趋势,并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孙一民工作室的设计实践,总结了新能源导引下的光伏建筑新营建的关键要点,为未来的光伏建筑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4年06期 No.152 170-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0K]
  • 项目年表

    <正>1999年汇景新城城市设计项目地点:广东广州项目时间:1999项目类型:城市设计项目状态:已完成合作单位:Sasaki Associates Huijing New City Urban Design Project Location:Guangzhou, Guangdong Project Year:1999Project Type:Urban Design Project Status:Completed Collaborating Unit:Sasaki Associates

    2024年06期 No.152 226-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9K]
  • 项目年表

    <正>1999年汇景新城城市设计项目地点:广东广州项目时间:1999项目类型:城市设计项目状态:已完成合作单位:Sasaki Associates Huijing New City Urban Design Project Location:Guangzhou, Guangdong Project Year:1999Project Type:Urban Design Project Status:Completed Collaborating Unit:Sasaki Associates

    2024年06期 No.152 226-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9K]

UED主题_体育建筑_环境融合、灵活适应、精明集约

  • 精明营建理念下的大型赛事场馆可持续策略

    王璐;叶伟康;

    <正>为大型赛事建设的体育场馆,往往能极大地体现规划决策和设计定位的智慧。立足于城市的长期发展、场馆的健康运营,就应当秉承精明营建理念,提前制定场馆的多维度可持续发展策略,包括新建场馆的多角色演绎、持续性迭代和战略性选址,在满足大型赛事需求的同时,为更长远的运营和发展提供科学理性的基石。2008年奥运会摔跤比赛馆(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2008年奥运会羽毛球比赛馆(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羽毛球比赛场馆(武汉大学卓尔体育馆)、2010年亚运会柔道摔跤馆(广州大学城华工体育馆)、2010年亚运会省属游泳跳水馆、2010年亚运会武术馆(南沙体育馆)、2011年深圳大运会场馆(宝安体育场)的建设和设计策略都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2024年06期 No.152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5K]
  • 精明营建理念下的大型赛事场馆可持续策略

    王璐;叶伟康;

    <正>为大型赛事建设的体育场馆,往往能极大地体现规划决策和设计定位的智慧。立足于城市的长期发展、场馆的健康运营,就应当秉承精明营建理念,提前制定场馆的多维度可持续发展策略,包括新建场馆的多角色演绎、持续性迭代和战略性选址,在满足大型赛事需求的同时,为更长远的运营和发展提供科学理性的基石。2008年奥运会摔跤比赛馆(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2008年奥运会羽毛球比赛馆(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羽毛球比赛场馆(武汉大学卓尔体育馆)、2010年亚运会柔道摔跤馆(广州大学城华工体育馆)、2010年亚运会省属游泳跳水馆、2010年亚运会武术馆(南沙体育馆)、2011年深圳大运会场馆(宝安体育场)的建设和设计策略都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2024年06期 No.152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5K]
  • “四融”策略下的体育中心设计实践

    侯叶;邓芳;

    为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以及回应城市公共空间的体育中心设计范式,在简介孙一民工作室体育中心设计实践历程,以及基于《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体育中心”条目的编写经验总结了国内近20年的体育中心发展变化后,将适宜的理性设计范式提炼为“四融”策略,包括与自然相融、与城市相融、与文化相融、与时间相融,并根据孙一民工作室的体育中心设计实践对“四融”策略进行具体阐述。

    2024年06期 No.152 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2K]
  • 江门市滨江体育中心

    孙一民;汪奋强 ;叶伟康 ;申永刚 ;朱晓静 ;彭帆 ;邓芳 ;徐莹 ;陶亮 ;陈辉镇 ;梁艳艳 ;冷天翔 ;候叶 ;邹林 ;林海亮 ;谢东彪 ;姚力 ;杨超英 ;

    <正>江门市滨江体育中心位于江门市北部滨江新城启动区的核心位置,新南路与天沙河路的交汇处,用地面积40hm~2,总建筑面积20hm~2,主要包括北区的8500座体育馆及2050个国际标准展位的会展中心,南区的25000座体育场及附属田径训练场、2000座游泳跳水馆、室外运动设施及景观公园等配套设施。

    2024年06期 No.152 60-6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7K]
  • 江门市滨江体育中心

    孙一民;汪奋强 ;叶伟康 ;申永刚 ;朱晓静 ;彭帆 ;邓芳 ;徐莹 ;陶亮 ;陈辉镇 ;梁艳艳 ;冷天翔 ;候叶 ;邹林 ;林海亮 ;谢东彪 ;姚力 ;杨超英 ;

    <正>江门市滨江体育中心位于江门市北部滨江新城启动区的核心位置,新南路与天沙河路的交汇处,用地面积40hm~2,总建筑面积20hm~2,主要包括北区的8500座体育馆及2050个国际标准展位的会展中心,南区的25000座体育场及附属田径训练场、2000座游泳跳水馆、室外运动设施及景观公园等配套设施。

    2024年06期 No.152 60-6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7K]
  • 淮安市体育中心

    孙一民;陶亮 ;叶伟康 ;申永刚 ;邓芳 ;黄烨勍 ;徐莹 ;梁艳艳 ;冷天翔 ;杨定 ;任振华 ;李敏稚 ;王祥东 ;杨超英 ;谢光源;

    <正>总体规划淮安市体育中心是为了2014年在淮安市举办的江苏省第十八届省运会而建造的。基地选址于淮安城市规划中的新城西区,希望通过这一新的体育综合体,激发新城区的活力。体育中心的建筑包括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游泳馆综合体,一个运动员宾馆,以及远期规划的综合训练馆及网球中心和一系列的室外运动场地。

    2024年06期 No.152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2K]
  • 孝感市奥体中心

    孙一民;李海全 ;邓芳 ;梁展艺 ;叶伟康 ;孙文波 ;黄烨勍 ;卢嘉欣 ;周欣玙;

    <正>基地紧邻王母湖,距湖仅200m,同时与基地北边的邓家河景观绿廊相邻,与自然山水结合度高。考虑尊重景观以及与景观和谐共融的原则,在设计时需避开王母湖的三线范围,同时考虑好与邓家河景观带的衔接。开敞城市街区交通组织保留东西及南北城市道路功能,兼顾赛事和日常使用。日常使用作为城市支路连通周边街区,缓解大型体育中心对城市交通造成的压力。赛事时支路局部封闭,作为公共广场停车集散等空间,服务体育中心。

    2024年06期 No.152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7K]
  • 重庆市合川区体育中心

    孙一民;陈辉镇 ;叶伟康 ;史旷博 ;陈志成 ;王洁鑫 ;赵杰 ;柳庆 ;熊璐 ;邹林 ;邓芳 ;李海全 ;徐莹 ;徐晨 ;郭佳奕 ;万书琪 ;王澳华 ;曹爱芳;

    <正>合川区体育中心位于合川区文化教育发展区东南部,东临兰海高速,以防护绿地相隔,西临濮湖大道,可连通博萃大道,北临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南临合川全民健身中心。合川区体育中心作为重庆市2024年七运会主会场,主要功能为20000座乙级体育场、8500座乙级体育馆(预留升级为甲级体育馆条件)、1500座乙级游泳馆(不含跳水功能)、一栋13000m~2运动员公寓与30000余m~2的配套商业用房及地库。

    2024年06期 No.152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4K]
  • 更精明、更复合 综合型校园体育馆设计实践

    陈建铭;陈辉镇;

    全民健身热潮与日益增长的在学规模给校园体育设施建设带来了新机遇,然而当前校园体育馆建设存在许多突出矛盾,难以满足高水平体育发展目标的需求,因此急需更精明、更复合的高质量建设。文章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孙一民工作室的相关设计实践,总结了综合型校园体育馆设计策略,为新时代、新趋势下的校园体育馆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4年06期 No.152 8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4K]
  • 华中科技大学游泳馆

    孙一民;陈辉镇 ;陶亮 ;章艺昕 ;陆仪韦 ;叶伟康 ;申永刚 ;柳庆 ;彭帆 ;邹林 ;李海全 ;潘雯珣 ;冷天翔 ;聂昌东 ;谭刚毅 ;阿尔法摄影 ;谭启钧;

    <正>华中科技大学有“森林大学”的美誉,“树”是学校的精神象征之一。游泳馆基地西接密集香樟树林,东临校园湖面,与光谷体育馆隔桥相遥望,处于林与湖的过渡衔接地带,游泳馆的建设为此不得不迁移少量香樟木。游泳馆方案立面以“树冠”单元形状抽象而来,以此呼应学校“森林大学”的特色,并以此还原基地原有树林的“场所气质”。

    2024年06期 No.152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3K]
  • 中南大学体育馆

    孙一民;汪奋强 ;彭帆 ;戚发诚 ;朱晓静 ;林耀阳 ;

    <正>中南大学新校区体育馆,坐落于中南大学新校区北部,东、北两面临接城市道路,北望麓山,是重要的城市节点。体育馆总建筑面积约27913m~2,其中地上26129m~2,地下1784m~2。地上4层,地下1层,总建筑高度29.15m,属于乙级大型体育馆建筑。场馆包含一个满足标准比赛的主体育馆、一个游泳馆、一个全民健身的羽毛球馆。其中主场馆可容纳观众8413人。

    2024年06期 No.152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5K]
  •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体育馆

    孙一民;章艺昕 ;柳庆 ;叶伟康 ;张扬;

    <正>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体育馆坐落于校园中部,图书馆用地的北侧。基地位于校园中的核心位置,设计希望通过建筑来统领校园空间,因此在设计上,采用简洁的形体组合方式,有力地突出了其在校园中的核心位置,进而成功统领校园空间。其独具特色的弧线形体量,打破了校园原本零散的刻板形象,运用简单的几何形式,与图书馆遥相对望,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构筑成视觉中心,中间围合而形成的宽敞开放空间,更是为校园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同时,体育馆与校园内的山体相互呼应,仿佛自然与建筑之间展开了一场无声的对话,营造出良好的视觉对景和和谐美妙的空间关系,为校园景观增添了一抹亮丽而独特的色彩。

    2024年06期 No.152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体育馆

    孙一民;汪奋强 ;彭帆 ;郑闻天 ;叶伟康 ;李永茂;

    <正>体育馆坐落于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的西北角,紧邻校区北侧出入口,南侧毗邻学生宿舍。场地总体平整,占地面积44828m~2(包括室外体育场地)。总建筑面积为25728m~2,其中地上23411m~2,地下2317m~2。地下1层,地上4层,总高度23.6m。

    2024年06期 No.152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6K]
  •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体育馆

    孙一民;汪奋强 ;彭帆 ;郑闻天 ;叶伟康 ;李永茂;

    <正>体育馆坐落于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的西北角,紧邻校区北侧出入口,南侧毗邻学生宿舍。场地总体平整,占地面积44828m~2(包括室外体育场地)。总建筑面积为25728m~2,其中地上23411m~2,地下2317m~2。地下1层,地上4层,总高度23.6m。

    2024年06期 No.152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6K]
  • 内蒙古行政学院文体活动中心

    孙一民;叶伟康 ;谢东彪 ;熊璐 ;冷天翔 ;杨超英;

    <正>内蒙古行政学院文体活动中心项目为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学院新校区的二期建设项目,由篮球羽毛球综合馆、网球馆、游泳馆及各种文体活动室组成,是一座综合性多功能的文体活动中心。建筑体量由两个紧密联系的体块组成,相互错动,连绵起伏,既反映了内部的功能空间,又与呼市城市北郊连绵起伏的大青山遥相呼应;立面上连续渐变、起伏变化的竖向遮阳构件,采用了蓝、白、绿相间处理,寓意了浩瀚起伏的绿色大草原与一望无际的蓝天、白云,三者无间相连,浑然一体的壮丽景色引人遐想。

    2024年06期 No.152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6K]
  • 内蒙古行政学院文体活动中心

    孙一民;叶伟康 ;谢东彪 ;熊璐 ;冷天翔 ;杨超英;

    <正>内蒙古行政学院文体活动中心项目为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学院新校区的二期建设项目,由篮球羽毛球综合馆、网球馆、游泳馆及各种文体活动室组成,是一座综合性多功能的文体活动中心。建筑体量由两个紧密联系的体块组成,相互错动,连绵起伏,既反映了内部的功能空间,又与呼市城市北郊连绵起伏的大青山遥相呼应;立面上连续渐变、起伏变化的竖向遮阳构件,采用了蓝、白、绿相间处理,寓意了浩瀚起伏的绿色大草原与一望无际的蓝天、白云,三者无间相连,浑然一体的壮丽景色引人遐想。

    2024年06期 No.152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6K]

UED主题_公共建筑_理性适宜、传承融合、绿色可持续

  • 广州美术馆

    孙一民;陶亮 ;汪奋强 ;叶伟康 ;梁艳艳 ;邹林 ;徐莹 ;夏晟 ;李海全 ;章艺昕 ;黄祖坚 ;楼洪忆 ;

    <正>广州美术馆是一个集收藏、展览、研究交流、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国际化、数字化门户美术平台,建成后成为广州文化新地标和新中轴线上的艺术明珠、城市艺术会客厅、成为传统与科技、岭南与现当代结合的综合性美术馆,是全国唯一兼有“国家重点美术馆”和“国家一级博物馆”称号的艺术机构。广州美术馆是目前全国独有的集多位艺术家名人馆、专题展览馆、交流展览馆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艺术类博物院馆。因此,储存岭南艺术瑰宝,承载着岭南建筑精神,就成了建筑师专注的主题。托马斯·赫尔佐格教授期待:“它不仅是一座壮丽的美术馆,也是一个珍贵的器皿,由内而外,散发着艺术之光。于水上绽放的英雄花,仿佛是晶莹剔透的瓷器,充分体现和印证着岭南文化的精神。”

    2024年06期 No.152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3K]
  • 广州美术馆

    孙一民;陶亮 ;汪奋强 ;叶伟康 ;梁艳艳 ;邹林 ;徐莹 ;夏晟 ;李海全 ;章艺昕 ;黄祖坚 ;楼洪忆 ;

    <正>广州美术馆是一个集收藏、展览、研究交流、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国际化、数字化门户美术平台,建成后成为广州文化新地标和新中轴线上的艺术明珠、城市艺术会客厅、成为传统与科技、岭南与现当代结合的综合性美术馆,是全国唯一兼有“国家重点美术馆”和“国家一级博物馆”称号的艺术机构。广州美术馆是目前全国独有的集多位艺术家名人馆、专题展览馆、交流展览馆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艺术类博物院馆。因此,储存岭南艺术瑰宝,承载着岭南建筑精神,就成了建筑师专注的主题。托马斯·赫尔佐格教授期待:“它不仅是一座壮丽的美术馆,也是一个珍贵的器皿,由内而外,散发着艺术之光。于水上绽放的英雄花,仿佛是晶莹剔透的瓷器,充分体现和印证着岭南文化的精神。”

    2024年06期 No.152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3K]
  • 梅州市城市展览馆、科技馆

    孙一民;汪奋强 ;李海全 ;朱晓静 ;聂昌东 ;蔡傅懿 ;战长恒 ;

    <正>城市中轴的重要节点与场地的特色痕迹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梅州市江南新城核心区,项目用地北侧紧邻剑英公园,南侧为新城发展轴线。江南新城是嘉应新区的起步区和核心区,是围绕宜居宜业宜游、新城新区新貌的重点建设区域。场地内部有座一层旧围屋,夯土墙体抹灰扫白饰面,木檩条屋架,面层灰色瓦片,地面为水泥砂浆找平压光。围屋处于空置状态。室内墙体多处开裂风化,老化严重,屋面木檩条老化、变形。营建城市核心区高质量开放空间两馆作为南部新城重要的城市公共建筑,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场所,在设计中,广场面向城市以及水面打开,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城市客厅。两馆造型圆润、温婉,围绕中心几何圆形广场,呈汇聚之势,成为剑英湖南岸的视觉焦点。

    2024年06期 No.152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2K]
  • 梅州市叶剑英纪念馆

    孙一民;李绮霞 ;张春阳 ;汪奋强 ;申永刚 ;黄烨勍 ;叶伟康 ;徐莹 ;战长恒 ;宋江涛 ;李昕旻;

    <正>叶剑英纪念馆位于梅州市梅县雁洋镇叶剑英纪念园内、叶帅故居的西侧。规划结合基地特点,保留周边村落内的民居群、农田、水塘等原汁原味的乡村风貌,对村内建筑进行必要的修缮与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开辟游路及小广场等。规划设计中,基地内的民居大部分保存完好,体现了客家传统建筑的风格;树木绿化良好,稻田以及鱼塘一起呈现了中国传统客家民居村落特有的田园风光。叶剑英纪念馆依山而建,结合山地高差,利用转折的形体,与环境融为一体,同时隐喻了叶帅充满重大转折的一生,试图传递一种儒雅的平和气息。

    2024年06期 No.152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 中国客家博物馆

    孙一民;张春阳 ;汪奋强 ;申永刚 ;黄烨勍 ;叶伟康 ;娄彦峰 ;江泓 ;李敏稚 ;徐莹 ;宋江涛 ;李昕旻;

    <正>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之地的梅州市被尊为“世界客都”。为了让梅州赢得更多海外华侨特别是客家人的关注和支持,擦亮“世界客都”这一文化品牌,兴建以人境庐(原黄遵宪书斋)为中心的客家公园(客家博物馆、黄遵宪纪念馆),意义非常重大。在设计中,我们打破常规的旧城大拆大建更新模式,致力于对客家文化、地形特色及历史建筑的挖掘、结合与活化利用,通过保留有效资源,延续场地的记忆,并充分展现在地人文特色,营造情境、文化和归属三要素相结合的场地空间氛围,增强城市更新空间的叙述能力与活力“触媒”的作用。

    2024年06期 No.152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3K]
  • 广州科技图书馆

    孙一民;邓芳 ;汪奋强 ;李海全 ;徐莹 ;彭帆 ;冷天翔 ;聂昌东 ;梁展艺 ;陈惠容 ;郑闻天 ;郭晓晴 ;张文豪 ;陈碧琳 ;邓美惠;

    <正>广州科技图书馆承载三个中心的功能: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交流中心。设计藏书包括140万册纸质文献以及大量电子文献,提供阅览座位1300个,主要收藏科技类、经济类、医学类文献资源。项目为设计总承包,涵盖从科研到施工图全流程的设计及咨询工作,从方案创作到投资把控,广州科技图书馆体现了“平衡”的营建智慧。项目的设计解决了三大挑战,打造了两大技术亮点。

    2024年06期 No.152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8K]
  • 中山八路交通换乘枢纽综合开发项目

    孙一民;汪奋强 ;彭帆 ;黄烨勍 ;陈辉镇 ;郑闻天 ;陈惠容;

    <正>城市更新与改造项目基地原为中山八路公交总站站场,仅作为公交停车使用,并没有为城市提供更新的动力。经过公交集团的决策,希望在该公交车场地块进行综合开发,保证原有公交总站功能的同时,能够发展成一个集办公、商业、停车、公交、地铁换乘等多用途的城市交通综合体,发展地块的潜力价值。

    2024年06期 No.152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1K]
  • 广州火车东站天幕广场更新改造工程(A区)

    孙一民;汪奋强 ;夏晟 ;邓芳 ;冷天翔 ;刘潇 ;叶伟康 ;陶亮 ;申永刚 ;宋刚 ;钟冠球 ;林力勤;

    <正>东站天幕广场项目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项目用地北依火车东站,南接东站广场天河飘绢瀑布,东西侧分别以林和中路、林和西路为界,总用地面积约13.7km2。项目包含两个时期的创作和实施。2009年,亚运会前的改造:以广州市新中轴线整体城市设计为背景,建立一个人性化、高效的城市门户区。从城市设计与都市景观的角度优化城市门户、枢纽公共场所的空间品质。通过在楼板上打通若干开口,使自然光能够渗透入空间。

    2024年06期 No.152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UED主题_校园规划及建筑_共享高效、多元复合、公共活力

  • 江苏常州工学院北部新城新校区规划及建筑设计

    孙一民;陶亮 ;汪奋强 ;夏晟 ;邓芳 ;徐莹 ;邹林 ;叶伟康 ;蔡傅懿 ;彭帆 ;申永刚 ;潘望 ;梁艳艳 ;林力勤 ;谢光源;

    <正>常州工学院北部新城新校区用地1000亩,东靠新龙二路,西依龙江路,南临辽河路,北近嫩江路,与规划中的新北区行政中心咫尺之遥。规划方案致力于形成以图书馆为校园核心建筑,组团空间沿主轴延伸,院落空间穿行于整体校园的规划结构。核心开敞空间以收放有致的大片水面、开阔的广场及草坪空间相结合,形成定位清晰、景观丰富、以水体为核心的开敞空间结构,串联各个校园公共建筑群、校园生活区运动区等设施,形成校园富有活力的教学、生活、休闲共享景观带,形成人文与理性并重,现代校园结合传统特色的空间品质。

    2024年06期 No.152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 江苏常州工学院北部新城新校区规划及建筑设计

    孙一民;陶亮 ;汪奋强 ;夏晟 ;邓芳 ;徐莹 ;邹林 ;叶伟康 ;蔡傅懿 ;彭帆 ;申永刚 ;潘望 ;梁艳艳 ;林力勤 ;谢光源;

    <正>常州工学院北部新城新校区用地1000亩,东靠新龙二路,西依龙江路,南临辽河路,北近嫩江路,与规划中的新北区行政中心咫尺之遥。规划方案致力于形成以图书馆为校园核心建筑,组团空间沿主轴延伸,院落空间穿行于整体校园的规划结构。核心开敞空间以收放有致的大片水面、开阔的广场及草坪空间相结合,形成定位清晰、景观丰富、以水体为核心的开敞空间结构,串联各个校园公共建筑群、校园生活区运动区等设施,形成校园富有活力的教学、生活、休闲共享景观带,形成人文与理性并重,现代校园结合传统特色的空间品质。

    2024年06期 No.152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 山东财经大学莱芜校区规划设计

    孙一民;陶亮 ;徐莹 ;李海全 ;蔡傅懿 ;邹林 ;吕颖仪 ;张春阳 ;龚哲 ;张梦雨 ;王飘逸;

    <正>山东财经大学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全日制在校33000余人,占地面积约1000亩,总建筑面积23.17 hm~2。在新校园规划中践行如下原则:以相互接近的建筑物组织紧凑的空间结构;强调校园的整体感受大于部分之和;步行系统与公共开敞空间的紧密结合。首先,规划设计从现状入手,通过对现状内部已有建筑及已有自然环境、地形等深入挖掘可使用元素进行规划设计。

    2024年06期 No.152 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 湖南工业大学新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孙一民;苏平 ;张春阳 ;夏晟 ;汪奋强 ;徐莹 ;韦桂湘 ;陈新民;

    <正>新校区规划总用地面积232.94hm~2,设计规划为在校生28000人,总建筑面积102hm~2。创立与城市紧密结合、共享及高效的校园景观环境和功能体系,新校区配合城市发展,与整体城市格局相吻合,公建布置适应大学向社会开放的要求。集中的教学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城市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营造具有浓厚传统高校人文气息的现代化新校园,注重以人的尺度和行为方式为标准来进行功能分区和建筑布局。

    2024年06期 No.152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UED主题_重点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创新_全过程、精细化、可持续

  • 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实践

    夏晟;蔡宁;吕颖仪;薛明琦;覃麒睿;王嘉汐;

    基于精明营建理论,孙一民大师首创提出“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近十年间,在大师的带领下,工作室团队于大湾区多个城市地区开展地区总师相关实践,工作范围包括城市中心区、副中心区、特殊科学装置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城市边界门户地区等。地区总师及工作室团队坚持公共利益与环境品质优先、重视工程理性与高效利用土地的原则,通过总师审查、正向引导、合理商讨、跨专业协作、跨部门协调、媒体合作等,积极提升项目地区的公共利益和社会效益。

    2024年06期 No.152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1K]

UED主题_高密度中心区营建_紧凑集约、功能复合

  • 广州市琶洲西区城市设计优化及地区城市总设计师

    孙一民;夏晟 ;骆乐 ;蔡宁 ;薛明琦 ;黄烨勍 ;王静 ;张春阳 ;周剑云 ;吕颖仪 ;杨雨璇 ;廖思琪 ;黄熳斯 ;程哲 ;黄莹 ;

    <正>琶洲西区是广州“十三五”时期重点打造的城市中心片区,2022年被商务部评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016年,琶洲西区城市设计及控规优化成果经市政府审议通过并批准实施,同范围的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也由规划主管部门印发实施。

    2024年06期 No.152 184-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 广州市琶洲西区城市设计优化及地区城市总设计师

    孙一民;夏晟 ;骆乐 ;蔡宁 ;薛明琦 ;黄烨勍 ;王静 ;张春阳 ;周剑云 ;吕颖仪 ;杨雨璇 ;廖思琪 ;黄熳斯 ;程哲 ;黄莹 ;

    <正>琶洲西区是广州“十三五”时期重点打造的城市中心片区,2022年被商务部评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016年,琶洲西区城市设计及控规优化成果经市政府审议通过并批准实施,同范围的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也由规划主管部门印发实施。

    2024年06期 No.152 184-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 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城市设计优化及地区城市总设计师

    孙一民;夏晟 ;吕颖仪 ;应亦宁 ;黄嘉斌 ;黄莹 ;马朝阳 ;方素 ;戴方舟 ;覃麒睿 ;谢文荣 ;李浩卓 ;吴灿铭 ;

    <正>灵山岛尖是蕉门水道、上横沥水道所夹的164hm~2三角洲区域,地处南沙区的几何中心,南沙作为广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空间资源,灵山岛尖的区位十分重要。应对地质深软、路网既定、公共空间缺乏、土地不集约的设计挑战,我们通过对地质、气候、交通、街区形态、建筑风貌等详细研究,在灵山岛尖引入“小街区、密路网”的高效紧凑土地开发模式、交通发展策略、城市空间形态风貌等一系列城市设计策略,力求打造面向世界、现代岭南特色、宜居、宜业、创意、活力、和谐的中央商务区,重构了灵山岛尖整体风貌与空间格局。

    2024年06期 No.152 186-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 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城市设计优化及地区城市总设计师

    孙一民;夏晟 ;吕颖仪 ;应亦宁 ;黄嘉斌 ;黄莹 ;马朝阳 ;方素 ;戴方舟 ;覃麒睿 ;谢文荣 ;李浩卓 ;吴灿铭 ;

    <正>灵山岛尖是蕉门水道、上横沥水道所夹的164hm~2三角洲区域,地处南沙区的几何中心,南沙作为广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空间资源,灵山岛尖的区位十分重要。应对地质深软、路网既定、公共空间缺乏、土地不集约的设计挑战,我们通过对地质、气候、交通、街区形态、建筑风貌等详细研究,在灵山岛尖引入“小街区、密路网”的高效紧凑土地开发模式、交通发展策略、城市空间形态风貌等一系列城市设计策略,力求打造面向世界、现代岭南特色、宜居、宜业、创意、活力、和谐的中央商务区,重构了灵山岛尖整体风貌与空间格局。

    2024年06期 No.152 186-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 明珠湾起步区(横沥岛尖科技产业组团)城市设计优化及地区城市总设计师

    孙一民;夏晟 ;吕颖仪 ;覃麒睿 ;刘英健 ;吴灿铭;

    <正>横沥岛尖位于南沙明珠湾中部,定位为广州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区和构筑大湾区开放创新高地的重要载体,目标建设“世界领先、中国特色、湾区引领”的标杆地区。科技产业组团为横沥岛尖北部岛尖,与灵山岛尖隔河相望。面对横沥岛尖开发建设面临的城市风貌、土地效益等多重挑战,我们从“片区—街区—地块”三个层面开展城市设计设计优化,引入地区总师制度,助力横沥岛尖的品质化、精细化城区风貌塑造,产业导入科技组团的空间需求落地。

    2024年06期 No.152 18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 广州白鹅潭商务核心区城市设计

    孙一民;夏晟 ;骆乐 ;谢光源 ;薛明琦 ;谭启钧;

    <正>白鹅潭商务核心区是广州重要的发展平台与产业金融服务创新区,以现代商务和总部经济为主导,聚焦发展产业金融,是实现广佛地区同城化发展的中心枢纽。白鹅潭商务核心区位于珠江西和前后航道交汇处,拥有三江六岸的水岸格局,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白鹅潭商务核心区将承担更多重要作用。

    2024年06期 No.152 19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 广州白鹅潭商务核心区城市设计

    孙一民;夏晟 ;骆乐 ;谢光源 ;薛明琦 ;谭启钧;

    <正>白鹅潭商务核心区是广州重要的发展平台与产业金融服务创新区,以现代商务和总部经济为主导,聚焦发展产业金融,是实现广佛地区同城化发展的中心枢纽。白鹅潭商务核心区位于珠江西和前后航道交汇处,拥有三江六岸的水岸格局,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白鹅潭商务核心区将承担更多重要作用。

    2024年06期 No.152 19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 南京东山副城中心区轴线城市设计

    孙一民;张春阳 ;夏晟 ;骆乐 ;邓炯华 ;殷晴 ;何善思 ;周昱妍;

    <正>项目基地位于江宁区建成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其研究范围北至秦淮新河、规划宏运大道,南至牛首山河、天元东路,东至土山路,西至机场高速,面积约20km~2。项目规划范围北至池田路,东至秦淮河,南至菲尼克斯路,西至双龙大道,总用地面积约74hm~2。在东山副城总体规划中,基地所在的凤凰港-杨家圩地区被定位为东山副城核心,高强度开发区,集城市最高端商贸服务、文化、总部商务为一体的城市中心区。随着上位规划的指引以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这片热土被寄予引领江宁副城“凝核”的厚望,作为承南启北的综合性副城中心,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及提供综合服务的生态型商务区,作为江宁中轴线的文化、商贸中心和江宁先期启动区及示范性城区,行将成为南京城市东部金轴上最耀眼的副城核心区。

    2024年06期 No.152 19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 佛山市中心组团新城区域规划与城市设计

    孙一民;张春阳 ;李敏稚 ;江泓 ;徐莹;

    <正>佛山新城区整体城市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提出该地区的空问发展目标和空问管理措施。设计团队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结合佛山地区的基地特征,以便对研究区域的地域脉络建立宽广的理解。分析与研究工作涉及土地利用、开放空间和道路系统等多个方面。在工作深度上既完成了中心区的整体规划,也针对核心景观空间制定了具有实施性的景观设计导则。规划方案主干道的网格形态延续了佛山现有的干道系统模式,是建立在对基地自然因素和现状条件的分析,以及对未来成长的合理预测基础之上。

    2024年06期 No.152 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 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北段核心地区城市设计

    孙一民;张春阳 ;黄烨勍 ;夏晟;

    <正>广州新中轴线是广州新形象的重点展示区,又是城市的核心活力区,在满足亚运会等大型活动需求的同时,还要以服务广大市民为目标,加强他们对中轴线的认同感。因此,规划提出了打造“亚运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的总体目标与功能定位,着重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次城市设计的一个主要设计思路来源于中国古画的卷轴,从北至南,从燕岭到珠江,在这样一个独特的城市中轴线上展开城市及景观设计,着重强调其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

    2024年06期 No.152 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 天河路商圈立体步行廊道系统规划、交通组织规划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孙一民;张春阳 ;黄烨勍 ;李敏稚 ;朱晓静 ;叶小玲;

    <正>天河路商圈以天河路为核心,全长2.8km,总面积约4.5km~2。目前商业面积约140hm~2,日均客流量150万人次,节假日高峰客流达400多万人次,已成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商圈。根据上一层次天河路商圈整体策划所提出的,天河路商圈要努力打造“立足华南、面向亚太的世界级商业门户”的总体战略定位及优化策略方向,该项目主要从步行廊道系统、交通组织、重点地段城市设计三个方面对天河路商圈进行了规划研究,以作为下一步天河路商圈升级改造的重要依据。

    2024年06期 No.152 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 洛阳城市阳台片区方案设计

    孙一民;李海全 ;粱展艺 ;徐莹 ;叶伟康 ;黄烨勍 ;夏晟;

    <正>洛阳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都城之一;洛阳的城市阳台不应复制现有经验,应打造专属洛阳城市特质的独一无二场所,专属洛阳的城市特色空间。传统空间的线索的现代演绎方案将阳台片区的用地尺度,与应天门广场、周王城广场、定鼎门广场等洛阳标志性历史空间尺度进行比较,从而选取大开大合的空间围合架构。整个阳台片区依托西工体育场和明珠塔形成南北两个节奏的开放城市空间。

    2024年06期 No.152 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深圳市坪山中心片区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

    孙一民;黄烨勍 ;张群杰 ;林子淯 ;罗琳琳 ;夏晟 ;朱晓静 ;郑闻天 ;周禾晗 ;王心 ;黄心怡 ;赵一帆 ;莫雨诗 ;贺梦菲 ;陈泽远;

    <正>坪山地处深圳东部,枢纽便利。新时代下,坪山即将开启华彩篇章,实现全面转型,重塑城市空间特色。“新坪山?新生活”设计理念,凭借依山傍水的自然优势与产业园区发展,引领城市迈向创新智慧未来。此过程中,空间需转型以适应多元人群与丰富活动。设计有三大策略:1.坪山之脉走廊发展:依托城市山水,以多条走廊连接自然,打破城市与自然边界,实现差异化发展,如复兴坪山河,让其成为城市母亲河再次焕发生机,见证城市转型。

    2024年06期 No.152 200-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 深圳市坪山中心片区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

    孙一民;黄烨勍 ;张群杰 ;林子淯 ;罗琳琳 ;夏晟 ;朱晓静 ;郑闻天 ;周禾晗 ;王心 ;黄心怡 ;赵一帆 ;莫雨诗 ;贺梦菲 ;陈泽远;

    <正>坪山地处深圳东部,枢纽便利。新时代下,坪山即将开启华彩篇章,实现全面转型,重塑城市空间特色。“新坪山?新生活”设计理念,凭借依山傍水的自然优势与产业园区发展,引领城市迈向创新智慧未来。此过程中,空间需转型以适应多元人群与丰富活动。设计有三大策略:1.坪山之脉走廊发展:依托城市山水,以多条走廊连接自然,打破城市与自然边界,实现差异化发展,如复兴坪山河,让其成为城市母亲河再次焕发生机,见证城市转型。

    2024年06期 No.152 200-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 良乡大学城(房山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

    孙一民;黄烨勍 ;李海全 ;吴子超 ;徐莹 ;林子淯 ;罗琳琳 ;梁展艺 ;张群杰 ;朱晓静 ;陈辉镇 ;陈志成 ;史旷博;

    <正>良乡大学城(房山新城中心区)作为北京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和人口疏解的重点地区,是首都面向南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门户,也是科技金融创新转型发展示范区。方案以“科教良乡、创享智城”作为核心目标,充分尊重昊天塔等历史资源,利用好刺猬河、大学城生态绿环等生态优势,重点体现“一核三环·四廊五组团”的总体空间格局,并从四个方案亮点来拆解空间设计。

    2024年06期 No.152 202-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 良乡大学城(房山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

    孙一民;黄烨勍 ;李海全 ;吴子超 ;徐莹 ;林子淯 ;罗琳琳 ;梁展艺 ;张群杰 ;朱晓静 ;陈辉镇 ;陈志成 ;史旷博;

    <正>良乡大学城(房山新城中心区)作为北京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和人口疏解的重点地区,是首都面向南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门户,也是科技金融创新转型发展示范区。方案以“科教良乡、创享智城”作为核心目标,充分尊重昊天塔等历史资源,利用好刺猬河、大学城生态绿环等生态优势,重点体现“一核三环·四廊五组团”的总体空间格局,并从四个方案亮点来拆解空间设计。

    2024年06期 No.152 202-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UED主题_多元生态活力区建构_生态效益、安全韧性

  • 三亚抱坡文化体育中心片区城市设计

    孙一民;黄烨勍 ;汪奋强 ;张春阳 ;李海全 ;朱晓静 ;张群杰 ;聂昌东 ;李芊熠 ;王登月 ;王子豪;

    <正>三亚市旅游资源丰富,周边自然景观条件良好,我们希望打造山海生态轴线,联动各种生态要素,将抱坡片区建设成为一个山水相连的绿色新区。在利用自然景欢构筑城市的同时,也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解决城市的生态安全问题。三亚市旅游发展具有时空不均衡的特点,我们希望对旅游业进行升维,融合交互,成为全季全城全天候都能提供活动和惊喜的地方。产业升维还体现在不同产业的融合和发展,如都市农业,体育康养,文化旅游等,将三亚市真正打造为涵盖各种活动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2024年06期 No.152 204-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 三亚抱坡文化体育中心片区城市设计

    孙一民;黄烨勍 ;汪奋强 ;张春阳 ;李海全 ;朱晓静 ;张群杰 ;聂昌东 ;李芊熠 ;王登月 ;王子豪;

    <正>三亚市旅游资源丰富,周边自然景观条件良好,我们希望打造山海生态轴线,联动各种生态要素,将抱坡片区建设成为一个山水相连的绿色新区。在利用自然景欢构筑城市的同时,也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解决城市的生态安全问题。三亚市旅游发展具有时空不均衡的特点,我们希望对旅游业进行升维,融合交互,成为全季全城全天候都能提供活动和惊喜的地方。产业升维还体现在不同产业的融合和发展,如都市农业,体育康养,文化旅游等,将三亚市真正打造为涵盖各种活动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2024年06期 No.152 204-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 新时代山水城市·丽水山居图城市设计国际竞赛

    孙一民;黄烨勍 ;张群杰 ;林子淯 ;朱晓静 ;陈惠容 ;郑闻天 ;徐好好 ;苏平;

    <正>丽水河谷是浙南山地中为数不多的农业平原之一,在农业和生态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它的地表必须受保护,并进一步加强它的生产力。由此,繁华丽水的核心理念将根植于此:以这个开阔的农业河谷为中心,城市的主要设施将沿着它的边界流动,房屋将爬上它周边的山坡。我们相信,丽水未来的发展,将会以中央生产性平原为核心,形成沿山边布局的高密度城区环抱整个山谷的新山水格局。未来丽水的设计主要关注三种空间要素:

    2024年06期 No.152 20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 三亚市吉阳东片区城市设计

    孙一民;黄烨勍 ;张群杰 ;林子淯 ;朱晓静 ;郑闻天 ;岑虹萱 ;黄知真 ;牛峥;

    <正>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4·13”重要讲话,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海”生命共同体理念,推动海南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提升三亚吉阳东片区的核心竞争力,塑造优质城市形象,我们从国际化的视野、前瞻性的思维,设想片区未来的发展愿景,联动周边三亚中心城区、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和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将生态、景观、交通、产业与城市共享完美融合。目标为打造大三亚国际旅游配套产业、全岛全域旅游业态创新示范中心,描绘“山水融产城”的吉阳新画卷。

    2024年06期 No.152 208-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7K]
  • 三亚市吉阳东片区城市设计

    孙一民;黄烨勍 ;张群杰 ;林子淯 ;朱晓静 ;郑闻天 ;岑虹萱 ;黄知真 ;牛峥;

    <正>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4·13”重要讲话,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海”生命共同体理念,推动海南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提升三亚吉阳东片区的核心竞争力,塑造优质城市形象,我们从国际化的视野、前瞻性的思维,设想片区未来的发展愿景,联动周边三亚中心城区、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和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将生态、景观、交通、产业与城市共享完美融合。目标为打造大三亚国际旅游配套产业、全岛全域旅游业态创新示范中心,描绘“山水融产城”的吉阳新画卷。

    2024年06期 No.152 208-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7K]
  • 重庆涪陵慧谷湖科创小镇概念规划暨科创基地(一期)工程设计

    孙一民;黄烨勍 ;应亦宁 ;林子淯 ;张群杰 ;郑闻天 ;蔡梓煜 ;梁舒迪 ;朱晓静 ;邓芳;

    <正>慧谷湖科创小镇位于重庆市涪陵区西北,紧邻长涪高速,背靠黄草山脉。它是涪陵高新区连接重庆主城区及周边区域的重要触媒,随着轨道交通发展,与周边联系将更紧密,对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意义重大。规划理念旨在融合自然环境与科创氛围,通过对传统山城营建理念的学习,对场地现状图景的延续,在尊重自然地形、基底的前提下,打造一个科研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生活服务完善、交通出行便捷、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的“造梦”摇篮——科创人的梦想小镇并提出三大设计策略。

    2024年06期 No.152 210-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 深圳市光明茅洲河中央水岸城市设计

    孙一民;夏晟 ;吕颖仪 ;覃麒睿 ;李毅韡;

    <正>光明,从国营农场、工业新区到国家级科学城,见证深圳从制造业全球化的追随者到高新技术全球化的拥抱者,再到科技创新全球化的引领者的城市迭代发展缩影。茅洲河光明段,作为区域发展动脉,北接大科学装置群,西通公明中心,东连科学城,南接区行政中心,承载着推动光明新时代发展的重任。我们构想“茅洲河,幸福河”概念,旨在以中央水岸为触媒,打破科学与生活的界限,孕育光明特有的科学理性与圩镇烟火相融合的生活方式。

    2024年06期 No.152 212-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 深圳市光明茅洲河中央水岸城市设计

    孙一民;夏晟 ;吕颖仪 ;覃麒睿 ;李毅韡;

    <正>光明,从国营农场、工业新区到国家级科学城,见证深圳从制造业全球化的追随者到高新技术全球化的拥抱者,再到科技创新全球化的引领者的城市迭代发展缩影。茅洲河光明段,作为区域发展动脉,北接大科学装置群,西通公明中心,东连科学城,南接区行政中心,承载着推动光明新时代发展的重任。我们构想“茅洲河,幸福河”概念,旨在以中央水岸为触媒,打破科学与生活的界限,孕育光明特有的科学理性与圩镇烟火相融合的生活方式。

    2024年06期 No.152 212-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 东莞滨海湾新区威远岛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孙一民;张春阳 ;夏晟 ;李浩卓 ;卢培骏 ;陈碧琳 ;吴子超 ;蔡宁 ;植庆怡 ;王云逸 ;郑嘉东 ;谭启钧;

    <正>威远岛处于伶仃洋与狮子洋交汇处,是广州黄埔到珠江口100km纵深中空间距离最近、山海尺度最优的自然山海门户与东西两岸握手之地。它承载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成就了工业化的桥头堡;从金锁铜关迈向了前台封面。2021年,东莞市大湾区大学落户威远岛,是本次城市设计工作启动的重要契机。如何利用独特的山海灵韵与历史气场,把握科创脉搏,重耀威远荣光?“整合三色”(科创—历史—自然)是项目设计的重要切入点。三色为底、和色生辉,将自然显露于城市,历史与当今对话,创新与生活相互激发,将使威远岛成为反映粤港澳大湾区精神与气质的封面场所。

    2024年06期 No.152 21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 东莞滨海湾新区威远岛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孙一民;张春阳 ;夏晟 ;李浩卓 ;卢培骏 ;陈碧琳 ;吴子超 ;蔡宁 ;植庆怡 ;王云逸 ;郑嘉东 ;谭启钧;

    <正>威远岛处于伶仃洋与狮子洋交汇处,是广州黄埔到珠江口100km纵深中空间距离最近、山海尺度最优的自然山海门户与东西两岸握手之地。它承载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成就了工业化的桥头堡;从金锁铜关迈向了前台封面。2021年,东莞市大湾区大学落户威远岛,是本次城市设计工作启动的重要契机。如何利用独特的山海灵韵与历史气场,把握科创脉搏,重耀威远荣光?“整合三色”(科创—历史—自然)是项目设计的重要切入点。三色为底、和色生辉,将自然显露于城市,历史与当今对话,创新与生活相互激发,将使威远岛成为反映粤港澳大湾区精神与气质的封面场所。

    2024年06期 No.152 21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 琶洲东区(国际超级总部)城市设计国际竞赛

    孙一民;夏晟 ;薛明琦 ;吕颖仪 ;李浩卓 ;郑嘉东 ;卢培骏 ;黄祖坚 ;周禾晗 ;黄心怡 ;贺梦菲 ;莫雨诗 ;王心 ;赵一帆;

    <正>琶洲东区位于珠江前后航道交汇处,拥有黄埔古村古港的独特历史文化。丰富的岭南文化将融入未来城市开发之中,在这里,人、自然和未来将链接在一起,水安全与双碳目标得到充分考虑,各种形式的智能技术将融入工作与生活,共同将琶洲东打造为广州2049战略中最耀眼的门户标杆地段。城市设计营造了一条东西向的城市古今廊道串联场地特色空间,将黄埔古村融入一个全新宜居和充满活力的环境,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为一体,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体验,激发着人类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2024年06期 No.152 216-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 琶洲东区(国际超级总部)城市设计国际竞赛

    孙一民;夏晟 ;薛明琦 ;吕颖仪 ;李浩卓 ;郑嘉东 ;卢培骏 ;黄祖坚 ;周禾晗 ;黄心怡 ;贺梦菲 ;莫雨诗 ;王心 ;赵一帆;

    <正>琶洲东区位于珠江前后航道交汇处,拥有黄埔古村古港的独特历史文化。丰富的岭南文化将融入未来城市开发之中,在这里,人、自然和未来将链接在一起,水安全与双碳目标得到充分考虑,各种形式的智能技术将融入工作与生活,共同将琶洲东打造为广州2049战略中最耀眼的门户标杆地段。城市设计营造了一条东西向的城市古今廊道串联场地特色空间,将黄埔古村融入一个全新宜居和充满活力的环境,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为一体,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体验,激发着人类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2024年06期 No.152 216-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 迈向可持续的城市设计实践

    黄烨勍;卢培骏;章艺昕;

    在全球化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城市发展遭遇了土地资源短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一系列挑战。为了应对这些复杂问题,孙一民城市设计工作室遵循理性的原则,提出了以“韧性、紧凑、高效”为核心的城市设计策略。在过去二十年的实践中,本工作室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一系列创新的城市设计实践,旨在增强城市的安全韧性,提高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推动城市向更高效、更具韧性和更可持续的路径发展。

    2024年06期 No.152 218-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2K]
  • 迈向可持续的城市设计实践

    黄烨勍;卢培骏;章艺昕;

    在全球化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城市发展遭遇了土地资源短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一系列挑战。为了应对这些复杂问题,孙一民城市设计工作室遵循理性的原则,提出了以“韧性、紧凑、高效”为核心的城市设计策略。在过去二十年的实践中,本工作室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一系列创新的城市设计实践,旨在增强城市的安全韧性,提高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推动城市向更高效、更具韧性和更可持续的路径发展。

    2024年06期 No.152 218-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2K]

学术

  • 文绿一体化——西部地域建筑学的方向

    雷振东;

    <正>自然地理是人类建筑的依托条件,建筑技术体系多源于此;气候是人类建筑抵御和利用的对象,绿色营建经验多源于此;人类生活生产的需求,在技术支撑和绿色营建经验下,逐步形成了地域建筑空间模式,并不断孕育发展出地域多元的建筑文化。绿色建筑与建筑文化已成为新时代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旋律。然而,建筑设计行业却普遍存在以下两种现象:重建筑文化轻绿色性能,重绿色性能轻建筑文化。由此表明传统地域建筑模式与现代通用绿色技术尚未形成适配关系,建筑技术与文化脱节。

    2024年06期 No.152 237-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学术_理论研究

  • 从罗马到西安:地图视角下城市复兴阐释之辩

    孔子萌;张少敏;汪睿;王彦辉;

    为验证历史城市复兴过程中呈现的空间和社会意义如何通过作为描述工具的地图进行阐述,研究选取了描绘罗马巴洛克复兴的坦佩斯塔鸟瞰图与再现隋唐长安城的《长安图》两幅城市地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研究中西方两座地位截然不同都城的重建过程及其后世绘制的地图,分析其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绘制手法和呈现要素,发现城市地图并非完全客观反映空间和环境,而是绘制者经由主观创作并对各要素筛选和编排,利用城市空间的图像载体阐释其背后的社会观念和政治意义。研究表明,地图制作的背景和动机(环境因素)、绘制地图的技术和习俗(方法因素)、绘制者和阅读者身份(人本因素),三种因素共同构成了历史城市地图的阐释机制。因此,地图不仅是描述和分析城市的工具,也能通过研究其阐释机制探讨城市表征的意义。

    2024年06期 No.152 242-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9K]
  • 从环境适应到社会治理:我国传统聚落形态固有性特征诱因探析

    李焜;

    基于对我国黄土台塬传统聚落案例的调查,探索历史环境、集体意识、传统民俗、古代律例等因素对我国乡村聚落形态特征的影响。从城市形态学视角出发,调查院落、组团和聚落结构、肌理的形态学机制,将“移徙”“方位”“命理”“仪制”四个方面视为塑成我国传统聚落形态固有性特征的四个关键要素并展开讨论。本文指出,四个关键要素不仅体现了古代先民在生产生活行为中对环境的积极适应过程,且其中一部分内容在构建高效和谐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聚落形态固有特征的要素深刻展现了“变”与“不变”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易经》思想为上述四个要素提供了统一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解读视角。

    2024年06期 No.152 248-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1K]
  • 时间·空间·能效——城市更新单元使用后评价研究

    刘恺希;王一飞;罗雨佳;邸玮;

    以西安咖啡创业街区为案例,探索该场所的街道活动与空间社交网络之间的关系。通过提供未来的更新设计和整体重建布局,从“人”的角度指导旧城区的更新和发展。这对于提高公共空间的质量和活力,促进城市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首先使用百度热力图作为基础数据,结合时空标注法和追踪法,实现对街区内人群活动强度和丰富性的定量分析。接下来,借助数据分析软件,通过数据可视化、标准化和分级整合的方法,实现对空间连通性、便利性、舒适性和安全感知的定量分析。然后,将空间连通性、便利性、舒适性和安全感知四个要素与人群活动强度和丰富性两个要素的耦合状态进行比较和解释,挖掘出街道网络中空间活动与社交网络不和谐的街道空间及其原因。最后,针对这些街道空间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旨在推动城市设计从经验设计向科学设计转变,使设计更尊重城市发展,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

    2024年06期 No.152 25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8K]
  • 缘“文”生“意”的街区模式营建智慧——以唐长安城为例

    刘羿伯;吴梓溶;刘昕颐;

    城市街区作为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单元,承载着传统文化精髓并将其外化于实体空间建设实践。唐长安城是我国传统街区营建典范,通过分析唐长安城的街区营建模式,从人文传统法则和阴阳术数理论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归纳“文”“意”兼具的街区营建逻辑,并从中轴对称、天人合一、兼收并蓄、数理秩序、山水形胜等外化的传统街区空间意境审美旨趣和环境要素组合方式,提炼出具备意象构建主体性和意境营造有机性的传统城市街区营建智慧。分析中国传统城市街区营建模式的运作逻辑和发展智慧,可为现代城市基于时代发展要求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塑造特色空间意境提供参考,从而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助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2024年06期 No.152 271-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3K]
  • 缘“文”生“意”的街区模式营建智慧——以唐长安城为例

    刘羿伯;吴梓溶;刘昕颐;

    城市街区作为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单元,承载着传统文化精髓并将其外化于实体空间建设实践。唐长安城是我国传统街区营建典范,通过分析唐长安城的街区营建模式,从人文传统法则和阴阳术数理论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归纳“文”“意”兼具的街区营建逻辑,并从中轴对称、天人合一、兼收并蓄、数理秩序、山水形胜等外化的传统街区空间意境审美旨趣和环境要素组合方式,提炼出具备意象构建主体性和意境营造有机性的传统城市街区营建智慧。分析中国传统城市街区营建模式的运作逻辑和发展智慧,可为现代城市基于时代发展要求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塑造特色空间意境提供参考,从而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助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2024年06期 No.152 271-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3K]
  • 城市意象五要素的互联网认知与重现——以西安市为例

    许伟舜;郑淳远;许歆儿;李婉妮;王嘉琪;

    结构性城市意象主要基于林奇城市意象理论中的五要素为框架构建认知地图,更偏重描述和解释一定区域内的城市意象总体结构,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认知。传统方法受调研方式限制,难以高效识别城市整体的意象要素。本研究结合LBS数据、POI数据和ArcGIS平台算法,通过建立一种兼顾观测者视角和算法客观性的结构性城市意象提取方法,实现覆盖范围较大的城市热点区域定位和意象要素识别,进而形成五要素的空间分布认知地图,揭示城市意象总体结构特征。本文以西安为例,识别了西安主城区内“区域”“路径”“节点”“地标”“边界”五类城市意象要素,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有助于从人本视角认知城市建成环境的意象形态及其结构性特征,可为后续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方法参考,推动城市更新工作向更加人性化、精细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2024年06期 No.152 27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3K]
  • “文绿一体”的西部地域绿建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数据库建构——以西北荒漠区为例

    吴冠宇;叶飞 ;党瑞 ;孙自然;

    我国现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全国通用性评价体系,“国标”与“地标”在注重绿色建筑技术指标考核之外尚缺少对地域文化因素的充分体现,缺乏对地区自身所特有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文化特色的回应,导致绿色技术应用千篇一律,绿色建筑“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以西北荒漠区为例,融合人文地理区划及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对西部地区传统地域建筑进行分类并提取绿色营建智慧,打通地理分区分类、地域建筑类型、气候策略措施,将地理区划与绿色营建措施建立联系,构建适宜西北荒漠区的地域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建构典型项目评价数据库,实现建筑文化传承与绿色指标并重的创新评价工具,为西部地域绿色建筑设计实践提供指导和评价反馈。

    2024年06期 No.152 285-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2K]
  • “文绿一体”的西部地域绿建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数据库建构——以西北荒漠区为例

    吴冠宇;叶飞 ;党瑞 ;孙自然;

    我国现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全国通用性评价体系,“国标”与“地标”在注重绿色建筑技术指标考核之外尚缺少对地域文化因素的充分体现,缺乏对地区自身所特有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文化特色的回应,导致绿色技术应用千篇一律,绿色建筑“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以西北荒漠区为例,融合人文地理区划及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对西部地区传统地域建筑进行分类并提取绿色营建智慧,打通地理分区分类、地域建筑类型、气候策略措施,将地理区划与绿色营建措施建立联系,构建适宜西北荒漠区的地域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建构典型项目评价数据库,实现建筑文化传承与绿色指标并重的创新评价工具,为西部地域绿色建筑设计实践提供指导和评价反馈。

    2024年06期 No.152 285-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2K]

学术_设计研究

  •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遗产网络构建研究

    王元舜;张君涵;姜沣哲;翟斌庆;

    当前中央文件精神大力强调我国城乡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不少历史城市的保护工作还是突出对有较高历史价值和知名度的重要遗产的保护,而对“非突出”或“非重要”遗产的关注度稍显不足。这导致历史城区保护发展中遗产的“面”因素被割裂,遗产的“线”因素被打断,而只剩碎片化的遗产“点”因素,造成历史城区遗产保护的碎片化现象。本研究以西安历史城区为例,构建了西安历史城区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下的遗产网络,将传统三维的文化遗产保护拓宽成为包含时间维度的四维关联性文化遗产保护,为历史城区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方法参考,对其它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024年06期 No.152 291-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0K]
  •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展与应用研究——以西安太古里办公空间为例

    张若彤;汪阳海;刘浩明;

    办公空间的环境质量对人类健康、福祉及工作效率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正推动办公建筑朝向健康与绿色发展的方向转型。本文系统梳理了全球主要国家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WELL建筑评价标准从WELLv1到WELLv2的修订过程,特别关注其在建筑环境质量和使用者健康福祉十个核心维度上的细化和扩展。WELL标准将健康与福祉纳入建筑可持续设计的核心,通过铂金级、金级等四个等级的认证体系,对建筑的健康性和适应性进行系统评估。同时,以获得WELL铂金级认证的西安太古里办公空间为例,分析WELL标准的实际应用效果,并进一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层面探讨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对使用者健康和工作效率的积极影响。

    2024年06期 No.152 299-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2K]
  • 基于空间高效利用的社区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护理站布局优化研究

    张倩;袁绚语;王芳;

    社区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是为居家社区养老的失能老人提供照护服务的重要场所,其照护服务效率极大地影响着入住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选取西安市的三家典型社区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经实地调研与数据收集,并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进行评估,发现护理站布局是影响设施服务效率的关键因素,服务半径短且出行路径简洁的设施通常表现出更高的服务效率。基于此提出了服务半径优化、布局位置优化及出行路径优化的策略以提升照护服务效率,为社区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设计提供参考。

    2024年06期 No.152 304-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6K]
  •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合院民居三维建模方法研究

    强琦秀;何文芳;张逸;魏莱;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取三维实景模型数据,但通常应用于大规模建筑群和复杂单体建筑。本文针对合院民居、历史村落建筑群体特征,基于高效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以三维建模质量、精度和效率为指标,比较了环绕式、弓字形和井字形三种飞行航线,给出了环绕式航线的最佳飞行高度、角度等拍摄参数,并提出了增加小半径补飞的航线优化方法。本研究为合院民居数据图像采集与三维建模提供方法支撑,有利于建筑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建筑文化传承更新。

    2024年06期 No.152 311-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2K]
  • 遗产网络视角下西安历史城区可持续保护策略研究

    李亦祺;姜沣哲;翟斌庆;冯雪霏;

    随着城市经济建设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面貌取得了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历史城区也遭受到一定冲击。目前我国对历史城区的保护更新仍较多聚焦于重点文物保护,而忽略处于陪衬地位但同样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建筑物。本研究基于遗产网络理论视角,针对西安历史城区保护过程中遗产保护较割裂的问题,通过“点、线、面”三层级,构建西安历史城区遗产网络,并从自然地理关联、文化关联、社会功能关联三方面提出关联性保护策略,对历史城区空间功能分区、人文资源发展以及遗产步行线路提出优化设计策略,以期为西安历史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024年06期 No.152 314-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9K]
  • 遗产网络视角下西安历史城区可持续保护策略研究

    李亦祺;姜沣哲;翟斌庆;冯雪霏;

    随着城市经济建设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面貌取得了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历史城区也遭受到一定冲击。目前我国对历史城区的保护更新仍较多聚焦于重点文物保护,而忽略处于陪衬地位但同样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建筑物。本研究基于遗产网络理论视角,针对西安历史城区保护过程中遗产保护较割裂的问题,通过“点、线、面”三层级,构建西安历史城区遗产网络,并从自然地理关联、文化关联、社会功能关联三方面提出关联性保护策略,对历史城区空间功能分区、人文资源发展以及遗产步行线路提出优化设计策略,以期为西安历史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024年06期 No.152 314-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9K]
  • 基于SNA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网络优化研究——以西安市钟楼小区为例

    周志菲;李珑玲;

    网络社会的蓬勃发展,促使社区传统社交方式和空间布局形式发生结构性的变革,展现出一种超越地域界限的脱域化发展趋势。面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布局失衡、组团分隔、节点离散等“空间”与“行为”失配问题,研究以西安市钟楼小区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构建出“空间—行为”网络模型,进行公共空间网络凝聚性和耦合性特征分析,并从整体网络结构提升、片区派系组织梳理、局部节点环境细化三个方面提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优化策略。

    2024年06期 No.152 32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4K]
  • 基于空间句法的高校工科学院楼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以西安地区为例

    刘启波;张露;郭煜妍;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为培养新型工程人才而进行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在新工科教育理念下工科学院楼在学科交融、科学研究、信息交流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公共空间难以为新的学习行为活动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空间支持。本研究基于新工科的建设背景,以西安地区高校工科学院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聚焦其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典型高校工科学院楼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和空间句法量化分析。以此为基础探讨优化高校工科学院楼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通过增加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形成灵活布局的公共空间、组织结构合理的公共空间和塑造环境舒适的公共空间达成培养创新、交叉、实践型人才的目标。

    2024年06期 No.152 328-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 基于空间句法的高校工科学院楼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以西安地区为例

    刘启波;张露;郭煜妍;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为培养新型工程人才而进行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在新工科教育理念下工科学院楼在学科交融、科学研究、信息交流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公共空间难以为新的学习行为活动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空间支持。本研究基于新工科的建设背景,以西安地区高校工科学院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聚焦其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典型高校工科学院楼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和空间句法量化分析。以此为基础探讨优化高校工科学院楼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通过增加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形成灵活布局的公共空间、组织结构合理的公共空间和塑造环境舒适的公共空间达成培养创新、交叉、实践型人才的目标。

    2024年06期 No.152 328-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 文旅融合背景下县城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以瓜州县“文化长河”为例

    任万钰;菅文娜;夏林洪;邱丽媛;

    县城作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战场,是文旅融合发展的主要阵地,而目前我国许多县城却面临着文旅资源流失、无法发挥应有文旅效益的问题。本研究从文旅融合的角度出发,以瓜州县“文化长河”建设项目为例,对县城地域文化深入挖掘并进行系统化的梳理,提出对于县城文化在景观中的表达策略。在尊重场地、协同共生、文脉再现的理念指导下,以基于地域文化划分景观故事片区的方式进行景观设计,探讨如何将已有县城资源加以挖掘开发以实现县城文化和旅游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而为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下县城景观设计提供新方法,为建设具有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县城文化景观提供理论依据。这不仅对县城建设具有参考意义,同时对发展文化和旅游等实际产业提供现实指导价值。

    2024年06期 No.152 334-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8K]
  • 因窑而生——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与富平陶艺馆设计对比研究

    吴迪;孙海婷;

    中国建筑师刘克成与朱锫分别于2004年与2020年,先后完成了富平陶艺馆和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两座优秀的建筑,引起了国内外建筑界的关注。这两座建筑均选择以砖为材,以窑为型,虽然形式不同但实则具有诸多的相似之处。本文试图从“窑“这一原型入手,通过形式、空间、材料、场所环境、文化挖掘与表达等方面,对两座博物馆建筑进行比较,力图展现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面对不同状况下建筑师的设计策略与方法,提炼设计智慧,为后续的建筑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2024年06期 No.152 340-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6K]
  • 中西部地区非枢纽机场中小型航站楼绿色建筑设计探析

    刘月超;李泽婷;伍珊珊;罗智星;吕成;

    在加密布局中西部地区非枢纽机场的规划背景下,本文聚焦于延安南泥湾机场航站楼的创作实践,分析中小型航站楼在运维阶段表现出单位面积高能耗和高碳排放问题的成因,从地域特征、功能需求、工艺流程和绿色技术4方面总结适应气候、面向碳中和的中小型航站楼当代建筑空间设计方法,以期为中西部地区此类建筑设计提供方法和借鉴。

    2024年06期 No.152 347-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3K]
  • 基于数字化编译技术的建筑表皮设计——以西安市经开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实践为例

    折铠;秦峰;徐健生;孟丹;

    在数字化水平全面提升的时代,数字技术对未来建筑表皮设计将会带来一场革命性的改变。本文以数字化编译技术在建筑表皮创作设计中的应用路径为研究方向,探讨如何运用Grasshopper软件,经过“数据输入、解析与编码、转译到数据应用”这一工作流程,将文脉信息和艺术创作内容通过数字化手段转化为具有可实施性的建筑语言,从而形成建筑表皮设计成果。通过西安市经开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实践,验证了基于数字化编译技术的建筑表皮设计方法,最终平衡艺术效果、造价与工艺,并结合生态设计策略,完成建筑表皮创作与实践。总结实践过程中的价值与挑战,期望为建筑学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实施路径参考,以促进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表皮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2024年06期 No.152 35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2K]
  • “文绿一体”视角下西北地区工业遗存的更新设计研究

    张伟;刘闯;徐健生;

    西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较慢,但拥有丰富的工业历史与建筑遗产,随着国家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城市更新在存量时代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工业遗存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存在着文化融合流于表面、改造过程资源浪费、空间利用单一低效等现状问题,其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工业遗存的更新和再生成为绿色低碳城市发展以及提质改造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工业遗存为研究对象,从文绿一体的视角出发,探索适合城市发展与时代诉求的更新方式,并通过案例研究探析具体的技术与方法,形成提升工业遗存的改造设计策略,抓住其文化与绿色价值。通过场所重塑、建筑功能再生、围护表皮重建等措施更新设计工业遗存。研究成果对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6期 No.152 360-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3K]
  • 基于绿色生产理念的社区设施配置优化研究——以天津市南开区为例

    张睿;曾庆健;张早;张文;孙莉;

    绿色生产性城市是一种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理念,在其理念下研究如何进行城市及社区从功能性调整向结构性调整的转变是一项有益的尝试。论文针对当前社区设施配置整体性与协调性考虑不足的问题,依据小区分布情况、设施服务半径以及城市道路网的潜在调整可能性,尝试对现有设施进行整体布局优化。选取能源、交通、农业、商业、综合服务类别中与绿色生产及社区发展相关的设施,以天津市南开区为例,基于情景模拟1既有道路网、情景模拟2优化道路网两种场景,结合LAN位置分配模型对其进行了数量优化分析;之后比较两种情景下设施配置优化结果,结果显示结合道路网优化可以从整体上更好地提高设施的覆盖率,并能大幅减少需新增的设施数量。本文从服务设施配置角度,对城市提升绿色生产能力提供了量化决策方法与参考,一定程度上可以有助于提高城市管理及运行的效率,以及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及合理性。

    2024年06期 No.152 36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0K]

学术_教学研究

  • 研究导向的建筑设计教学改革——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与文脉”为例

    党雨田;项阳;苏静;

    针对新时代技术变革和建筑行业转型背景下的建筑学研究型人才培养困境,介绍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本博贯通”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和本科阶段的五方面改革举措,阐述了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建筑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措施,包括以项目驱动的研究实践,按目标划分的课程体系内容、阶段和评价等。以大二下学期(第4学期)的“城市与文脉”课程为例,详细介绍了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课程总体包括研究——发现和分析问题、设计——解决问题两个部分,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安排引导学生在城市观察中发现空间与文化的现象,对复杂环节对象进行凝练,提出研究问题和分析逻辑框架;在设计阶段改变了传统的设计课教学模式,学生以研究问题为目标,以研究框架为指引,通过价值导向、逻辑推演、针对性设计策略构建,进而形成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设计方案。最后,对建筑学研究型人才培养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2024年06期 No.152 375-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6K]
  • 研究导向的建筑设计教学改革——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与文脉”为例

    党雨田;项阳;苏静;

    针对新时代技术变革和建筑行业转型背景下的建筑学研究型人才培养困境,介绍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本博贯通”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和本科阶段的五方面改革举措,阐述了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建筑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措施,包括以项目驱动的研究实践,按目标划分的课程体系内容、阶段和评价等。以大二下学期(第4学期)的“城市与文脉”课程为例,详细介绍了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课程总体包括研究——发现和分析问题、设计——解决问题两个部分,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安排引导学生在城市观察中发现空间与文化的现象,对复杂环节对象进行凝练,提出研究问题和分析逻辑框架;在设计阶段改变了传统的设计课教学模式,学生以研究问题为目标,以研究框架为指引,通过价值导向、逻辑推演、针对性设计策略构建,进而形成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设计方案。最后,对建筑学研究型人才培养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2024年06期 No.152 375-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6K]
  • 城市视角下的城中村更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四年级城市复兴教学实践

    陈雅兰;李岳岩;安黎;高伟;

    在国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建大)针对四年级学生开设城中村更新的城市设计专题,以城市、区域、场地间的互动关系为线索,介绍了课题关注的四个架构学科及其聚焦点,其核心是以城市的眼光去看待建筑,从挖掘宏观结构中的潜能出发梳理并酌定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功能的驱动力。以层级间的衔接及制约,自上而下地介入建筑学的视角,追求城市宏观的深层结构,也承认现实的苛缛和万象,试图使学生关注城市中存在的日常建筑,朴实无华甚至琐碎的生活场景,尊重和理解设计为人所包含的意义。

    2024年06期 No.152 382-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8K]
  • 城市视角下的城中村更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四年级城市复兴教学实践

    陈雅兰;李岳岩;安黎;高伟;

    在国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建大)针对四年级学生开设城中村更新的城市设计专题,以城市、区域、场地间的互动关系为线索,介绍了课题关注的四个架构学科及其聚焦点,其核心是以城市的眼光去看待建筑,从挖掘宏观结构中的潜能出发梳理并酌定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功能的驱动力。以层级间的衔接及制约,自上而下地介入建筑学的视角,追求城市宏观的深层结构,也承认现实的苛缛和万象,试图使学生关注城市中存在的日常建筑,朴实无华甚至琐碎的生活场景,尊重和理解设计为人所包含的意义。

    2024年06期 No.152 382-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8K]
  • 房间和走廊:关于空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同庆楠;刘克成;

    几乎所有建筑师都在谈论空间,但几乎所有人谈论它时都语焉不详,空间到底是什么?空间艺术的本质又是什么?这是建筑学最为重要的学科本体问题之一,也是一个极为复杂和抽象的问题。而房间和走廊则是当代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的空间现象,但仔细探究就会发现它们和建筑空间本体问题中的两个核心——“空间概念”和“空间感”紧密相关。因此,房间和走廊是沟通建筑空间作为日常生活现象和学科本体问题这两者之间极为恰当的中介物。本文以房间和走廊作为线索,将其贯穿在建筑空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在建筑教学中形成了,房间和走廊的空间认知、房间和走廊的案例分析和房间和走廊的设计练习三个环节;在设计研究中对房间和走廊与空间概念、房间和走廊与空间感、房间和走廊与透明性这三个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在设计实践中以房间和走廊为要素,在不同类型的项目中试图塑造较为统一的“远”的空间感。

    2024年06期 No.152 38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0K]
  • 房间和走廊:关于空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同庆楠;刘克成;

    几乎所有建筑师都在谈论空间,但几乎所有人谈论它时都语焉不详,空间到底是什么?空间艺术的本质又是什么?这是建筑学最为重要的学科本体问题之一,也是一个极为复杂和抽象的问题。而房间和走廊则是当代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的空间现象,但仔细探究就会发现它们和建筑空间本体问题中的两个核心——“空间概念”和“空间感”紧密相关。因此,房间和走廊是沟通建筑空间作为日常生活现象和学科本体问题这两者之间极为恰当的中介物。本文以房间和走廊作为线索,将其贯穿在建筑空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在建筑教学中形成了,房间和走廊的空间认知、房间和走廊的案例分析和房间和走廊的设计练习三个环节;在设计研究中对房间和走廊与空间概念、房间和走廊与空间感、房间和走廊与透明性这三个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在设计实践中以房间和走廊为要素,在不同类型的项目中试图塑造较为统一的“远”的空间感。

    2024年06期 No.152 38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0K]
  • 西建大数字化设计课程及特色方向教学实践

    孔黎明;

    针对当前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对建筑学学科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数字化设计教育中问题与挑战。西安建筑科学大学建筑学专业逐步建立相对完整的数字化设计课程群,积极融入建筑学“多线共生”的整体教学体系。并在高年级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开展绿色性能优化设计和数字建构特色教学方向。通过“机器人建构Studio”课程案例,呈现了“从控制到设计”“设计与建造一体化”等教学理念与成果。

    2024年06期 No.152 395-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0K]
  • 西建大数字化设计课程及特色方向教学实践

    孔黎明;

    针对当前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对建筑学学科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数字化设计教育中问题与挑战。西安建筑科学大学建筑学专业逐步建立相对完整的数字化设计课程群,积极融入建筑学“多线共生”的整体教学体系。并在高年级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开展绿色性能优化设计和数字建构特色教学方向。通过“机器人建构Studio”课程案例,呈现了“从控制到设计”“设计与建造一体化”等教学理念与成果。

    2024年06期 No.152 395-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0K]
  • 方圜平直,曲折高远——中小型公共建筑设计渐进式本土教学模式初探

    石英;李立敏;周崐;赵宇;

    从空间设计的认知与体验出发,以“方圜平直”为语境架构,旨在培养建筑学三年级本科生在形式生成、单体设计与群体布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空间操作、空间体验和空间回观,引导学生从场所文脉、文化内涵、建筑规模三方面着手,注重氛围感的把控和空间体验的优化。进而运用简化、抽象、形变、转义等创作技巧,形成有效的空间组织方法,以反映文化建筑独特的“曲折高远”特征。

    2024年06期 No.152 400-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7K]
  • 方圜平直,曲折高远——中小型公共建筑设计渐进式本土教学模式初探

    石英;李立敏;周崐;赵宇;

    从空间设计的认知与体验出发,以“方圜平直”为语境架构,旨在培养建筑学三年级本科生在形式生成、单体设计与群体布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空间操作、空间体验和空间回观,引导学生从场所文脉、文化内涵、建筑规模三方面着手,注重氛围感的把控和空间体验的优化。进而运用简化、抽象、形变、转义等创作技巧,形成有效的空间组织方法,以反映文化建筑独特的“曲折高远”特征。

    2024年06期 No.152 400-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7K]

学术_专栏

  • 一带一路背景下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数字化全球中心仓——以“凤凰绿谷”综合保税区为例

    潘成寿;

    <正>1背景解读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也是“一带一路”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港。“新义欧和义甬舟”支撑义乌“向西借陆出境”和“向东借海出洋”的发展格局。在这里有超级基建的速度,汇通全球的物流和世界领先的数字商贸,让未来保税区运营模式的实现近在咫尺。

    2024年06期 No.152 405-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 一带一路背景下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数字化全球中心仓——以“凤凰绿谷”综合保税区为例

    潘成寿;

    <正>1背景解读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也是“一带一路”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港。“新义欧和义甬舟”支撑义乌“向西借陆出境”和“向东借海出洋”的发展格局。在这里有超级基建的速度,汇通全球的物流和世界领先的数字商贸,让未来保税区运营模式的实现近在咫尺。

    2024年06期 No.152 405-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 轻盈的城市更新——西安曲江观光轻轨站点场所重构设计

    陈曦;陈昕;滕露莹;

    文章以西安曲江轻轨站点改造项目为案例,探讨历史环境中交通建筑更新与再利用的难点和应对之道。研究发现原有轻轨站点存在着无特征、不合理,以及不具有历史意义的三种“非场所”(non-place)空间弊端,这导致了项目长期的弃置。上海秉仁建筑师事务所(DDB秉仁设计)通过特征的重拾、微型TOD模式的打造和与古为新的文化符号设计策略,激活了这一历史环境中立体且动态演进的交通站点,促进了城市文化持续性和城市形象的塑造。

    2024年06期 No.152 408-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8K]
  • 岭南传统乡村公共空间重构与活化更新研究——以广州塱头村为例

    常毅恒;周贯军;陈志远;金娇;赖文波;

    乡村衰落不仅体现在经济与文化上,同时也体现在空间活力上。乡村的衰落最集中的体现是公共空间的消沉与失活。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自然环境、文化特色和社会活力的综合载体,对其进行活化和利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传承乡土文化、活化村落产业以及促使村落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岭南地区乡村公共空间为切入点,并以广州塱头村为例,探究岭南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现状及失落原因,并尝试归纳乡村振兴背景下岭南传统乡村公共空间重构与活化更新的规划设计策略,以期激活乡村公共空间,为美丽乡村的空间整治及公共空间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2024年06期 No.152 413-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3K]
  • 左权乡镇文化大院——太行地域文本之上的当代叙事

    刘相诚;

    左权乡镇文化大院项目坐落于山势起伏的太行山中段,倚靠在一座始建于元代的历史遗址旁。在这样的场地背景之下,建造者试图开启一次与自然对话、与“古”为“新”~([1])的空间探索。正如冯纪忠先生所言,与古为新不是为“古”而“古”,而是提炼古代的精神和韵及,与当代进行“新”的对话。项目试图在太行左权的地域文本之上,从使用者的视角构建出符合场所精神(Genius Loci)和时代精神(Zeitgeist)的空间叙事:通过退台形建筑与山体形态的互文,奠定富有诗意、致敬自然的主题基调;立面上的传统窑洞元素,与一旁的历史遗址形成古今对偶,既体现出历史的延续性,也传达出明晰的现代主张;立面元素以当地民歌《开花调》的旋律重复铺陈,节奏在不变(稳定)中穿插变化(惊喜),形成与地域精神内核相呼应的咏叹调;用“院落”与“通廊”的空间组合,编排出开放自由、富有韧性的叙事结构,从而提供因人而异的空间体验。使用者通过空间体验来感知场所的时空秩序,建立一种场所感,进而升华成一种场所精神。这一项目先后获得了2023年美国IDA文化建筑类大奖、2024年巴黎DNA公共建筑类大奖,并入围2024意大利The Plan设计大奖。

    2024年06期 No.152 417-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5K]
  • 用温暖的空间呵护孩子们——周口店中心小学应急救灾校舍设计实践

    石华;

    <正>这是一个为受水灾侵扰的村镇学校的孩子们设计的校园建筑。2021年北京房山地区暴雨引发了地质灾害,导致周口店黄山店小学学校校舍严重受损,需要转移该校孩子到周口店中心小学。应对这次突如其来的搬迁工作,周口店中心小学最终在校园操场的北侧腾挪出了一块狭小的场地作为建设用地,准备为这些孩子们设计并建造一座可满足食宿和教学需求的小型综合性学校建筑。

    2024年06期 No.152 42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 用温暖的空间呵护孩子们——周口店中心小学应急救灾校舍设计实践

    石华;

    <正>这是一个为受水灾侵扰的村镇学校的孩子们设计的校园建筑。2021年北京房山地区暴雨引发了地质灾害,导致周口店黄山店小学学校校舍严重受损,需要转移该校孩子到周口店中心小学。应对这次突如其来的搬迁工作,周口店中心小学最终在校园操场的北侧腾挪出了一块狭小的场地作为建设用地,准备为这些孩子们设计并建造一座可满足食宿和教学需求的小型综合性学校建筑。

    2024年06期 No.152 42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 层积视角下传统水利对杭州历史景观的影响

    魏红叶;郭巍;

    【目的】城市历史景观保护背景下,层积视角成为城市景观价值梳理的工具以及城市更新保护的依据。杭州历史景观表现出与水利相关的层积特点,明确杭州传统水利对杭州历史景观的影响,能够为杭州城市更新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杭州老城区传统时期水利系统与城市景观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与历史地图总结梳理杭州历史历史景观演变过程。运用形态学图解,从宏观城市格局与中观聚落组织两个尺度,展开关于传统时期杭州城市景观物质空间形态特点与水利系统之间内在关系的探讨。【结果】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时期兼具海防、漕运与水源等功能的水利系统起到引导城市功能布局,构建城市街巷格局,塑造城市建成区形态,组织地块肌理的作用,并且上述作用效果在近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具有延续性与层积性。【结论】总结提炼杭州历史水利系统对城市历史景观的三种影响模式的表征与作用机制,提出规划层面以功能调整与街巷格局保护为重点,管理层面以小规模、渐进式的地块更新为要点,设计层面以小体量、轻介入的触媒设计为特点,促进杭州历史景观活力发展。

    2024年06期 No.152 423-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8K]
  • 在地而生——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神木校区图文中心设计实践

    唐振宇;陈琰;张伊婧;王超伟;

    在地性表达是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建筑设计应尊重当地环境特点,延续当地文脉,与周边协调共生,体现当地文化特色。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神木校区图文中心的设计从建筑在地性角度出发,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研究,结合用地周边校园的整体规划,探讨图文中心的在地性设计,从周边环境、建筑空间、形态、表皮、绿色技术等方面着手,探索建筑在地性设计路径。

    2024年06期 No.152 429-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7K]
  • 在地而生——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神木校区图文中心设计实践

    唐振宇;陈琰;张伊婧;王超伟;

    在地性表达是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建筑设计应尊重当地环境特点,延续当地文脉,与周边协调共生,体现当地文化特色。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神木校区图文中心的设计从建筑在地性角度出发,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研究,结合用地周边校园的整体规划,探讨图文中心的在地性设计,从周边环境、建筑空间、形态、表皮、绿色技术等方面着手,探索建筑在地性设计路径。

    2024年06期 No.152 429-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7K]
  • 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研究进展与趋势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量化分析

    王丹丹;马佳慧;何志贤;赖文波;

    【目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彰显出人类对工程结构设计的智慧与巧思。探索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价值、演进的理论内涵,对我国农业、乡村发展具有深刻意义。【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3—2023年相关的中文文献为数据来源,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当前研究进程与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目前研究集中于遗产价值、遗产保护、遗产开发,但价值缺乏深入探索与现实转化;保护开发关联性弱,手段急需更新。【结论】未来在拓宽研究范围的同时加强纵向研究和学科交流,加大数字化、智能化研究,完善灌溉工程遗产专有制度,同时注重“三维度”共同发展与连动式开发,提高研究的可信度、效度,进而更好实现农业水利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06期 No.152 43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1K]
  • 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研究进展与趋势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量化分析

    王丹丹;马佳慧;何志贤;赖文波;

    【目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彰显出人类对工程结构设计的智慧与巧思。探索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价值、演进的理论内涵,对我国农业、乡村发展具有深刻意义。【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3—2023年相关的中文文献为数据来源,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当前研究进程与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目前研究集中于遗产价值、遗产保护、遗产开发,但价值缺乏深入探索与现实转化;保护开发关联性弱,手段急需更新。【结论】未来在拓宽研究范围的同时加强纵向研究和学科交流,加大数字化、智能化研究,完善灌溉工程遗产专有制度,同时注重“三维度”共同发展与连动式开发,提高研究的可信度、效度,进而更好实现农业水利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06期 No.152 43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1K]
  • 浅析高校基建工作规划管理

    武玮;

    为规范和指导学校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规划管理工作,体现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权威性、前瞻性,进一步提高校园基本建设规划设计水平,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基建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指南。建设工程项目规划管理工作阶段主要分为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设计准备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建设准备阶段等,每一阶段包含许多环节,涉及许多政府部门和需要办理的报批事项。

    2024年06期 No.152 438-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 建筑细部

    <正>《建筑细部》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的专业期刊。我们的办刊宗旨是通过刊载国内外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细部作品,介绍国内外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技术和产品,为高等学校、设计单位的研究开发设计服务,为该领域内的有关人员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2024年06期 No.152 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 城市环境设计2025杂志征订

    <正>征订热线024-23280035坚持专业·时尚路线关注中国建筑·中国建筑师报道人物·作品·思想衷心感谢您对《城市环境设计》杂志一直以来的关注与支持。正是您的关注,让我们砥砺前行;正是您的支持,让我们精益求精。为更好适应市场需求,贴近建筑行业中新技术、新思想、新材料的推广与应用,从2025年第1期起,《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改版后,单数月内容仍为建筑人物专辑,双数月更新为建筑作品研究和设计思想理念。

    2024年06期 No.152 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