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历史长河中,几乎所有的先锋性实验建筑都出自"青年"建筑师之手。他们对建筑观念的新认知以及对建筑创作方向的新探索,不仅构成建筑界的现时状况,更投射出中国建筑界的诸多可能。《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以前瞻的目光聚焦到这群不可忽视的力量群体之上,不谈空想、不辩未来,并邀请学者范凌作为本期客座主编,还原至"起点","寻找"一批活跃青年,重新界定普遍具有"青年"一辈关注度和共识性的关键词,以理论思考(文字)、实践行动(作品)作为回归"起点"的佐证,看这一代"青年"如何立足此时此地,建构自我的原点。
2014年07期 No.084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0K] -
<正>Stanley Saitowitz|Natoma Architects建筑师城市化(与社会—政治有关)老张在公寓里住了十年。到现在还不知道他的邻居是男、是女、还是狗。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体现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转变,以及二者矛盾的加深。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膨胀,政府强制规范用地类型、楼房间距、朝向和密度,成为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公共和私有空间分离的重要原因之一。类似"低密度、高容积率"的开发方针实际上促成了墓碑式的高层郊区和稀松的城市肌理。楼层的纵向堆叠和公共空间的尺度扩张失衡,导致人与人之间实体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与此同时,所谓的公共场所被制度化,如大剧院、体育馆等。在作为国家机器的同时,这些大型设施以资本运营为目的,有悖于社会主义集体福利的许诺。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中,人们自恋、共享孤独。理查德·桑内特在《公共人的衰落》一书中警示我们:公共生活是除去家人朋友全以圈对个体来说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能与陌生人有感情地接触,且能保持一定距离是被看作人类作为一个社会人,文明人的标准。而如今我们惧怕与陌生人接触。在不断拓宽的公空空间和街道上,沉没和观瞻似乎成了我们体验公共生活的唯一方式。我们
2014年07期 No.084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2K] <正>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北京STAnD设计事务所设计主持建筑师政治经济集体、新集体、后集体: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学1、马克思的集体思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集体区分为"虚假的集体"与"真实的集体"两种类型。集体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马克思进一步区分了集体的三种历史形式:自然/政治、异化与自由联合。(1)集体的自然形式(政治形式):人的依赖关系人与人之间以"自然血缘关系+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在自然血缘关系基础上确立了严格的政治等级关系;这个阶段的集体不仅是自然形式的集体,还是政治形式的集体。(2)集体的异化形式:物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的自然血缘关系被人的以物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取代;"自发的、不以个人的知识和意志为转移的、恰恰以个人互相独立和毫不相干为前提的……物的联系……这是各个人在一定的狭
2014年07期 No.084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
<正>堂朔空间工作室(NEO Design Inc.)首席建筑师范凌博士关于"起点"一词的论述,我颇为赞赏;然而"起点"一词对我来说应不仅定位于"形式、建造、信息、历史、图纸、图像"等目的性关键词。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方法,它是一个行为性关键词。2006年的时候,出国之前的谢师宴上,东南大学的葛明老师问我出国打算学什么。我回答:"西方逻辑思维"。他说:"你应去寻找创造力的源泉。"带着使命一般的教诲,我来到MIT学习建筑。第一学期时,我拿着课程设计向我的导师张永和老师请教,还没等我说完,他就打断我说:"你这也叫概念,别侮辱概念这倆字了。"之后跟张老师的学习中,我渐渐开始明白什么是"概念"、或者说什么才是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设计之"起点"。张老师主张的"起点"在我的理解应是一种"无我"的研究:研究的对象包括气候、基地,背景文化,功能组织,城市性,客群思维方式与行为等等。研究的方法包括查找资料、客观纪录与统计、问卷调查等人文或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态度则必须抛弃"先入为主"的设计思维,自始至终保持绝对的客观性。
2014年07期 No.084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正>何健翔、蒋滢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起点",或者"原点"的问题题,是源计划始终关注的问题。追寻设计"原点",尝试每次设计从源头开始也是源计划(O-office)建立的初衷。这里我们选取了过去参与的五个概念设计文本以回应范凌老师所罗列的关键词条中的五个来回溯和审视源计划的设计初衷和立场。现代性/现代主义方舟——斯德哥尔摩市立图书馆扩建,2007【Asplund图书馆】Erik Gunnar Asplund在他并不很长的建筑创作生命中经历了从北欧新古典主义者到现代
2014年07期 No.084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
<正>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拾壹建筑工作室建筑师图纸传统的建筑图纸(平、立、剖)正面临着一场劫难。BIM作为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正在逐步的用三维参数化模型取代建筑师熟悉的二维正投影图纸。Autodesk公司号称这是建筑设计的又一次革命。Revit的潜台词是让平、立、剖见鬼去;不要相信建筑师的空间想象力;一切都回到所见即所得的"模型时代"——当然这次是参数化的。无疑对于施工来说BIM确实降低了出错的几率从而减少了建设成本。但是对于建筑师来说图纸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Stan Allen曾经说过用二维的建筑图纸指导三维的施工是建筑师的智慧结晶,它是一种更高效率的工作方式。任何工具都替代不了思考,因此我依然相信传统的建筑图纸,我依然相信好的平面图不需要三维的验证就是美的。没有z轴的干扰,一切更加清晰!图像
2014年07期 No.084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3K] <正>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NBBJ波士顿建筑设计师城市化"城市化这个词汇定义了一系列的行为……以及原理和规则,通过将这些行为、原理和规则应用到建筑以及建筑群组上……来实现其发展以及个人和公众的福祉。"——德丰索·塞尔达作为当下一个炙手可热的词汇,对于城市化的认识以及它对于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是通过数据分析而进行衡量的。不可否认,数据是一种较为精确、客观的分析城市化的程度和效应的手段。然而当城市化被量化之后,它的一些特征也在数据的掩盖之下而被淡化。因此,对于"城市化"的再解读必须回到"城市化"这一词汇的起点上。"城市化"首先由西班牙工程师德丰索·塞尔达(Ildefonfo Cerdà)在其1867年出版的《城市化基本原理的五个基础》(The Five Bases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Urbanization)中提出。出版于塞尔达提出巴塞罗那扩张规划之后,《城市化基本原理的五个基础》可以说是他的一部回溯性的宣言。通过这部宣言,塞尔达试图科学、系统的来解决传统欧洲城市在面临工业革命带来的人口爆炸压力而导致的急
2014年07期 No.084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
<正>美国雪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城市化中国城市30年来飞速地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在这期间从18%达到了50%,也就是说,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的人口达到了一个转折点,同时,世界的城市人口也到达了50%,我们是达到了与世界的对等点?还是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研究分析,中国在20后将达到了75%的城市化,飞速的城市化给中国带了很多机遇和更多严峻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中国正快速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2030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
2014年07期 No.084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正>旭可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形式形式在一方面是一个非常建筑学本体的命题,一方面他的外沿也非常的广泛。广泛到在建筑学教育中,形式是非常难教的。对形式的理解和感知,和每个人的个性和亲生经历息息相关。在建筑师的实践阶段中,形式也往往是最难跨越的一步。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平衡项目时间进度,时间预算的过程中,往往是最先被牺牲的一个对象。而反过来还有一种更加容易上当的危险,就是滥用形式,将形式的讨论局限在"风格"、"品味"和"流行"这两个词的界定范围内,而忽略形式本身的历史沿革。历史上有很多建筑风格,都有其代表形式。在具体工作和交流中,经常把形式和风格放在一起,好像两者是同意词。
2014年07期 No.084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
<正>竖梁社设计联合创始人环境建筑师在构建着自己的理解的环境。对于有些建筑师而言,环境是抽象的,是一个纯粹的梦的构建。刘家锟的小说《明月构想》描述了一个建筑师理想主义的反乌托邦的实验,在西部一座城市,他创造着一个臆想中的梦境。然而在梦境的周边,依然是刘家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留下的生活印迹。琐碎的"后文革"叙事,加上扑面而来的八十年代建筑对隐喻的追求,完整塑造了一个九零后建筑师无法理解的环境。对于建筑师而言,明月构想不是一个纯粹的空间环境设计的追求,而是对空间容器中的多样性和未知的诱惑的建构。建造建造在不同尺度展开,就形成了建筑,装置和家具。但是指导思想是数字化和数字技术引导下的设计哲学。关于建造与数字的结合,这里想剖析三个概念:数控加工、数控建造、数字建构。简单来说,数控加工就是通过使用数控设备对材料进行加工制造,而数字建
2014年07期 No.084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正>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创建人、主持建筑师建筑师建筑师的身份一直在不断的变化。手工业时代,建筑匠师集工程、材料、施工、装饰于一身,身处建造的最前线,几乎无所不能。随着行业分工的细化,建筑与工程的分离导致建筑设计逐渐脱离了建造,主要工作开始回到图纸、模型上。在消费主导的社会下,建筑日益成为时尚,建筑师的角色也越来越开放和模糊。明星建筑师除了建筑本身,还设计家具和产品、代言广告、出版写作、学校教育等等。在这个充满矛盾和可能性的现实社会,每个建筑师都在寻找自己的价值和身份定位。作为城市生活环境创造中的一员,建筑师徘徊在人文传统的理想与不断被消费社会分化的建筑价值之间,利用设计的智慧解决当代现实的问题。建筑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在现实中,设计师要
2014年07期 No.084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
<正>MODELO首席执行官建筑师这个话题的第一个词我想先谈谈建筑师。首先,我自己暂时来看已经逐渐远离了建筑师这个行业,虽然仍然属于更宏观的设计圈,但基本跟传统的建筑设计、建造没有很直接关系,所以可尝试谈谈这个"附属的"建筑设计与整个设计行业的相同与不同。建筑师是一群非常奇特的群体,这一行业由来已久,尤其如果我们去掉"师"字,建筑这个行为的历史基本快等同于人类历史了。但正是这个"师"字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乐趣与痛苦。建筑师们悲催的职业境遇是大家有所公知,但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又会有这么多的新的建筑力量义无反顾得跳入这个怪圈?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时长是其他同等教育背景但不同行业的人的数倍但薪资却是他们的一半甚至更少?我很少听到有人去过问这个事情,而大家更多忙于如何削尖了头挤进这个"师"的行列,但之后呢?做的只不过是继续压低后辈的工资罢了。这是一件极度不健康的事情,也就导致了我们这个扭曲的行业和价值取向。
2014年07期 No.084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正>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建筑实验室[AaL]主持人、华科优建工程信息发展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建造我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探索建造的可能性,回到建筑的本体,在那些传统模式化的建造方式之外,建筑物的可能性在哪里?建筑物是如何带有本能色彩地对重力做出反应?或者说,我们还能称之为"建筑"的边界线在何处?在"天空之城"中,建筑和环境呈现了一种模糊的状态:竹子既是景观,也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建筑是"被组织的自然",所谓"空间",具有纯粹的自然属性,仅仅通过几何序列传达建筑师的设计经验。之于我,建筑学本身更接近建造:为什么建造?用什么建造?如何建造?我经常尽量抑制建筑师形式先行的职业习惯,去关心一个房子究竟可以怎样"生长"出来,形式是否是我能接受的结果,或者说如何去引导和改善最原始和本真的结构诉求。我更喜欢把建造当做一种兴趣,甚至是一种去了解世界的方式,因为尝试去连接不同材料着实是有趣的事情。
2014年07期 No.084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
<正>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设计硕士研究生候选人2015建筑师华绍良建筑师可以创造用户需求从而创造建造机会,扩展建筑设计的内涵。这个思路可以抵抗资本对建筑设计行业的侵蚀,在一个较小的环境里形成建筑师和社区环境用户的闭环。Patrick Creadon的纪录片<If you build it>描述了两个厌倦大型建筑公司的工作的职业设计师,来到一个农村社区,自荐成为了当地中学唯一的老师,从教孩子涂鸦绘画开始,带领孩子制作手工,最后孩子们学会了基本的建筑设计技能。老师指导学生们通过研究确定了当地社区需要一个微型农产品市场,老师指导学生们通过竞赛选出建筑方案,辅助小建筑师建造起了
2014年07期 No.084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正>佚人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历史与类型学佚人营造坚持历史等于类型学的思想,针对中国建筑历史,那么,最具吸引力就是民居的遗产。也许,类型永远会层出不穷,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历史上所有的建筑去划分成古典主义,复古主义,现代主义及乡土主义等,但我们更直白地愿意把它区分成具有历史意味的古典的类型学,当代的类型学以及未来的类型学,取决的要素是设计手段及生产方式。这样的宏观性也许使人疲惫或者茫然,换个角度,我们看看自由建筑永恒的敌人来自重力和风化。佚人营造永恒的命题便是吸纳重力及风化的结构类型学,而不是一种抵抗的姿势。吸纳意味着改良和重设,并不是折中。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佚人营造把所有的建筑看成柔性结构及刚性结构二种纯粹的类型学。这便是佚人营造的"起点"。
2014年07期 No.084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
通过选择关键词中的四个——政治经济、资本、城市化和类型/类型学为起点,分别对其进行释义,但释义的同时有意识地通过强调它与其他三词互相链接的部分,最后把四词串接为一个关系图解(正向投影)。这一关系图解通过对经典的城市和建筑案例的再次分析被强化。但在这一层面上它并不能作为实践的指导,只有通过并对其进行反向阅读(反向投影),才能以建筑/建筑学作为媒介反向介入城市,形成指导实践的理论依据。最后以两个实践的项目为案例回应这一理论依据。
2014年07期 No.084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6K] <正>ELEV(Elevation Workshop)创始合伙人、主创建筑师弥漫空间"弥漫"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充满;到处都是"或者"漫远"。英文最好的翻译是suffuse。弥漫空间(suffused space)是我力图创造的一种建筑空间。弥漫空间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由物质组成的场域,以及和场域发生互动从而让场域有意义的人或个体。弥漫空间的设计过程也就是个体的经历和物质场域的关系的设计过程。在弥漫空间里,个体的经历都是自我的,都是实时的。如果用一个浅显易懂的比喻来形容,就像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每个玩者都是自己故事里的唯一主
2014年07期 No.084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正>阮昊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创始人詹远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高级联席人城市/环境当下的中国城市环境不再是一张白纸。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全球绝无仅有的超大规模建设时代。整个城市是一片新城,城市从一张没有周边环境的白纸被创造出来,"中国城市"也许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描述着"速度"、"市场","潜力"、"权力","粗糙"、"廉价","欺诈"、"不规范"等等。礼赞也好批判也罢,那个年代缺乏的思考,产生的问题,让我们今天面对
2014年07期 No.084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正>启动建筑设计事务所(Start Architects)创始人、设计总监形/势平时我们说的形势其实包含着两个概念:形,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是静态的;势,是事物的演变趋势,是动态的。但形与势是相互影响促成,不可分的整体,代表了事物的两面。比如弯曲一根木条,它弯曲的形态显示了内在力的趋势;内在势的强度又决定了木条的弯曲度。它的形与势是互成的。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德经》五十一章)"势成之"代表老子的动态思维方式。形与势的不断的交换演变过程,也就是老子的道。这个观点与现代的建筑设计理论非常相似。现代的建筑设计理论把建筑看成一个演化着的动作,建筑物是这一系列运动着的物体被固定的一瞬间或其中的一个截面。所以建筑的形式不是由上而下的决
2014年07期 No.084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
<正>建筑师,程序设计师大数据、信息"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维基百科)。具体使用的时候,将会提取其中有限的小型数据集进行分析。信息的筛选,联系和整理将依据客观规律和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也就是说,在科技迅速发展,可供使用的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准确的情况下,建筑师的主导地位和主观意念并没有动摇。相反,随着选择的增多,对建筑师的知识涉猎程度和分析问题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增加。中国的建筑设计师在数据的提取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数据的综合运用方面显的不足。具体说来,我们习惯于关注具体一个小型数据集的运用,而缺乏一个全盘的数据认识。这种片面的设计理念有悖于大数据的正确应用方式。
2014年07期 No.084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正>麻省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候选人梁思成——被知识分子们请上神坛的悲剧英雄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梁思成这个名字在近年来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出现。"梁思成"三个字作为一个词汇,其所涵盖的意义已经远不止那个建筑史大师、名门之后、以及民国女神的老公。更似乎在更广的意义上成为一个知识分子经典形象。因此,我们在这里讨论梁思成,亦不应仅限于其建筑学上的意义,而更在于"梁思成"三字对知识届的意义。提到对梁先生的评价,当代人大多采取这样的模式:1、他是学术上的巨人,不但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还对中国的古建筑保护和城市发展提
2014年07期 No.084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正>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研究生Urbanism Intro:本关键词以对话形式展现。对话人是谭峥和本当无人谭峥:urbanism,作为一种知识领域,是一个学术圈的发明。但是没有这个发明或假想,urban planning和architecture根本连对话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在urbanism里面还有承托社会共同体的乌托邦的存在。从现实来看,urbanists什么都不是,既没有规划权力,也不直接参与建成环境的创造,就是一群试图用理念与愿景来影响城市环境的空想家。他们不够专业,除非与实际决策部门结盟,他们甚至连影响实践的机制都无法介入。我发现urbanism这个词在很多时候并不受人待见。建筑师和规划师都对这个概念不太认同。本当不知有没有这个经验。隔话语如隔山,该词含义过于模糊,安全起见我决定不再多提该词。本当无人:很困难。因为我的专业
2014年07期 No.084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正>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中旭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有无建筑工作室室主任青年建筑师是任何一个时代社会上都最富有朝气,最富有生命力的建筑师群体,敢于冲破世俗观念,执着追求"乌托邦"式的建筑理想。青年激进不在于一味反传统和拥抱超前的技术文明,而在于在时代发展脉搏中努力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回归人性,通过强烈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实践向社会发声。建筑实践成为我们介入社会事件的连接点。时代我们处在怎样的一个时代?这是一个信息化和全球化加速,各种思潮交叠碰撞,多元建筑思想共存时代。这是一个一切价值需要重估,确定性终结和秩序共存的时代。建筑的公共性和社会性使其承担起了时代的精神,只有基于时代思考的建筑创新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这是一个现代主义建筑需要继续修正的时代,尤其对于中国正在盲目地大批量地千篇一律的城
2014年07期 No.084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
<正>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原创工作室副主任、所副总建筑师流行人类文明与文化就是-出现-流行-发展-普及的一个过程,流行作为一种典型心理现象,在建筑界这一典型的社会领域,无可忽视的影响着大众对审美的倾向。有时,它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有时,它的产生伴随着特殊的机遇。你可以随时改变自己去追随它,也可以坚持自己而等待它的到来。当然,如果你尝试着创造一种流行,也许会是人生中更加有趣的经历。
2014年07期 No.084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正>ATR绿环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历史与现代性建筑是为满足某个社会历史阶段的人的需求,利用当时的材料和技术而建造的。建筑历史就是人类如何建造的历史。满足现代人需求,利用现代材料和技术而建造的建筑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现代性。这包括两层意思:其一,与建造方式有关,却与建造时间不必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在上海某个住区里曾受追捧的"欧式住宅"也是现代的,它利用了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材料和技术
2014年07期 No.084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正>曼景工作室(Mass+Skin Design Studio)创始人城市城市是人类聚集和共享的巨大平台。聚集降低了公共资源的成本,共享合作导致新价值的产生。为了聚集与共享,城市需要有各种高速的系统网络来提供支持,以便可以形成一个母体,来支撑各种接入这个网络的个体或群体。城市的界定是通过与乡村的区别来实现的。在中国城乡的关系几乎是二元对立的,所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吸引力完全是主导性的。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几乎受到毁灭性的灾难,而城市文化在这个疯狂的过程中,任由资本和效率摆布,形成了追逐利润和数字的基本基调。我们就是这样完成了我们物质状态的城市化,而心理上的、文化上的城市化才刚刚开始。
2014年07期 No.084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正>事务所简介2010年,韩涛与策展人、前中国美术馆设计总监周子书共同成立STA’nD北京思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并任主持建筑师,继续把研究主动介入到社会生产的诸多层面,寻求更多可能性为当下的设计拓展更大的社会能量,并探讨设计的当代意义及价值立场。主创简介韩涛——STA’nD北京思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1974年出生于陕西,1998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获建筑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副教授,2012—2013年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2003
2014年07期 No.084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 韩涛;
<正>引言:一个十年的关注自2005年起,我长期以近距离的方式关注着一个特定艺术家群体与中国社会变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这个群体的艺术语言也许并不当代,但他们的生活、工作、介入中国社会的方式却无疑是立体、多维交织且极具当代性特征,他们甚至真实地影响了离北京天安门最近的城乡结合地——高碑店的城镇化历史进程。——这里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另一种图景。
2014年07期 No.084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7K] - STA’nD Architects;安力;段萌;周之毅;
<正>与违章建筑身份同步——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区域更新进程自2006年以来,我长时间关注中国一群写实画派艺术家在北京城郊边缘所产生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区域更新行为,并以建筑师的身份亲历了整个过程。这群艺术家艺术风格本身并不具有当代性,但与社会互动的方式却非常当代:他们从村里租得土地,从上级文化部门取得中国油画院的半官方身份,从高层政府官员中取得政策支持,用艺术作品本身抵作建设资金与民间房地产商物交换建筑物的现实建造,持续性将艺术聚落规模逐渐扩大,以集体的力量不断引入艺术事件,并随之产生连锁反应,带动了所在区域连续性的变化与更新。然而这些所有已完成的建设行为都带有违章建筑的性质,并不具有完备的合法文件支撑,但在现实世界中仍可合理性地产生与
2014年07期 No.084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7K] - 韩涛;Guo Xi;Ma Lina;Zim HE;Huang Qingsong;Wang Mohan;Anli;Duanmeng;
<正>今日的798正从艺术区向文化商业区演变,在798核心区的重建项目引发了我们对798艺术与商业的关系及未来走向的思考。在本案中,我们意图使商业空间或艺术空间以一种有机性的方式整合成一个更良性的相互积极促进的整体,并在此基础上,演化为一种有机性的中空树形结构。中空使结构产生了内外关系,它允许光线/视线/气流在结构内外同时流动,人对空间内外的感受变得模糊。这也反映了从空间层面和运作层面艺术与商业相互支撑渗透的有机关系。多种尺度的空间跨距使结构成为一片空间的关系场,将差异化的功能包裹其中,空间使用的方式在于如何去发现,而不是被规定。内部树枝状光筒延展到建筑空间边界的自然表达在立面以及屋顶形成不同尺度的异形洞口,使建筑整体与相邻的工业厂房及城市背景形成了戏
2014年07期 No.084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1K] <正>事务所简介佚人营造由王灏创立于2011年1月,"佚人"是对中国传统中所有卑微或伟大的工匠的通用词,那些佚名的工匠,用灵魂的双手营造了从民居至官衙的各种构筑物。所以,佚人营造秉承的是一种"无名"或者"隐匿"的状态下,用独立的思想去兼用现代与传统的各种营造技巧,改良各种传统材料的使用方式,建造出独具一格的作品。佚人营造坚持设计从小住宅开始,力行把"住宅即艺术品"的观念体现在每个独立的住宅作品中。佚人营造抵制直白的当代城市主义,探索小尺度村落与城市混合共生的各种多元性,所以,佚人营造工作重点位于城市边缘或中国新式农村。
2014年07期 No.084 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 王灏;
<正>佚人营造的中国新民居这几年来的住宅实践有两个比较大的立场,第一个是拒绝全盘工业化,即用轻钢体系去大批量营造民居,我们试图使新民居变成手工业和工业产品之间的高度调和品,现代与传统能在此和解。钱理群先生他讲了一个关于中国知识分子五次去农村的一件事情。他点出了一个观点:不是说农村需要知识分子,而是知识分子需要农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主要是讲中国乡土文化,中国的乡土文化是中国整个的一个文化界,不论是古代的还是当代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思考源泉,或者说是一个想法的根源。为什么这么讲,如果大家关心过一些古代的生产方式,你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古代所有真正的手工艺术品,都是农民生产的。这些农民可能是被封建社会进行了一种相当粗糙的组织,包括养蚕的、做丝绸的、木匠,还是所有烧窑的,这些工作都是在农村完成的,而
2014年07期 No.084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 王灏;马学鑫;徐丹;
<正>本项目位于宁波江北工业园区柯力电气厂区入口处。原用地是入口庭院广场,总计约6 000m2,2010年公司决定在此兴建柯力博物馆,以展示柯力的产品系列以及企业对中国古代及近代衡器的收藏。这个充满雄心的博物馆由地下一层的产品陈列馆、完全开放的一层花园及二三层的多功能空间构成。整个博物馆占地1 800m2,一层博物馆花园约4 900m2。地下一层分五个展厅,出入口位于最北端的下沉广场,由二道直角楼梯缓慢引导而下,进入高约3m玻璃砖广场,可仰视整个建筑。第一展厅为二层通高的开放式展厅,连接漂浮的二层楼板。围绕五个展厅设置了四个下沉庭院,种植了紫藤及竹子。庭院周边布置大玻璃,作为地下室采光和通风的主装置。一层的庭院采用了方格不规则路网,可以从厂区周围建筑自由穿梭出入,路面由露石混凝土浇注,在场地上满铺当地产的黑色小道渣石,形成松柔的辅助地面。沿着路面在需要视线遮挡的地方砌筑了五六道高低错落的煤灰砖隔墙,作为未来紫藤伸张攀延的道具。几条主径位于上空盒子和盒子天井之间,宽约1m。这些主径贯通南北
2014年07期 No.084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1K] - 王灏;
<正>对于过去的东西不可能加以改变了,就因为它是过去的东西,对于现代的东西,我们必须承认其存在并发展它,对于未来呢-未来对于创造性地思想和行动是敞开大门的。——密斯粘土瓦的生产工艺与粘土砖相似,但对粘土的质量要求较高,如含杂质少,塑性高,泥料均化程度高等。中国目前生产的粘土瓦有小青瓦、脊瓦和平瓦。平瓦:长方形平面带沟槽的片状瓦,用于覆盖屋面。平瓦的成型有湿压法、半干压法和挤出法三种,以湿压法为最普遍,可烧成红、青两色。按中国标准规定:平瓦的尺寸为400×240-360×220mm,单片抗折荷载不得小于600 N;覆盖1m2屋面的瓦,其吸水后的重量不得超过55kg;在-15℃以下经冻融15次循环后,应无分层、开裂、脱边、掉角等现象,成品中不允许混有欠火瓦。
2014年07期 No.084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7K] <正>事务所简介"亘,弥山亘野,天地间连绵不绝的意思。这样一幅纯粹的自然图景,有着厚重的宁静,它是世界原有的样子,我们用它来激励自己,永远心存敬畏地去认识并感知这个世界。"亘建筑事务所由孔锐和范蓓蕾于2012年在上海创立。孔锐在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受聘于德国gmp建筑事务所,其间参与完成了上海东方体育中心、杭州国大城市广场等项目。范蓓蕾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并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获得城市设计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受聘于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和水石国际,其间参与完成了螺旋艺廊、嘉定博物馆等项目。无论是在城市环境中还是在自然条件下,亘建筑事务所都坚持关注设计与建造实践的真实状态,并希望通过审慎地对待场地要素和功能需求,为复杂而不确定的现实局面寻找到冷静而诚恳的答案。主创简介孔锐——主持建筑师,建筑学硕士范蓓蕾——主持建筑师,建筑学硕士,城市设计硕士
2014年07期 No.084 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 孔锐;范蓓蕾;
<正>山后的世界天目山的余脉从浙皖交界地带开始由西南往东北方向一路延伸,就在将要抵达太湖之前,在杭嘉湖平原的西侧留下莫干山。这里离杭州不远,又毗邻高速路和高铁线,所以山前已是一片现代文明的景象:山脚下的谷地被开垦成为千亩规模的现代农园,再往外一些的丘陵缓坡地带则被干净利落地"七通一平"之后开发成了工业园区,加上本已名声在外的避暑旅游业,山前的繁荣让这里早已成为了"杭州后花园",而且还在努力成为"上海后花园"。海拔700多米的莫干山并不高,甚至都不能完全阻挡夏季从太平洋沿着杭州湾涌进来的强劲的暖湿季风,但是翻山越岭的半个小时车程,却有效地阻挡了以信息交换和物资流通为基础的现代工农业的入侵,让山后的人们依然保留着上山砍竹下山种稻的农耕生活。所以,山后依然是连绵起伏的竹林和蜻蜓飞舞的稻田。
2014年07期 No.084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孔锐;范蓓蕾;侯博文;
<正>上物溪北度假农舍坐落在浙北山谷的茶山竹海中。位于小溪北岸的狭长用地,东西方向长约百米,南北方向宽不足30m。基地上原有一座乡村小学,校舍靠北侧一字排开,空出南侧场地。我们沿用原有的场地关系,并将建筑化整为零后结合现有场地高差分散布置,在保证酒店每个客房都拥有南向景观与日照条件的同时,兼顾酒店客房的私密性、服务动线的隐蔽性和便捷性,以及外部场地的丰富性。原有小学校舍的青砖黛瓦双坡顶,也成为我们延续场地记忆的起点。比如通过采用特定的砌筑方式,既保持了青砖墙作为本地建筑材料的属性,又使其拥有尺度感和一定的实用功能。屋面的处理方式则是综合考虑当地民居瓦屋顶形式、保温构造要求以及周围的山形。在这样的基地环境中,我们试图
2014年07期 No.084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3K] -
<正>在小镇外通往风景区的道路旁,原有一高一低两间简陋砖瓦房,业主希望在这里造一个商店,展示并售卖与品质生活有关的器物。我们给这个不起眼的房子加了一个灯笼般明亮的"幌子",不仅让平日宁静黄昏里漫步在回家路上的山村乡民,也让旅游旺季中在拂晓时分便纷至沓来的匆匆旅人,都能感觉到生活的温度。
2014年07期 No.084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0K] <正>事务所简介建筑营设计工作室(ARCHSTUDIO)于2010年由韩文强创立于北京。以原创设计思维与务实理性的操作手段,坚持对建筑基本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开展多样化的创作和实践。建筑营的工作基于现实的关注和自身环境的理解。在日趋多元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每一个项目有其特殊的需求和限制,灵活运用设计手段解决现实问题是设计的基础;对于自然、城市、历史、社会环境的理解和发现则可以带来更多设计想法可用的资源。设计的动力来自于不断地突破和挑战边界,来自于从概念到实施过程之中清晰思维逻辑的坚持,能够从现实问题出发,根植于自身的环境,不断地寻求城市、建筑、室内之间新的可能性。主创简介韩文强——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创建人/主持建筑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讲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硕士丛晓——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曾就职于BIAD 4A5工作室/HSA建筑部
2014年07期 No.084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 韩文强;
<正>媒介建筑空间是我们感知生活与自然的媒介,也是各种活动事件发生的场所。经由这个媒介,人们彼此相知相识,找到与自然环境相处的态度。当今由消费主导的信息社会里,真实的空间感受正在被消解,我们居住在一个海量信息的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搜索到,但留下的记忆却越来越少。正因为如此,建筑仍旧是一种所不可替代的媒介,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物,能够通过身体去感知和体验,从而得到物质和精神的领悟。身体建筑是身体的延伸。劳吉尔的《建筑论文》把建筑起源形容为一部由身体需求而从树荫和洞穴进化而来的历史。古代营造的尺度系统讲究所谓"以身为度,以声为律",描述出身体尺度与建筑的关系。身体的感官经验和行为习惯不但反映在日常生活的无意识当中,也是空间设计可以借鉴的宝贵源泉。建筑应该让身体愉悦,使人获得美的感受和官能的激动。比如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借
2014年07期 No.084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 宋国超;吕云涛;周之毅;
<正>用地位于北京市中心传统四合院片区内,毗邻东四十一条胡同。该街区遍布着由北京传统四合院与后期搭建的平房混合构成的房屋,显得拥挤和杂乱。建筑用地非常狭小,仅为120m2,原本是两个20世纪80年代后期搭建的矮小破旧的平房,完全没有保护价值。房主希望在原址重建一座住宅,满足四个居室和一个工作室的基本功能要求。住宅设计把院落视为住宅不可分割的部分,找寻两者的互动关系。院分布于立体的宅之中,演变成前院、侧院、后院、内院四种不同类型。院落打破空间界限使内外成为连续体;
2014年07期 No.084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7K] - 韩文强;丛晓;吕云涛;王汉;王宁;
<正>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图书楼始建于1922年,当时由法国、丹麦、美国、德国联合建造,具有典型的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在此后的百年之间,建筑历经多次改造、加固,功能由图书馆变为餐馆、宾馆等。在接手该项目时,建筑即将变为一个书画美术馆。建筑外部基本还保留着一百年前的样子,但内部在不断的改建之中几乎完全丧失了原有性格。因此这次美术馆改造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最大限度地"抢救"可能的历史建筑痕迹,用减法去除那些不必要的装饰,采取有限的改造策略兼顾保护与实用功能,使得新
2014年07期 No.084 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正>事务所简介先进建筑实验室[AaL]致力于成为一个开放的设计学知识共享平台,关注多元建筑学知识的生成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先进建筑实验室[AaL]尝试将建筑学作为认知世界的方式,以"跨界"的姿态串联教学研究和项目实践,通过带有个人理想主义色彩的工作方式为学生、建筑师和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研究者提供享受建筑设计的可能。主创简介穆威——华科优建工程信息发展有限公司(ACID)副总经理、总建筑师,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建筑实验室[AaL]主持人,中国数字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DADA)委员、联合发起人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先后在西班牙和挪威从事建筑实践和建筑教育,挪威注册建筑师协会会员(Ark MNAL)。穆威同时在西班牙、挪威、英国等多所建筑学院兼任客座教师。并于2010年回国任教并开始建筑实践,在华中科
2014年07期 No.084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 万谦;
<正>关于穆威穆威已经完成的建筑项目非常少,也非常小。作为一名"80后"建筑师,如果不是2005年在谢英俊那里的一段工作经历,穆威也许会和他的许多优秀的同龄人一样,已经在某个设计院里当上一名主创了。那样一来,他应该已经做了数以十万平方米计算的建筑工程设计,这可是会让他在西班牙和挪威的前同事们瞪大眼睛的工作业绩。穆威2005年本科毕业以后,没有去设计院,也没有考研,他选择了到西班牙工作。2年后在从西班牙去挪威的火车上,他精心算计了口袋里最后几十欧元的用度,然后背着一口袋面包坚决北上。直到2010年,作为一名校友又回到他的母校成为一名老师,也成为我现在的同事。他当初的种种选择,也有了今天的一些结果。这些结果又可能是一些种子,在明天会发出什么样的芽,开出怎样的花?幸好他现在做的项目不多,幸好他建成的房子都不大。
2014年07期 No.084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 穆威;周超;余辉;
<正>石榴居是一次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实验,坐落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园内,并与建筑系馆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石榴居"的所有构件都在工厂预制,并现场装配而成,整个建造过程由20余名学生志愿者和少量工人在25天内完成。石榴居采用胶合竹作为结构材料,整体预制。主体结构采用30mm×600mm的门式钢架体系,建筑结构在室内直接暴露并成为可使用的家居和储物空间。我们相信这是一个被放大化的竹制家具,轻型的预制体系只需要点式桩基,全部主体构件和次级结构件均来自工厂,现场工人只需要进行对位装配,建造速度快,而且其中85%的主体构件可以被拆解,重复建造。作为竹木建筑体系,材料本身的优良热工性能,竹材在内饰的亲和力以及通过构造解决的保温隔热防水等问题,让石榴居并不是一个临时建筑。石榴居宽6m,长10m,门式钢架最高点6m,空间充沛,造价和混凝土结构持平。
2014年07期 No.084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9K] - 李晓;蒋蒋;
<正>本次儿童建造活动由拉图尔自然生活组织,36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参与了为期三个月的周末建造工作营。"天空之城"是一个实验建筑,或者说尝试用这样的一次建造来探索建筑的边界在何处,在我们三十岁的时候。很难说"天空之城"是一个房子或者建筑,因为在我眼中它是一座属于儿童的城市;很难说"天空之城"是建筑师设计的,因为39个小小建筑师用草图和模型勾勒了他们心目当中的设计;我甚至很难把它称作完全的人造物,因为鲜活的竹子是建筑的一部分,让漂浮的城市有着生长的可能。小时候,当我第一次伫立在中国的竹林之中,就开始幻想是否有这样的一个看不见的城市悬浮其间?"天空之城"探索一种建筑的可能性:1.材料和结构:活的竹子能否作为结构存在?2.设计主体:5~12岁的孩子是否具备空间的描述能力并实现出来?3.建造方式:房子能否是种植出来的?结构构件能否轻盈到孩子可以参与建造?4.建筑和自然关系:建筑是造物么?还是经营自然的另一种物质呈现?竹子是天才的结构材料,我们将
2014年07期 No.084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2K] - 王晨风;蒋博尧;王晶石;周延;方芳;杜恬;冯梓原;葛碧苑;郭豪;胡彬岩;李航;李昊;李婳;王南薰;
<正>"丝房"是和拉图尔自然生活继"天空之城"之后的第二次儿童自然建造活动。这次我们选择了一片樟树林作为场地,40个6-12岁的孩子和家庭共同参与和建造。从三月到六月的每个周末,我们将家长和孩子聚集在建筑学院,从场地认知开始,每个孩子都需要提交草图和草模,并在建筑师指导下进行尺度和基本建筑知识的培训,五月份开始我们开始在树林里搭建真正的丝房。"丝房"是一个在樟树林见被树木定义的建筑,樟树是环境,也是建筑
2014年07期 No.084 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2K] -
<正>事务所简介源计划建筑工作室2007年由何健翔和蒋滢在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广州创建,其成立初衷正如其名称所蕴含的意义:回归建筑和空间本源,在空白地带探索新的建筑空间范式和前景。源计划试图在当代中国强大的"制造"氛围下以建筑和空间设计为平台,建立一套跨越技术、艺术、影像、媒体等领域的空间建构策略,在为现实问题提供出色空间思路的同时,坚持把建筑设计作为对城市经济现实进行批判性研究的手段,并不断保持二者的平衡。2012年底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进驻位于广州荔湾区老广州啤酒厂,把厂区麦仓顶层改造成自己的工作空间。工作室目前的项目涵盖城市设计、建筑、空间和展示、甚至产品等不同空间尺度。对珠三角城市历史和记忆的保护是源计划近年的设计和研究重点,其作品获邀参展两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源计划近年的建成作品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主要案例包括2013深港双年展主展场价值工厂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万科北京回龙观超小型住宅研究设计及在建的东莞松山湖标准化基地住宅,深圳大鹏旅游新区iD Town美术馆,EMGdotART文化艺术基金会分别位于广州、上海和北京的文化中心,和今年刚将落成的意大利威尼斯展馆。
2014年07期 No.084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 何健翔;蒋滢;
<正>一、源计划20世纪90年代初的广州仍然接近于儿时短暂居住时印象中的城市。从大学校园往市中心十六七公里的路程接近一半仍是郊区的乡村,完成这段路程唯一的方式只有一路公共汽车。5年后也就是我们大学毕业时的广州却早已不是原来的那个城市。从校园到旧城中心的路途基本已经全被新城市所蔓延,与城市之间的交通方式也日渐丰富,除了仍在运行的那一路公交,还有多路空调专线巴士,当然也可以选择各种私人载客的摩托或者偶尔见到的红色的士。5年建筑学习与城市快速扩张的关系似乎仅仅体现于渲染图的工具从传统水彩画笔变为气压喷枪,以及到处弥漫炒更的气氛和机会。建筑系的特征也由从前工科院校里那种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转变为腰系BP机、行色匆忙和睡眠不足。失去计划经济时期专业保护的设计机构从原来养尊处优转而被投入到城市资本运作的大机器中,设计任务也从计划经济时期调配环节变为商业雇佣关系,建筑职业获得了空前的表面的自由!
2014年07期 No.084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6K] - 何健翔;蒋滢;Thomas Odorico;梁子龙;Maurer United;
<正>建筑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表面上获得了比前人更加广泛的自由——材料与技术的多样性,城市的复杂性,文化的多元性——所有这些使得建筑远比以往要绚烂夺目。然而,若尝试回溯建筑的本源目标,我们却发觉建筑学科之路,至少以现今中国的现状来讲,是越走越狭窄——以往建筑思考和建造上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正被抹杀,而建筑在中国城市中似乎已经穷途末路,难以有深刻的创新。作为本届深港建筑双年展新场址的蛇口浮法玻璃厂给了建筑师和城市决策者一个契机,重新检视城市发展的思考和实践,这里面可以涵括城市发展策略、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等不同层面。而玻璃厂筒仓建筑的改造(或者不应称之为改造[renovation],而应称之为介入[intervention]和再现[manifestation])则试图找寻这个原为储存超量物料、单纯为力学建造的人造物空置的内部空间精神体验(的可能性)。对我们而言,建筑保护不再仅仅保留历史和空间,建筑改造也不仅仅给旧建筑注入新的使用内容而达到再利用。本次玻璃厂就工业建筑的"介入"和"再现"试图通过对旧工业建筑的探索和发现,重新找寻已经失落的空间存在和体验,进而为城市建筑和建筑学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原料筒仓位于生产大厅和沙库建筑之间,是浮法玻璃厂的中心,也是整个厂区的制高点和标志物。建筑物平面东西向长77.9m,由西向东分为三段,分别是西面两个直径5.4m的钢制副原料筒,中间四个直径14m的钢筋混凝土主原料筒和东侧一幢包含主要垂直交通和运输的长方体建筑;建筑立面从地面往上分同样分为三段:底层是高约6m的出料层,中间是高30m的筒仓存储层,顶上则是高3.6m
2014年07期 No.084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6K] - 何健翔;蒋滢;董京宇;刘洋;梁耀波;LIKYFOTO;
<正>iD Town项目的场地是位于深圳大鹏旅游新区的葵涌乡,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的鸿华印染厂。整个厂区占地8ha,藏身于深圳东海岸山峦的谷地之中,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加上荒弃之后锈迹斑驳的墙身,厂区俨然成为一个没落的工业"卫城"。我们的设计也就从这"卫城"的遗址感开始。厂区分为生活区和生产区两部分,生活区在位于基地北侧的山坡地,包括餐厅和几栋宿舍建筑,设计称之为"山城"。生产区位于生活区南侧平整过的谷地上,面积约为生活区的两倍,包括五栋极为宏伟的生产车间和仓库建筑以及数栋其他配套用房,设计称
2014年07期 No.084 138-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9K] -
<正>事务所简介我们希望设计有"度":既探索通过科学方法寻求合理设计结果的确定性价值(计量),也认同并发掘建筑设计本身的自组织和不确定性(推测)。在复杂系统中,局部(形态、生态)的确定性等于整体(状态)的不确定性,两者互为表里。我们希望设计有"态":"态"是"度"的结果。对于空间、材料和建造的关注确保了形态的适用性;对于业主投入回报和环境保护的关注确保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对于不同尺度的设计介入复杂社会环境的研究确保了状态的多样性。三者相互作用。
2014年07期 No.084 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 高岩;
<正>我一直希望通过实践与研究,探索一个跨界、包容、整合的设计实践理论。回想我们经历的各种建筑主义运动和建筑思潮,大多都是关于建筑、环境、城市的认知,而很少是系统的指导设计实践的理论。我们的建筑教育和设计方法,仍然沿用一个世纪前"布扎艺术"学院派的方式,通过学习案例、模仿样式、观察效仿、然后结合一些理性的分析做出结合具体案例的"创作",或者形成极为个性难以描述的"神秘"设计方法,我们只能笼统地归纳其为"直觉"。我的目标是批判性实践(critical practice)[1],让设计实践成为思想产生和传播的平台。借着这期报到中国青年建筑师的机会,提出一种开放和整合(inclusive&integrative)的设计实践理论框架,它不拘泥于形式,不局限于任何主义,不迷恋某个大师,不止于建造房子,也不局限在建筑本体(ontology)。我想在设计的结果、过程、量度之间找到一个产生创意的新实用主义理论框架,它可以让任何个人都能梳理自己积累的知识和方法,重组成系统的理论,指导个人的新创意实践。
2014年07期 No.084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2K] -
<正>事务所简介ELEV(Elevation Workshop)成立于纽约,于2009年正式成立北京办公室。ELEV立足于建筑与艺术的相互交织,关注东西方的文化交融和城市研究。基于对建筑技术与材料的深入了解,将设计与其所在的人文历史、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造细腻丰富的人文建筑与空间。并把对品质与个体体验的追求贯彻到建筑及其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作为在中国最活跃的年轻事务所之一,ELEV目前的项目包括从几十万平米的大型综合中心、几万平米的超五星级酒店到几千平米的美术馆及规模更小的高端时尚零售店等,并与世界顶级建筑师事务所一同受邀参与了包括北京、天津和内蒙古政府的多个重要项目的设计。ELEV的设计已被包括《时代建筑》、《domus》、Gestalten、六耀社等世界十几个国家的几十个杂志和出版社。
2014年07期 No.084 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 魏娜;
<正>今年是我们ELEV建筑设计事务所北京办公室正式成立5周年。今天白天,我和我的设计团队对正在进行的四个小项目的设计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研究、我分别和三个项目的甲方电话或微信商榷项目的进度和造价、和施工工人花了3个小时讨论如何实施几个富有挑战的设计、和几家材料供应商讨论了4种材料的特点、和效果图公司讨论了2个效果图的方向、和助手及会计商榷了5个公司运营和财务的问题。现在,天已黑,因为开始为UED青年建筑师专辑准备文章,我终于可以静静地坐在了自己的电脑前,借这个机会回想一下这五年我的经历。十一年前,我在耶鲁的第二个学期末,前耶鲁建筑学院院长,Tom Beeby,我当时的老师在庆祝学期结束的活动上对我说,他很好奇,是什么让我形成了这种与众不同的设计思维方式。他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状态。如果一定要让他给我建议的话,他建议我或许可以关注一下理论。但他很犹豫,不确定这样对我的创作是有利还是有害。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我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有自己独特一面的前辈或同辈。他们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他们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但是我似乎一直都是获取着我感兴趣或者也是我可以理解的内容,用我自己的方式将这些知识的碎片重新组合。我
2014年07期 No.084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 苏昶;
<正>21世纪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每天都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从家用电器、汽车、金融、购物。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对世界的认知的改变。我们固有的惯性思维方式时刻都在被一大堆全新的"生态环境"所占据,这种变化的快速度甚至让人觉得恍如隔世。从上世纪初包豪斯思想产生及混凝土技术发展而来的现代建筑将我们从繁复而奢华的视觉品味中挣脱出来,这类简约的设计近年来更向追求极致的方向发展,并逐渐跨界到工业及其他各种领域。已彻头彻尾的改变了各种年龄阶层对美的定义。这一审美情趣的演化显然夹杂着的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节奏和视觉享受相互反作用的一种长期的情感追求。从慢节奏古代生活对精美装饰的追逐,逐步改变为快节奏现代生活向往的简约宁静美。现今的设计风潮也必然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疯狂变化向未来改变。那么什么是未来,这个问题没有准确答案。但是,世界技术在各个领域加速度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越发重视以及对原有工业化进程中妄自尊大的深刻反思渐渐成为新的关注点,节能和环保越来越显现出成为世界的主题。
2014年07期 No.084 15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正>事务所简介HHDFUN是一个由建筑师,设计师,程序设计师等组成的致力于设计和研究的事务所。参数化设计及可持续发展是他们的主要研究方向。他们致力于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创造性地带入建筑设计,希望基由不同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创造出有别于常规的"意料之外"的设计。数学,几何学,算法技术,建筑信息模型,电子学,人工智能学等都是他们涉猎的领域。事务所同时与包括艺术家,服装设计师,数学家,工程师等在内的各界人士进行跨界合作,并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索新设计的可能性。主创简介王振飞——合伙人、主持建筑师2007年毕业于荷兰贝尔拉格学院(Berlage Institute),获得硕士学位,旅欧期间曾就职于荷兰UNStudio事务所和MVRDV事务所。在此之前他于2001年获得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学士学位并在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工作(2001-2005)。2008年回国与王鹿鸣一起创立了华汇设计北京分公司,并任主持建筑师。
2014年07期 No.084 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 王振飞;
<正>分班了……理科班报志愿啦……建筑系听上去很酷上大学啦……数理化……好像都不学了理论……很炫也很玄画画……和环艺的完全没法比设计……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作为70后80初的一代,相信这一幕幕并不陌生,在高考重压下喘息的我们当年就是这么一知半解的选择了自己的专业。社会缺乏对这个职业的基本理解,时至今日有时仍需大费周章的和人解释到底建筑师是干什么的。经历了大学时代的迷茫,和工作后的兴奋,遇到了新的迷茫,于是决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D
2014年07期 No.084 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正>2014世界园艺博览会于4月25日在青岛开幕,"天水"和"地池"是百果山上的两个原有湖泊,两个服务中心也因为分别坐落在两个湖边而得名。作为园博会园区内的主要建筑,承担着人流集散,活动集聚,餐饮,休闲景观,文化传播,展示等多项功能。由于建筑性质及地理位置等的特殊性,在设计中需要处理好几个特殊关系。1.建筑与建筑由于与园博会主题馆同处于园区中轴线上的重要位置,设计既需要考虑在远观时突出主题馆建筑,同时又希望人们走到临近区域时又能被建筑所吸引,也就是如何处理好"隐"和"现"的关系。2.建筑与环境百果山以及项目具体所在地天水、地池都拥有很好的自然景观,建筑又处在湖边的显著位置,如何处理好建筑和自然的关系,使得建筑与自然相融。
2014年07期 No.084 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 王振飞;王鹿鸣;李宏宇;
<正>~~
2014年07期 No.084 15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0K] - 王振飞;王鹿鸣;李宏宇;
<正>~~
2014年07期 No.084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4K] -
<正>事务所简介是一家新锐的创意设计机构,倡导"技术之美"与"一体化设计",专注于建筑改造设计和创意装置领域。2014年,竖梁社被邀请作为"建筑之外"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特展。2014年,竖梁社装置作品还将参加南非UIA建筑展。2013年竖梁社被意大利《Area》杂志评选为2013"中国十大先锋事务所"并受邀到意大利访问,同年被美国《建筑实录》提名为"设计先锋";2012年TIT创意园项目入围中国建筑传媒奖;竖梁社的"波浪展台"作品获得2009年深圳香港双城双年展组委会特别奖。竖梁社的作品为Archdaily、Paramatric Prototypes、Italian Journal of Architecture、《建筑师》、《世界建筑》、《时代建筑》等国内外媒体所报道。代表建筑项目包括广州TIT创意园设计、琶醍·珠江啤酒厂水岸地景景观设计、广州国际单位景观设计、佛山艺术村、世茂广州展示中心等。
2014年07期 No.084 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 宋刚;
<正>毛线球滚过地板,静谧的空间,很难感知关于空间的尺度、材料、质感。空间是抽象的,这是一个纯粹的梦的构建。科塔萨尔(Julio Cortázar)的小说《被占的宅子》(Casa Tomada)描述了梦里的两兄妹,在一个宅子里,一个只有声响发出的空间,无法确定他们曾经发生过什么,所有声音都是情节的隐喻。宅子是声音和时间的容器。对于建筑师而言,这样一个纯粹的空间是设计的追求,空间赋予了空间容器中的多样性和未知的诱惑。德国艺术家斯威特斯(Kurt Schwitters)穷尽一生创作Merzbau则是另外一种状态,他采用拼贴的方式将收集到各种承载了社会生活信息的材料搭建成各种装置,充斥在中性的建筑空间。不同于科塔萨尔宁静的空间,科塔萨尔的空间空空了了,却充满了"空了"和未知的可能,"空了"背后的声音有如斯威特斯的纷纷杂杂的各种材料。宅子被占满。小说家科塔萨尔描述的是声音和声音背后的故事,达达艺术家斯威特斯使用的却是日常生活的信息化碎片和这座城市的快速消费品。科塔萨尔是拉美文学爆炸最重要的人物,斯威特斯则是装置艺术的重要实践者。
2014年07期 No.084 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
<正>2013年,香港建筑师冯国安和意大利《Area》杂志在广州策划一个名为"不自然二"的装置展,石材厂家雅伦格和人造石厂家域图两家企业进行了赞助。"不自然二"邀请了来自珠江三角洲的十多位建筑师和艺术家进行装置创作。很多作品探索了如何用石头和人造石去制作曲面,例如广州建筑师何健翔用石头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曲面,虽然他不是贴了数字建筑标签的建筑师,但实际上他清楚地了解何种工具和建造方法可以得到漂亮的曲面。数字的观念以及引申出来的参数化理念在变革建筑形式的基础,数字观念和具体技术的结合具有很多可能性。"不自然二"的很多设计师他们也许并不认可数字或者参数化的观念,但是他们探索了很多其他有价值的地方,比如香港建筑师王维仁,深圳建筑师刘珩和
2014年07期 No.084 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正>佛山艺术村由十余个方形建筑体量沿河道两岸布置,设置艺术家工作室、画廊、艺术博物馆、艺术商店、艺术广场等设施,为市民提供户外户内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好去处,是周边文化建筑的补充。建筑表皮采用参数化设计,不同表皮提供不同的建筑表情,增加艺术村的艺术特色。
2014年07期 No.084 16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9K] -
<正>事务所简介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LYCS Architecture)是一家创立于2010年的国际新锐建筑设计事务所。事务所基于数字城市建筑设计平台,对中国城市发展和建筑问题进行批判性研究和创新性设计,共有来自中国、欧洲、美国的设计师30余人。目前设计项目涵盖城市规划、住宅、商业、文化教育、办公、展示及相应的室内设计等多个类别,项目分布在北京、香港、上海、深圳、杭州、三亚等地。主创简介阮昊——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建筑学硕士,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士。曾任哈佛大学设计学院(Harvard University)访问学者,是该院历史上最年轻的访问学者之一。阮昊曾作为2012年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者王澍教授的助手任教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
2014年07期 No.084 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 阮昊;詹远;
<正>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城市化"也许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描述着"速度"、"市场","潜力"、"权力","粗糙"、"廉价","从无到有",等等。无论饱受赞誉或者备受诟病,大量国外建筑师涌入中国,在异国他乡寻找他们标志性建筑的"中国梦";国内设计院分封而治,占领大多数民用建筑市场;诸多中小型民营事务所也纷纷崛起,表演着各自让人眼花缭乱的戏法。在这种绝无仅有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中大多数的建设却并不是由我们一般意义理解上的建筑师设计创作完成的。在中国设计行业中仍不乏照抄照搬与大规模生产的现象,缺少真正的Design in China的创新与想法。无论是避开城市化的矛头在风景优美的
2014年07期 No.084 17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 阮昊;来震宇;林经锐;
<正>养猫的人都曾有过如是体验:其一是把蜷缩成一团的猫从你的腿上放下,总像是一种仪式般的略带伤感的告别。其二是当猫面对只有它一头大小的孔洞,总会奋不顾身一头扎进去,在狭小的空间里掉个头跑出来,再次钻进去,并乐此不疲。《Catable/猫桌》的设计试图结合以上两种体验,为人和猫的互动营造一个完美的场所。它既是一张实用的桌子,又是一个猫的乐园。
2014年07期 No.084 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阮昊;詹远;Gary He;金善亮;陈利娜;
<正>天台第二小学是省内乃至国内第一所将200m环形跑道置于多层建筑屋顶的小学教育建筑。这一充满智慧的概念缘于场地极为有限的用地面积:将200m的标准跑道放置在屋顶上,从而为学校在地面上赢得了额外的3 000m2的公共空间。同时,椭圆形的教学楼给学生们带来了一种内向性的安全感。对跑道放置在屋顶的处理令建筑层数能按照要求控制在四层,跟周边建筑
2014年07期 No.084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8K] -
<正>事务所简介ATR(上海绿环建筑设计事务所)成立于中国上海,是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和颁发的建筑设计事务所甲级资质的设计企业。ATR在高舒适度、微能耗、恒温恒湿建筑技术领域拥有丰富的设计及工程经验,形成了完善的节能建筑系统解决方案,并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绿色建筑设计以及全程施工指导服务。每一次设计都是设计师对于场地条件、功能需求的全新创造过程。今天的设计已经不仅仅满足美观与功能的需要,设计需要尊重在地的感受,与自然环境应是共生的,对人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应是有贡献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的。我们通过与业主和各领域专家密切团队合作,以保证从设计理念到造价实施过程中,都能给业主提供最先进同时切合实际的优质设计服务。
2014年07期 No.084 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 王彦;
<正>我的独立建筑设计实践是从2007年开始的,至今为止有三个建成作品对我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中可以探讨一些相关的词汇。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建筑师上海油雕院美术馆是我第一个完成度较高的建筑作品。在赢得竞赛之后,我至少做过50个不同的立面方案供一轮又一轮的筛选,这可能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青年建筑师在中国做建筑设计所要面临的境况,而我实在是幸运很多了。领导最终选择了混凝土立面方案,因为外观方正大气,造价可控。这样的过程就像是长跑,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力和信心,积极地面对一切挑战,才能走到最后。在油雕院美术馆漫长的项目过程中,我发现对建筑基本问题的具体回答,往往可以切实地帮助推进整个设计。例如对"体量"感的苛求,促使我寻求如何用斜墙达到突出入口,围合内院的目的。而作为对"场所"的回应,促使我决定去除所有围墙,形成开放的入口广场空间,且没有台阶,只有缓坡。混凝土挂板"材质"和"构造"是个难点,当时国内还没有采用混凝土干挂幕墙的先例,我只能硬
2014年07期 No.084 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 吕恒中;
<正>崇武古城始建于1387年,是中国现存比较完好的明代石头城。这里距福建泉州大约半小时车程,素有"中国石雕之乡"的美誉。而鼎立雕刻馆就位于直达古城的惠崇国道旁。鼎立雕刻馆坐北面南,处于广场中轴位置;东西两侧分别是保留下来的原有办公楼和新建的接待中心。它们与艺术馆形成U字形广场,环抱中间水池。雕刻馆外观像是错位磊垒起来的
2014年07期 No.084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6K] - 王彦;
<正>以建筑的方式前言开始着手上海油雕院美术馆(SPSI美术馆)设计要追溯到2007年初,由于拆除老建筑并按现有规划退界要求新建美术馆,可建面积将被迫减少近三分之一,因此业主最终决定改造现有建筑。之后又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斟酌,甚至激烈争论,美术馆工程终于在2008年年底开始动工。2009年夏又曾一度因为大火而暂停施工,所幸建筑主体结构没有受损。2014年10月19日,美术馆终于在世博会期间迎来开馆首展——法国马赛艺术展。SPSI美术馆设计完全由建筑本身出发,在回答建筑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接近我们想要的答案。最终的结果其实令我自己都感到有些惊讶。建筑本身的体量、空间、材质、构造展现出了一种质朴纯净的力量。
2014年07期 No.084 184-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8K] -
<正>事务所简介我们认为建筑是为了解决问题,建筑师的作用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法。我们一直致力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当问题解决时形式随即出现。不同项目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建筑形式也将随问题的不同而改变。因此我们的风格就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反对任何形式上的风格。主创简介李以靠——上海以靠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毕业于烟台大学建筑系,曾任职于马达思班、美国nbbj等著名事务所,2008年独立执业。主要设计作品有宁波南部商务区核心区水街、宁波联盛商业广场B楼、蕲春天主教堂、铜陵循环经济展览馆、漳浦兰花展览馆、莆田联创商业广场等。
2014年07期 No.084 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 李以靠;
<正>从事建筑设计这个行业整整十一年了,期间大部分以一名战士的状态在工作,从一个项目跳到另外一个项目,从一个城市跑到另外一个城市,很少有时间安静下来思考这十一年我到底有没有"新思想"?UED跟我约稿时要求我作为年轻建筑师发表一些"新思想",但是我迟迟无法提笔写,因为当我问自己:"我有新的思想吗?我的新思想是什么?"的时候,我的脑袋一片空白。说实在,我打心底里不认为我有任何新的思想,所有的思想都是来自于国内和国际同行的前辈们,正所谓"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道书1:9)。我也在想什么是建筑思想?它对建筑学到底有多重要?其实我模糊
2014年07期 No.084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 李以靠;黄海华;施振华;
<正>铜陵盛产铜,过去炼铜产生的废水废渣直接排放,造成很大的污染,最近几年由于生产技术的改建,生产铜的废水废渣以及各类城市生活垃圾可以提供给炼钢和水泥生产等行业,矿产资源和生产废弃物得到了很好的回收利用。铜陵循环经济展览馆项目建设的目的是要对铜陵各个生产企业和铜陵市民推广、展示资源的循环利用。项目选址于铜陵市开发区翠湖公园翠湖畔,总建筑面积为3 000m2。设计初始我们希望建筑既贴近"循环"的主题,同时又能与环境相融合。我们团队最初的方案是个椭圆形的环,后来经过我们反复推敲:循环经济中的"循环"意为"回旋,周而复始",循环有循环的反复、循环的递增和循环的衰减,而循环经济并不是从原点回到原点,而是要高于原点,即"循环的递增",我们的建筑形体要体现"既循环又递增"的状态,于是建筑造型从一个闭合的椭圆发展成开放式的类似莫比乌斯环与弹簧的结合体,达到了"循环递增"的状态。参观流线也
2014年07期 No.084 190-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1K] - 李以靠;金星;
<正>蕲春天主教堂位于湖北蕲春县红石头村,地处非常偏僻的地方,但环境优美,基地四面环山,处在湖(实际是养殖场,但水质好)的半岛,总建筑面积700m2。由于造价有限,资金几乎全部来自政府。因为在解放前,蕲春县有意大利传教士盖的修道院,解放后被政府收走当军人疗养院,后又改成当地的医院。现在这个修道院整体格局和传教士盖的房子都还在,只是破旧不堪,走近这些房子会明显感觉有一股邪气逼来,让人不敢靠近。政府曾经想把原址归还教会,但神父怕翻新和之后的管理资金太庞大,于是在蕲春县下面
2014年07期 No.084 19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7K] - 王飞;
<正>这十几年来,我的建筑之路一直在努力找寻实践、教学与研究之间的平衡。在中国、美国、加拿大学习之后,我似乎也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建筑师老师"这条路。在中国与美国的长期教学,包括雪城大学、密歇根大学、北卡州立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我以教授设计课为主,也涵盖研究生的历史理论课,涉及的设计课题包括:建造、再现、城市化、城乡社会学批判、老龄化、工业遗产改造、城市图解等。教学是我建筑实践的一部分,我尝试引导学生实践地、诗意地、批判地应对未来的社会,成果也是多媒体的:图纸、互动模型、电影等。我教授了8年近20个设计课,从未重复过,也是对我自身的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进行反思和反馈。我一直对国内的建筑教育有着很多疑问和思考。本科毕业后我参与主持了大型建筑项目从概念设计到施工图直至建成。其中的过程让我成就感和挫折感并存。后来,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几年学习,拓展了我对"建筑"和建筑思维
2014年07期 No.084 201+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 王飞;水雁飞;
<正>"亿品中国"为国内知名的展览设计公司,他们希望新的工作室能表现出他们的工作特性与个性,创造出新的办公文化和展览文化。"亿品中国"的新工作室为花园坊老厂房改建,原有厂房为600 m2,净高7.2m,局部10m。工作室的入口已经确定,厂房内各个面的开窗大小和多少各不相同,工作室需要容纳100人左右,各种限制条件使得设计极具挑战性。室内空间由功能分为三段:入口处因为此边开窗较少而分为两层,层高较高,为3.6m,为封闭办公空间;另外一边开窗较多分为三层,层高2.4m,为开敞的工作室空间;中间为公共空间,一面贯通上下4层的斜墙将人们从入口引入中心的公共空间,起始处宽4m的楼梯往上逐渐变窄为2m,连通2层,2.5层直到3层。这也达到了变形透视(anamorphosis)的效果,加强了近大远小的趋势,使得空间感觉更深远。虽然一眼望穿,但一旦走入,
2014年07期 No.084 202-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0K] -
<正>事务所简介槃达建筑成立于2012年,创始人孙大勇和克里斯。事务所定位于国际化视野,分别设立于维也纳和北京。对建筑本源的思考是我们每次设计旅程的起点,在对城市环境、使用功能、建筑文脉及生态可持续性的诸多因素思考与发问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寻找着最能打动观者的方案。生命哲学是我们创作的源泉,通过对生命的感知与理解,让我们对每一次创作都抱着敬畏与尊重的态度,通过对空间的营造实现对人的关怀。我们从自然中寻找灵感,但我们应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和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营造成本。我们钟爱于未完成之美,在自然与人造之间永远留有对话的空间。我们跨越东西方地理的分隔,利用便捷的互联网营造了一个国际化的创作平台,即针对本土问题发问与思考,同时运用网络连接世界的各种资源进行求解。
2014年07期 No.084 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 孙大勇;
<正>槃达建筑是由孙大勇和克里斯(Chris Precht)合伙创立的,成立于2012年。槃达的建筑创作是基于二位合伙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建筑理解的碰撞产生的。槃达建筑中有着鲜明的特点:延展的结构、发散的形式、连续的审美与自然融合的建筑形象和观众自发的参与互动。这些鲜明的特点很难被明确地归属哪门哪派,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人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槃达的建筑。而且在今天全球倡导生态可持续的语境中,槃达的建筑身体力行地践行着生态审美的建筑观。这其中必然有一些东西值得人们去挖掘。所以在此,槃达建筑的合伙人孙大勇娓娓道出了他们的建筑理想。在槃达的建筑观中,我们始终把建筑理解为联结人与自然的桥梁。建筑的发展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西方古典建筑时代,人们把建筑视为单一的对象来考虑,所以人们把对宇宙的理解全部浓缩在一栋建筑上体现出来,包括宗教、艺术、科学等,所以在西方古典建筑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信息,所以建筑超出了太多房子本身的意义,变得繁冗复杂。而在现代建筑中,人们希望摆脱那些建筑之外的东西,所以柯布西耶提出"建筑是居住的机器"的观点,建筑回归到使用本身,所以功能主义大行其道,由于20世纪是以商业为主导的世纪,因此最终建筑成为了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商品。建筑与社会的关系变得十分密切,建筑又负载了更多的社会价值,所以形成了
2014年07期 No.084 207-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5K] - 孙大勇;Chris Precht;夏至;
<正>"冰雪宅"项目位于距离北京北部160km的滑雪胜地张家口市崇礼县,业主使用这个房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周末和朋友一起去滑雪度假,与朋友享受悠闲惬意的周末。"雪屋"的设计中设计师从融化的雪的形态中找到灵感,将自然优美的曲线应用于室内空间形态设计中,白色的曲面把墙面和顶面联系成一个整体,以此来达到一个连贯完整的洞穴空间,使参观者拥有一种独特而优美的审美体验。同时,室内的曲线设计与室外绵延的山峦呼应,内外融为一体。在曲面的洞穴墙壁上,嵌入了不同的休息区或者艺术品展示区。嵌入的部分采用温暖的木头与白色墙面对比结合,白色的墙面和地板之间留出了50mm的缝隙,使墙面有悬浮于地面以上的效果。墙面的上部采用暗藏式LED灯带。灯带勾勒了优雅的曲线,天花板反射
2014年07期 No.084 210-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2K] - 夏至;
<正>鸿坤美术馆位于北京朝阳区西大望路,白色的外立面在纷乱繁杂的街道环境中十分醒目。美术馆的本质是对艺术品的保存与呈现的空间。最原始的史前艺术绘画是发生在洞穴中的,如法国发现的拉斯科洞窟被称为"史前卢浮宫"。同时,洞穴也是建筑的原型之一,后来罗马建筑中的"拱券"便是洞穴结构的一种发展,而且在上千年的建筑传承中,拱券一直被讨论与应用。因此美术馆中选择了"拱"这一母题进行艺术馆空间的重塑,利用"拱"作为载体,创造了一次古典与现代的对话。经典的拱门像是生活与艺术间的一道门,穿过它便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拱形雕塑着空间,视线随着蜿蜒的弧线起伏移动。如同欣赏山水画一般,意境油然而生。因为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讲,观者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是视线在跟随线条移动。这个移动的轨迹的韵律性越强,审美的愉悦性也越强。所以这种连续性空间也非常容易吸引人的关注和思考。这对于一个
2014年07期 No.084 21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
<正>事务所简介曼景工作室成立于美国波士顿,专注于在新的文脉下探索新的空间,以积极的态度介入当代文化和社会。工作室于2012年加入上海联创国际设计集团,成立UDG曼景工作室,作为联创国际的创新工作室,以建筑实践为依托,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以崭新的态度、方法和工具进行空间设计的实践与研究。设计作品包含了建筑设计、空间艺术、室内设计、参数化设计等。主创简介吴海龙——Mass+Skin Design Studio/曼景工作室创始人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致力于通过设计思维与当代技术的整合创造空间的价值。
2014年07期 No.084 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 吴海龙;李三见;唐程颖;赵林;陈柳均;郭思博;
<正>曼景工作室室内设计是对于材料物质性的一个试验。现有办公空间均质、单调,不能满足设计师的日常交流和模型陈列等功能。我们想通过一种极其简单和纯粹的方法营造出适合讨论、展览的空间氛围。我们希望它是个"轻"设计,不要介入过多的材料与人工。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希望使用极其日常的材料,通过设计让材料产生新的物质性。最终的选择是半透明的硫酸纸。之所以选择这种材料,事实上有多重的考虑。首先,硫酸纸是建筑师非常熟悉的一种纸张,建筑师们都有打图、刮图、描图、晒图的经历,甚至可以说承载了建筑师的部分记忆。其次,硫酸纸的半透明性是一种特别有趣的特性,尤其是当多重硫酸纸叠加在一起,会显示出朦胧的存在感。另外,硫酸纸本身比较容易加工,也非常轻盈。这种陌生度、透
2014年07期 No.084 218-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5K] - 吴海龙;杜倚天;唐程颖;赵林;陈柳均;
<正>"Pavilion Re-Made"展馆重塑是由芬兰设计机构"Trash Design"发起的设计项目。策展人希望设计师能够将2012年"赫尔辛基设计周展馆"拆除后得到的废旧木料,重新设计成一件空间作品展出。这些废旧木料大部分是从展馆上拆除下来的桦木板。芬兰的高森林覆盖率、优质桦木和先进的木材加工工艺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这些曾经的桦木林,在经过了伐木场、锯木厂、堆木场和木材加工场之后,成为桦木板,然后又作为展馆的一部分。如今这些木板被拆除后重新组织,它们应该以何种方式存在?它们在加工、建造、回收这一系列过程中已经具有了足有的信息和意义。我们没有必要来把这些木材重新设计成什么,只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把它们曾经的存在状态呈现出来,让设计本身表现出它们的"前世今生"。我们最终的设计利用从展馆拆除的木板,将它们竖直排列,并旋转形
2014年07期 No.084 220-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2K] - 刘鲁滨;
<正>4A2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工作范围包括住宅、幼儿园、学校、博物馆、商业、室内设计、建筑产品化研究等范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希望保持一个开放的状态:对外,与业主的交流至关重要,好的设计是综合解决各种问题的结果;对内,工作室所有人均贡献力量,在横向多点的交叉讨论中寻找设计方向。建筑方面,我们相信从现实出发的创造力,相信建筑的独特性,或者说相信解决特定问题的建筑,相比于"形式"问题,我们更感兴趣"结构";相比于"建造"问题,我们更感兴趣"技术";相比于"空间"问题,我们更感兴趣"使用"。工作中一贯的关注点,可以概括为几个关键词:现实、现代主义、结构、技术、网络、体验。下面的3个工作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们现有的状态。
2014年07期 No.084 223+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 刘鲁滨;王琳;王晓峰;翁佳;万里;梁一凡;赵晔;
<正>"微宅"是关于可拼装集成化住宅的研究项目,其出发点是在2.4m见方的空间内设计微型"生活容器"。基于此,通过比较研究,提出了"十"字形的剖面原型,可以同时容纳人在室内的基本行为——坐、卧、立等,剖面本身即是行为在空间上的直接反应;内表面转折自然形成"床"、"椅"、"台"、"柜"等家具原型,满足人的基本居住需求;"微宅"单元模块由此产生。内空间形态进一步结合家具设计,"台"面突出变成"桌",阴角凹进形成"洗池",配合设备在墙体内埋入各种管线。通过如上操作,使得单元模块在沿纵轴"旋转"过程中会发生空间使用的转换,一个"微宅"单元得以容纳"休憩"、"工作"、"卫浴"、"餐厨"等不同的居住功能。"微宅"形态使其可以沿纵轴连续拼接,也可沿垂直向搭建形成多层建筑群落,由此,"微宅"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成"户",甚或形成"集群社区"。制作方面,"微宅"采用纤维增强泡沫复合结构,即高强聚氨酯做填充料
2014年07期 No.084 224-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7K] <正>工作室介绍旭可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核心成员有多年的瑞士留学和工作背景,并参与国内知名大学的教学和在大型设计院担任职务。旭可工作室实践横跨学术领域,大院领域以及独立个人事务所领域。在不同的领域内,建造都是是旭可最基本的出发点,对建造的坚持也是旭可在不同领域实践的共同之处。无论是在教学实践方面还是在项目实践方面,旭可工作室都坚持以创造性的批判的观点介入,实现自身在建筑文化的新陈代谢中起到的作用。建筑师简介张旭2010与刘可南成立旭可工作室,中国上海2007-2010 Buchner Bruendler建筑师事务所,瑞士巴塞尔2007年获得瑞士联邦高等工学院建筑学硕士,瑞士苏黎世2004-2005 Galli-Rudolf建筑师事务所,瑞士苏黎世2002-2003瑞士Leman建筑师事务所中国上海2002年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学学士中国上海刘可南2010与张旭成立旭可工作室,中国上海2008-2010 EXH建筑事务所,上海2004-2008瑞士Herzog&Demeuron建筑师事务所,瑞士巴塞尔2002-2004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中国上海2002年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学学士中国上海陆均2011旭可工作室合伙人2010-2011 EXH建筑事务所,上海2005-2010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致正建筑工作室2005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学学士中国上海
2014年07期 No.084 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 刘可南;
<正>室内——使用相关项目:翠佛堂南京德基广场店翠佛堂无锡旗舰店南京丰盛集团总部办公改建小型定制化的室内设计,能给我们一种在欧洲历史城市里面实践的类似经历,从两个方面上,让我们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实践。这两个方面,一是和业主的关系,一是基地本身。和业主关系上,室内设计项目作为建筑设计产业链上面,最接近于交付使用方的一环节,特别是在土地公有化的国内大的所有制背景下,是为数不多的设计师能直接接触终端使用者的建筑师实践的机会。在这类型的项目中,通过和空间的真正使用者的交流,我们可以发现设计新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2014年07期 No.084 229-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正>事务所简介曾经,创始人刘阳和徐丹都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之后在齐欣建筑和非常建筑工作多年,负责过各种规模、类型的项目。2012年秋,大料建筑设计工作室成立。如今,我们最关心的是情感和记忆。我们希望以率性的方式做出"煽情"的设计。我们理想中的建筑是:午后,大树下,人们三三两两,聊天嬉笑,享受阳光和恬静。主创简介刘阳——1982年,生于北京2001—2006年,就读于北建工建筑系2004—2008年,实习工作于非常建筑2008—2012年,工作于齐欣建筑2012年至今,大料建筑
2014年07期 No.084 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 刘阳;
<正>如果不是身陷在这个"青年团"里,我还一直傻傻地做个小屁孩,完全够不着如此有格调的称号:"青年建筑师"。这不得不又让我重新想想我和"大料"在这个难见天日的组织中的位置,并试着在不被玩残的前提下爬出来。前几天又看了遍电影《顽主》,王朔编剧,米家山导演,张国立、葛优、梁天主演,讲的是三个晃晃悠悠的北京青年,就像你和你的俩哥们儿一样,每天想这想那,无所谓的忙活,不着调的念头,傻实在的迷茫,以及那一出出似睡似醒的美梦。我其实隔一段就会翻出来看看这片,它喷涌出来的气场就跟一个定位校准器似的,分分钟就能把我乱飞的小身板拉回到出厂状态。我自个儿的生活追求其实就有点像那仨哥们儿——"魔幻现实主义",飘飘的,破破的,看起来怎么着都成,其实怎么着都不成;而片中的三T公司基本就是我建立工作室的样板:无底线有节操,无包袱有担当,无悬肉有酒扬,无奖杯有菜缸……;还有就是他们干的事跟我做设计时的状态也
2014年07期 No.084 23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