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宇扬;
<正>建筑显现于人与自然之间,又同时消融于时间、场所和使用之中。通过对心智和技艺的不断研磨,我们坚持善念的设计,力求善意的建筑。建筑的意境瞬间的大自然力量让人们明了了建筑物的短暂与脆弱,而唯有以人为本、敬畏环境的建筑,才是永恒的建筑。我认为能用最轻的方式体现出自然本质的建筑,才是有意义的建筑。而适合中国的新建筑,则应该是一种表达“意境”的建筑。意境的建筑,就是有别于当下流行的“大、快、炫”的建筑。意境的建筑以空间、
2022年06期 No.140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 吴从宝;
<正>事务所成立至今已有十五年,如果按每五年一个周期来定义,可以说事务所经历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人员规模相应地从10人、20人、30人形成了三档过渡。这一过程中,设计团队的构建也存在着微妙的变化,对设计团队理解事务所设计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有幸从初创期末至今深度地经历了事务所发展历程,通过多个项目积累与日常观察,对我们工作方法和设计方法做个总结性阐述,以便对设计团队有所帮助。
2022年06期 No.140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洪人杰;
<正>刘宇扬(Liu Yuyang)人如其名,在他的建筑实践中,清晰展现出他个人的哲学观,并体现在对宇宙世界的包容性;其建筑以几何形式轻盈的触碰土地,产生一股舒适、明确又兼具功能性的理想空间。无论从建筑平面的几何关系、立面开口的比例,再到幕墙节点的细部收口,你都能察觉到他个人对于建筑学的探索与建构。
2022年06期 No.140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 刘宇扬;
<正>UED:因为历史、制度、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人口等因素的不同造就了当下中国的公共参与模式,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不同,请问刘先生,如果以您丰富的国际和国内建筑实践经验来看中国的公共参与或社区营造,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又有哪些国际经验是我们可以借鉴并改进的呢?
2022年06期 No.140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正>~~
2022年06期 No.140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
<正>刘宇扬建筑事务所于2004年和2007年成立于香港及上海。我们始终秉持以现实为基础、以研究为导向、平凡中看见非凡的设计理念,追求真诚、有意义及可持续的建筑与环境,并通过高品质及高完成度的项目,为客户及社会创造长远效益。自2021年起,增设杭州办公室,在立足于中国长三角的同时,积极与更广范围的世界对话。
2022年06期 No.140 240-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0K] <正>~~
2022年06期 No.140 248-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2K]
- 王珏
;陈卓然
;陈晗
;朱成浩
;胡启明
;文天启
;周斯佳
;宣佳丽
;马腾
;王军
;杨一萌
;周哲
;林璨
;贺雨晴
;林益洪
;朱思宇;
<正>现况本项目地块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华江路,立足于北虹桥区域。这片保有经典工业遗存景象的厂区,随着江桥镇被纳入虹桥商务圈,急需一轮改造更新来优化升级,以适应城市的新发展。厂区内一栋是包含了办公楼、两组大空间厂房以及数个附属小建筑的“生产综合体”;另一栋是板式多层宿舍,建造之初为多层厂房。现场保留的完整结构框架,带有工业的秩序感与大尺度生产车间的强烈空间感。设计的挑战在于继承原厂房大空间的建筑结构,赋予其新的功能,将原有铸铁旧厂房改造为展示陶瓷艺术的创意艺术园区。
2022年06期 No.140 64-7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0K] - 王珏
;陈卓然
;宣佳丽
;杨一萌
;周哲
;林璨
;贺雨晴
;廉馥宁
;李陈勰
;王宏宇
;雷施宇
;林益洪
;朱思宇;
<正>现况二期主体建筑建造之初为多层厂房,后作为一期主厂区的员工板式多层宿舍。现场保留了完整的结构框架,设计愿景在于继承原空间带有工业的秩序感的建筑结构,再赋予其新的功能,将原有宿舍楼改造为创意艺术园区的多功能办公空间。设计策略二期在整体建筑设计策略上,延续了以“素胚瓷片”为概念的原型。从运用为一期的立面形式语汇到二期成为空间演化的体现;从较为粗放的体量策略到由于风貌约束到今天最后的呈现,是尝试打破与增容,并以空间递进的设计手法来表达破碎与重整的结果。
2022年06期 No.140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7K] - 陈卓然
;梁晓
;王乙涵
;陈颢
;田方方;
<正>总体规划与定位项目总体区位在上海杨浦大桥以东,隶属于杨浦滨江南段,这一片原先为“杨树浦工业带”—杨树浦路以南、濒临黄浦江,西起秦皇岛路,东至黎平路的条带状工业聚集区域。自西向东横跨六个历史厂区,分别为电站辅机厂西厂、国棉九厂、电站辅机厂东厂、上海制皂厂、杨树浦煤场及杨树浦煤气厂,面积约15万平方米,拥有约1.2公里的水岸线。
2022年06期 No.140 8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1K] - 赵非齐
;周谷阳
;管佳颖
;林益宏
;Daniel Varon
;田方方;
<正>装置位于上海永福路米其林二星餐厅雍福会的庭院内,餐厅前身是原英国领事馆。餐厅的主人同时也是服装设计师,希望在院子里搭建一个展示跨界内容的“场所发生器”。起名“也野”,取其也是理性空间、也是浪漫艺术、也是都市文化、也是自然狂野的多重含义。这是一个可独立展出的城市雕塑作品,但同时也是一次概念艺术装置的策展过程。它是一个会持续呈现不同内容、不同艺术家、不同事件、活动和展览所组成的生活美学空间。
2022年06期 No.140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3K]
-
<正>青普文化行馆·阳朔云庐位于从广西桂林到阳朔的半途,是一座深藏于漓江沿岸好山好水之间的精品生态酒店,其设计建造是一个持续多年且至今的结果。自2013年起至2018年,陆续落成餐厅、客房群、瑜伽亭和泳池。2018至2020年,改造提升前场景观和入口接待区,2022年落成观星亭。项目设计从当地自然村的五栋老农宅改造入手,逐步梳理空间并且不另设围墙。最终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基础上,用材料对比、空间对话和延续感维系外来(酒店)与本土(农村)自然共生的基本法则。
2022年06期 No.140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7K] - 杨明喜
;刘晓宇
;苏圣亮;
<正>“云庐”位于从广西桂林到阳朔的半途,是一座深藏于漓江沿岸好山好水之间的精品生态酒店。基地是当地一个自然村中的几户人家的多栋老农宅。项目便是从老农宅的改造开始,逐步梳理宅与宅之间的空间并将一栋老宅拆除扩建为餐厅和客人可聚集的场所。设计采取一种对当地文化和周围村民的尊重和谨慎姿态,规划与景观设计在最大限度上融入了村落结构,并在周边不另设围墙或其他防护设施。在不破坏原外观的前提下,老的夯土建筑被改造为符合当代生活品质的酒店房间。
2022年06期 No.140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5K] - 田方方;
<正>这是一次关乎环境、身体与心灵的建构体验。项目位于云庐酒店所在的杨家村背后山脚下的一块台地上。透过对场地进行最少量的平整和对周边植被及景观视野的最大保留,设计将一组近乎等比例、等面积的泳池和瑜伽亭平行并置于场地当中,形成整个酒店空间序列的制高点。泳池占地范围同瑜伽亭相当。地势低处为无边界泳池,高处是镜面浅水池。低池深而近路,可望村、望树、望石。高池浅而近亭,可观山、观云、观星。
2022年06期 No.140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3K] - 邓文君
;褚伊黎
;郑海瑜
;梁俊豪;
<正>云庐观星亭与四组景观小品是刘宇扬建筑事务所“云庐系列”的最新实践,项目延续了建筑与自然相辅相成的理念,选址布局巧妙融合周边环境。在喀斯特地貌的环绕之下,举头便是星月交汇,群山环绕。观星亭建筑主体分为上下两个可独立运作的空间:一层的十二边形平面为以轻钢构和玻璃围合成的室内服务空间;二层的直径6.6m半球膜结构则为室外星象观测平台提供可开闭式的遮蔽空间。建筑以18颗细柱为底部支撑“浮”于自然土壤之上以尽可能减少建造对于环境的冲击。主体结构为三对“倒v字”型细柱支撑二层楼板,
2022年06期 No.140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1K] - 李宁
;杨凯
;曹飞乐
;王珏
;王珂一
;杨明喜
;丁晨
;吴佶
;曹晓宇
;李丰言
;郭丁凡
;马腾
;王军
;林益洪
;陈颢
;CreatAR Images;
<正>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位于上海嘉定区安亭新镇,主体建筑群主要由教学楼、综合楼、餐厅、体育馆、架空连廊等几部分组成。设计延续了原有基地的建筑肌理,根据学校功能空间动、静的需求,通过不同尺度、不同开敞程度的庭院、廊道和运动场,将教学、办公、运动空间串联起来,建筑形态及外部空间的塑造注重与城市的融合。新城语境与江南文脉小学位于安亭新城门户的位置,为了应对大流量的城市道路车流,将操场设置在靠近主干道的东侧作为过渡,开阔的运动场也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面。操场旁边草坡形式的地台,从初始“坡”的概念演变为阶梯式,以植草台阶结合混凝土收边,既保有坡地的形式,又满足运动场看台的功能,是一种地景式的基础设施。
2022年06期 No.140 132-14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8K] - 朱思宇
;EHCHI KANO;
<正>滨江爱特公园位于上海北虹桥滨水景观带内,占地面积1.3公顷,兼具运动休闲、社区游憩及环保教育等功能。基地位于居民区与工厂交界的灰色地带;土地上堆放着大量建筑垃圾及土方,杂草丛生;周边道路来往着工程车辆,灰尘滚滚,居民们都对这块“废地”避之不及。设计过程中本着土方在地消化及再利用的可持续理念,创新地利用废弃建筑垃圾填充石笼,形成标志性的地景构筑物。既留住了基地的过去,又活化了“废弃空间”,成为周边小区的公共社交空间。
2022年06期 No.140 14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1K]
- 车佩平
;吴亚萍
;廉馥宁
;杨珂
;车进
;罗坤
;王潇聆
;夏至
;朱思宇;
<正>本项目的基地介于东四环与东五环之间,被纵横交错的数条铁轨所分割,随着城市迅猛扩张,其逐渐被孤立被遗忘。初见基地,我们看到的是破败仓库藏匿下的一片原始生机,我们占卜到的是一方城市荒漠中的秘密花园。本项目总建筑面积预计为14万平方米,通过引入文化创意类产业来激活片区。作为最先介入的建筑设计方,我们承接了其中作为引导块的建筑改造设计以及销售中心室内设计的工作。引导块共分为三部分,A区为销售中心以及设计酒店,B区样板房区,以及C区餐饮区,共计约6000平方米。
2022年06期 No.140 158-167+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8K] - 吴亚萍
;陈晗
;杨柯
;文天启
;朱思宇
;陈颢;
<正>设计挑战在于如何适应小于标准用地面积的狭长形三角形场地,策略上采用了从普通内廊演变而来的三角形中庭来形成组团,四个组团串联形成宽窄变化的特别公共空间,横向排开的组团之间由走廊连接。同时利用架空形成活动场地,并缓和建筑对狭长场地的压迫感。三角形中庭和局部屋顶,也是孩子们课余活动的重要空间。幼儿园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第一个接触的公共空间。空间的尺度、使用的灵活度以及室内的场景和氛围,对于幼儿的感受和认知都有很大影响,对于建筑师也是一个挑战。设计要能激发孩子们探索和学习的兴趣,同时要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要有家的感觉。在调研期间,设计团队也发现,非正式空间——如活动室前的走廊——往往是孩子们生活、交往、嬉戏的重要场所。
2022年06期 No.140 16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1K] - 王珏
;卢倩
;张峰
;田方方;
<正>滴水湖风帆俱乐部场地位于国内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滴水湖沿岸。滴水湖环湖景观带进深约80m,规模约83公顷,项目主要为其中的沙滩绿化区。水天一色是一道得天独厚的风景线,设计把风景引入建筑,使建筑本身和此景融为一体,为游览者提供非同一般的景观体验。同时,建筑理念回应场地与景观的特点:建筑形态和分布如花瓣般散落于临水绿化带中。在回应湖边的公共设施的同时,进一步让建筑融合于自然景观中,并提供丰富的室内外空间与景观进行对话。其中重要的三角拱形空间,以木结构为主,在组合和变化中提供建筑的丰富空间以及可能性、趣味性。
2022年06期 No.140 184-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7K]
- 陈晗
;俞怡人
;陈薇伊
;林璨
;和亦宁
;贺雨晴
;左尧
;田方方;
<正>自2016年民生艺术港概念规划集群设计、2017年城市空间艺术季和浦东滨江水岸全线贯通到2018年的民生码头整体绿化及灯光提升以及民生轮渡站改造,这是一个极具公共性与历史感的滨水空间,也是一座自带流量和充满活力的景观基础设施。在经过了近两年的景观改造和贯通工程,项目已成为上海最新的城市水岸地标。作为上海市的重大战略,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是一个承载历史、面向未来的宏伟愿景。而通过对这个愿景的具体描绘,在满足三线贯通、衔接街区、市民活动和生态环保的前提下,民生码头的改造提供了黄浦江东岸从杨浦大桥以西往陆家嘴方向的第一个重要都市型休闲水岸开放空间节点。
2022年06期 No.140 21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6K] - 杨一萌
;温良涵
;薛海琪
;田方方;
<正>洋泾港步行桥位于杨浦大桥旁的洋泾港,为浦东东岸开放空间贯通第一座慢行桥梁。结构形式为钢结构异型桁架桥,主桥宽10.75m,跨度55m,总长度为140m。设计将结构、功能及造型三者结合,利用高差分流骑行、跑步及漫步。跨洋泾港、指陆家嘴,清水一道为泓,结构如弓,隐喻浦江东岸第一桥、蓄势待发之张力,是为“慧泓桥”。
2022年06期 No.140 224-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4K] - 陈卓然
;吴亚萍
;薛海琪
;温良涵
;陈晗
;林一麟
;和亦宁
;章勇;
<正>民生轮渡站位于民生路尽端,北临黄浦江,西侧连接新华绿地,东侧通过慧民桥连接入民生艺术码头。作为联系浦江两岸的水上交通基础设施,同时也是东西两侧滨江贯通的重要景观节点,整体设计将建筑融入周边景观,并通过上下层功能分离的设计策略,将出入轮渡站的人流同滨江三道慢行道合理分流。建筑共分二层,高度9m,建筑面积为645平方米。一层主要为轮渡站候船厅及站务用房,主要流线为南北向;二层为配套设施,可服务周边贯通道,提供便民设施。上部为覆盖金属网的景观构筑物,结合夜景灯光变化成为独特地标建筑。
2022年06期 No.140 234-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7K]
- 王峤;李含嫣;臧鑫宇;
近年来我国暴雨内涝灾害频发,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已有应对暴雨内涝的城市韧性研究多为基于不同基本单元的风险评价研究,多个研究之间往往难以进行横向比较,需进行韧性单元的统一划定。通过文献研究与暴雨内涝时间线梳理,确定气象学、城乡规划学、景观学、水利工程、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等暴雨内涝相关学科领域。通过分析总结多学科应对暴雨内涝的城市建成环境边界条件,筛选确定行政区划、流域/排水分区、河流水系、道路界线作为应对暴雨内涝的韧性单元边界条件。运用SWMM模型对典型地块进行模拟验证,结果显示单元划分方法的面积、尺度标准满足暴雨内涝研究精度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韧性单元划定的基本原则,并以典型地块为例完成韧性单元划定。
2022年06期 No.140 258-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7K] - 刘雄峰;邵亦文;孙瑶;
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道路网络的整体韧性水平对于不确定扰动影响下维持城市基本运转、实现城市整体韧性目标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与重要引文补充相结合形成的文献数据集,全面回顾了城市道路网络韧性的相关研究,重点讨论了道路网络韧性的定义内涵、衡量指标和常用研究方法,并提出了若干具有一定潜力的研究角度。
2022年06期 No.140 265-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 陈天;张睿;焦娇;
针对我国城市中心城区普遍存在的暴雨内涝问题,以韧性城市理论为基础,以提升城市应对雨洪灾害的能力为目标,在梳理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中心城区的实际情况建立由环境、设施、管理3个韧性维度构成的雨洪韧性评价模型,结合评价指标初选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中心城区雨洪韧性评价体系,为城市中心城区雨洪韧性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量化分析途径,最后,以天津中心城区为例,通过识别雨洪韧性的空间分异结果,验证了雨洪韧性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并总结了天津中心城区雨洪韧性目前存在的问题。
2022年06期 No.140 272-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3K] - 田健;曾穗平;曾坚;
韧性理念在国内外乡村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20多年的发文,比较国内外乡村韧性研究的热点、方向与演化脉络的异同,并根据关键文献解析乡村韧性研究的基础理论与前沿成果,总结既有研究的局限性并判断发展趋势。分析表明,国内外研究均经历了从单项韧性到系统综合韧性的变化趋势,国际更侧重乡村气候变化、系统恢复力、脆弱性、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国内则更关注乡村振兴的韧性评价、相关政策、安全机制及韧性路径方面的探索。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理论成为当前乡村韧性研究的关键理论,前沿成果集中于乡村社区韧性、景观与生态韧性、产业与民生韧性的评价方法、阈值测定与优化提升,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定量定性结合+时空格局耦合+多学科方法融合”。针对既有成果存在的局限性,研究提出未来应在常态化风险防控、差异性策略适配、策略的规划技术转译与落地实施等方面,展开乡村韧性的创新探索。
2022年06期 No.140 280-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7K] - 臧鑫宇;李瑶;王峤;
结合我国城市韧性研究的重要需求,反思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不合理的建设活动导致的诸多城市生态问题,以天津市既有城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暴雨、热浪、空气污染三类影响较大且具有典型性的生态扰动类型,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探索各类型生态扰动与空间环境因子间的耦合关系,提取影响较强的相关因子,建立完整的既有城区生态韧性评价体系,为提升城市生态韧性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提供参考与决策支持。
2022年06期 No.140 288-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2K] - 万汉斌;
通过分析疫情期间人与城市在空间韧性、设施韧性、社会韧性三个方面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将安全韧性和健康城市的理念贯穿到空间布局优化、基础设施保障、数字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行动四个方面。然后通过应急救援、医疗急救、公共空间转换的实际案例为健康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2022年06期 No.140 295-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 刘铭;翟国方;鲁钰雯;
在全球气候变化情况加剧和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城市将越来越多地遭受洪涝、热岛效应和海平面上升等灾害的冲击。随着大数据、5G、物联网等智慧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智慧技术融入韧性城市中,有利于减少气候变化对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本文从应用智慧技术推动韧性城市建设的角度,对新加坡应对气候变化的智慧化韧性建设举措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得出新加坡通过统一的智慧化风险评估平台,确定风险类别和适应策略,将数字化空间平台融入水务和社区建设,形成智慧化水务和智慧化社区,实现全岛智慧化连接以促进城市韧性提升,高效有力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对我国滨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智慧韧性建设提供实践借鉴。
2022年06期 No.140 300-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 钱欣彤;席广亮;甄峰;王荟潼;
智慧城市建设改变了生活服务的供给并深刻影响了居民生活服务使用的行为特征。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居民使用网络购物服务、智慧政务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三类智慧服务的一般特征,通过交叉频数分析与卡方检验探究居民各类智慧服务使用频率的空间分异。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智慧服务居民使用特征具有明显差异;线上智慧服务与线下实体服务的使用频率之间有极为密切的正向相关关系;智慧服务的空间分异遵循技术扩散假说和效率假说的叠加效应,人口规模较大和较小城市的居民使用智慧服务的频率较高,而人口规模中等城市的居民使用智慧服务的频率较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智慧服务发展对策,为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生活服务供给的优化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2022年06期 No.140 305-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 马悦;李彦;高伟;龙瀛;
影响城市活力的空间要素复杂而多样,既有研究中没有形成共识,且缺乏总结和验证。通过系统性综述与实证研究共同探究影响城市活力的空间要素。在Web of Science核心集中检索并筛选相关的实证研究,总结既有研究中表征城市活力的常用指标和影响城市活力的空间要素,包括研究尺度、具体指标、出现频次、影响性质等内容。本土实证研究以临沂市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以街区为研究单元,使用微博签到数据、POI (兴趣点)数据、夜间灯光数据测度城市活力,并测度16项空间要素指标,建立计量模型分析空间要素与城市活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影响城市活力的空间要素主要分为道路交通、街区模式、土地利用、建筑特征、可达性和边界真空六类,交通的便捷性、土地的混合程度和开发强度以及研究单元的相对区位都是影响城市活力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高活力城市空间的具体表现,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参考,为提高活力导向的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及优化方向。
2022年06期 No.140 310-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5K] - 顾阳;刘雅心;胡一可;刘垭;
安全感是人们在街道环境活动中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是衡量环境满意度、居民心理健康、社区治理等方面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广州市中心城区老旧小区街道为例,借用多源数据与计算机视觉技术,探讨各视觉环境特征与安全感的关系,并构建基于街景图片的老旧小区街道环境安全感知预测模型(acc=0.706,R~2=0.700)。研究发现:街道环境安全感与街景美观度、绿色视觉指数、街景复杂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r=0.752,r=0.450,r=0.476),与建筑物可视率、天空开阔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r=-0.456,r=-0.317)。研究通过使用PSPNet网络及OpenCV、PIL库中的图像处理方法,实现对大规模街景数据的量化分析和街道环境安全感的智能化预测,为社区环境安全感的研究提供新的可能,有望推动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技术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
2022年06期 No.140 317-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8K]
- 黎晗;付本臣;王兴田;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特殊气候及自然环境下的乡村转型面临诸多挑战,综合适应能力亟待提升。受制于寒冷气候、森林资源、林场改制等特殊因素,寒地林区乡村社区的整体结构与居住环境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及安全隐患。立足于社区规划与住宅设计的交叉视域,以复杂适应系统为方法论,深入解析乡村社区韧性系统。依据实态调研和文献分析结果,归纳提炼寒地林区乡村社区的脆弱性影响因素和韧性设计要素。从社会、经济、生态、技术等维度,汇总构建韧性设计路径,并结合试点案例加以实证及完善,以期拓展乡村社区更新过程中的韧性设计理论及方法体系,多维度地提升寒地林区乡村社区的综合韧性,促进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协同推进乡村振兴。
2022年06期 No.140 324-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1K] - 曾穗平;赵茜雅;曾坚;
韧性校园构建是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也是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当前校园在交通系统、生态系统、智慧系统和治理系统方面存在缺乏安全性、连续性、智慧技术和上下联动等问题,借助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和韧性城市理论,构建“交通+生态+智慧+治理”综合韧性校园框架,实现“交通安全+生态完整+智慧科技+多元参与”的韧性校园治理路径。
2022年06期 No.140 331-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 邱建;唐由海;贾刘强;曾帆;韩效;张毅;
针对四川省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的生态环境安全、地域文化传承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挑战,基于二十余年来众多人居环境领域专家学者在城乡规划、建筑学和风景园林设计等设计学科的实践探索,简要回顾了国内外人本哲学思想及中国传统营城经验,在认知层面讨论了空间的人本性、矛盾性和时空性,提出以“安全为基、生态为先、文化为魂”为核心理念,以“建设安全支撑系统、建构生态环境格局、建立文化传承体系”为设计内容的人本空间规划设计理论,并以四川两次震后重建、天府新区规划及人才培养为案例,从设计、科研和教学角度印证了该理论的实践成效。
2022年06期 No.140 335-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 郑亦汶;王晟达
;蒋楠
;贺一烽;郑奇洋;沈国强;
城市滨水空间是滨水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滨水城市的规划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如生态破坏、发展不均、城水不融等。因此,了解滨水空间的现状,认识滨水空间的本质,探讨其制约和机会,是滨水城市发展和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必经之路。本文通过对滨水空间的剖析,总结出滨水空间发展的四个关键因素,包括生态性、视觉性、可达性、地资性因素。并以广西柳州市“百里柳江”规划中标项目为例,具体提出六个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策略,分别是生态优先策略、视觉立面建构、立体交通组织、复合功能用地、活力场所塑造和价值提升引导。结果表明,可持续、受众广、创新型滨水空间是基于生态保护下多因素综合调配、巧妙利用潜力与挑战,充分发挥心理及文化作用,结合国家与地方政策,通过前瞻性规划设计而实现的。
2022年06期 No.140 341-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