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设计

主编会客厅

  • 对话刘克成

    彭礼孝;刘克成;

    <正>UED:以前听过您的讲座,对您深邃的思想和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作品非常感兴趣,能否谈谈您的学术思想?刘克成:我们身处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有人说这是“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后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巨变一个接着一个,“变”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所有的人都在“变”与“不变”中挣扎。

    2022年05期 No.139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UED人物

  • 历史地再写——刘克成的建筑叙事

    劳拉·安娜·佩泽蒂;李婵;

    <正>理解历史:重写城市底层遗迹在中国历史背景下,继续书写代表着城市起源的底层遗迹(substrata),同时通过设计来重新诠释,揭示其潜在的历史结构和文化叙事,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因为古迹的潜藏、消失,及其被高估的无形价值,往往通过拟像(simulacra)开启了拆除、替代和仿古重建的道路。

    2022年05期 No.139 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 筑造于爱:跳出“记忆盒子”

    卢日明;

    <正>人生是一座学校,建筑又何尝不是呢?学校的本质是“学习”。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指出,“学习”其实是一种“想起”的过程。他认为人类不朽的灵魂在降临人间以前就已经懂得一切事情,只是在出生时遗忘了之前所拥有的知识,所以需要通过人生的经验去重新回忆。新的体验将激活人的身心中处于休眠的潜力,将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取的能力释放出来。这是人类自身贮存和调取过往智慧的方式,

    2022年05期 No.139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 历史阴影内外:刘克成工作室的实践(2010—2015)

    裴钊;

    <正>2010年我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书,同时作为刘克成工作室(后简称LKC工作室)的一员参与了许多项目。前些时间,刘克成教授谈及他的个人专辑,希望我能写一篇稿子,内容不限,但2016年我因故离开学校后,对于工作室后期项目所知不多,因此只能就工作室那段时间的一些实践进行讨论。

    2022年05期 No.139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 与历史相伴——刘克成专访

    刘克成 ;胡一可;

    <正>UED:刘老师您好,很高兴能有机会跟您面对面交流,能否先谈谈您的专业成长经历?刘克成:我在1963年出生在新疆喀什,父母是南方人,20世纪50年代随部队去的新疆。自小我就听父母说:我们的老家在哪里…..潜意识新疆只是暂居地,不是家,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心灵始终处于一个漂流者的状态。

    2022年05期 No.139 3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UED主题_对话——设计的一种姿态

  • 对话的缘起

    <正>1980年来西安学习建筑学纯属偶然,我少年时的理想是做一名数学家。毕业后留在西安工作也并非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个时候中国从“文革”的极度封闭中解放出来,社会环境空前开放,一切美好似乎刚刚开始,自己最想去的地方是深圳——改革开放前沿。最想做的设计是现代主义的东西。西安当时发展缓慢,观念传统,并不是自己想待的地方。留校之始,天天想的都是怎么逃离这个地方。

    2022年05期 No.139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 西安的机遇

    <正>对话思考的起点可以说带有相当被动而并非主动的选择,甚至早些年我都没有太多与传统对话的兴趣,或者某种程度上跟西安对话都没有太大兴趣。由于不是从小生长在西安,本科来到西安时其实都没有太多好感。80年代的社会氛围下,大家都是眼睛要看着西方,要看着海外,要跟着世界的最新潮流,没有人说是看老祖宗,国内的所有东西被认为是要丢弃的,这是当时学生中的一个主流思潮。实际上这是客观的状态,大学毕业的时候大家眼里中国最有前途的地方是深圳,要做最新的建筑,要做这个时代跟西方一样的建筑。

    2022年05期 No.139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 两个关键词

    <正>当代问题10年前左右,我开始意识到跟历史对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当代问题,而不是一个传统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一直研究到今天,我认为对西部或者西安来说还是一个所谓的代表国家的当代命题,不论在东部还是在南方,好像在西安会面临这样的问题。用一个朴素的比喻,比如说我们每个人家里都有老人,我们每个人也终将要老去,如何与老人相处、如何面对自己将要老去,是一个当代和未来的问题。这跟深圳、东部做的实践是一个同等价值的问题。其实这是我谈话的最重要的观点,也是让我能够安心在西部这样子待下去的原因。

    2022年05期 No.139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 关于现代性的思考——从继承、转译到对话

    <正>现代性在不同时期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这并非意味着现代性的重要性不存在。当下我们谈论的现代性从文艺复兴开始,文艺复兴的第一个现代性的口号就是以人为本。在那个时期你是要听神的还是听自己的?到法国大革命之后是听国王的还是听自己的,实际上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果说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现代的就是现在发生的或者刚才发生的,现代性的整个的流变从西方思想的起源一直到今天,都是西方思想主导的。现代性的演变本质上是西方现代性的演变,而非中国现代性的演变。至少在总体上来说东方的东西其实没有加入过这个语境,而到了今天开始实际上不只是中国开始,西方也开始把东方或者西方之外的世界纳入思考范围。

    2022年05期 No.139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 对话的设计姿态

    <正>到今天而言,对话姿态从被动转为主动其实源于真正意识到它是当代的具有永恒意义的命题,也是一个国际前沿性问题。既有在西安的被动面对,也有随着自己年龄增长经历增加和视野打开以后看待问题的转变。如果说相信自在具足,这实际上是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从被动接受、无奈接受,到一种开始正视它这个态度,把自己的所有环境要当一个问题来研究,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对话”的核心其实是源于这样的转变。刚开始只是坚持自己一个现代性的立场,我绝不投降,我绝不做假古董。这实际上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立场。但是到后面发现这件事其实不只是自己的一个立场,这应该说是对所有国家建筑界的整体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022年05期 No.139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 角色与方法

    <正>整个对话概念是从对话历史起源的,但是后面我们也不一定只去对话历史了,对话变成一种设计态度的话,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东西对话。但因为我们在西安,历史要素是这个城市的第一要素,历史仍然是实践中的最重要的角色。对话的设计姿态可以是普遍的思考方式,但是与历史对话仍是我们最擅长的。对话的想法由历史缘起,但之后又有所拓展,就像做汉阳陵的时候就相当于面对皇帝,做碑林的时候虽然不是面对皇帝,但也是属于宫廷级别的,都属于正统文化的角色。但当我们在谈记忆这个问题时,

    2022年05期 No.139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3K]

UED主题_行走在历史的空间

  • 行走在历史的空间

    <正>可能最初的时候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且混沌的状态,大爆炸发生之后分离出无数的碎片。开始可能比较少,而之后越来越微小,数量也越来越多。碎片化的过程实际上是这个世界总体的途径。在这个状态下,不论我们遇到哪个碎片,他所处的空间、时间以及角色都是有历史的;另一方面,在这样一个碎片化的充满偶然性的世界中,我们是以一种追求确定性的自觉来面对研究和实践中的偶然性。由黄帝陵竞赛这个原点,引发的面对遗产和历史问题的思考在之后的不同项目中形成了一条相对清晰的主线。

    2022年05期 No.139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 第一次面对先祖

    <正>1990年,国家启动黄帝陵整修规划设计,建筑学很多教师投入其中。当时我还是一名未毕业的研究生,去旁听老师关于黄帝陵整修方案的讨论。黄帝陵有两条轴线,主轴是始自印台山—衣冠冢—龙驭阁的轴线,副轴是印台山—轩辕庙的轴线,两线平行而立。当庙比较小的时候,陵的主体地位尚清晰可辨,但当庙被加强,前面建桥,后面再建祭祀大殿之时,陵与庙二元对立的矛盾就被凸显出来,陵轴被弱化,见庙不见陵。老先生的方案都是继承历史格局,采取两条平行轴线的方案,我提出强化陵轴,弱化传统庙轴,

    2022年05期 No.139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 意外的闯入

    <正>1995年,面对邓小平南行后中国城市化加速的形势,国家文物局在西安召开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第一次集中讨论大遗址保护问题。陕西省文物局为准备会议,动员省内规划设计力量,提前一年探索大遗址保护的方法,我被另一位师兄侯卫东(时任陕西省古建研究所所长)拉去做汉阳陵保护规划。出于城市规划思维本能,我提出建立汉阳陵遗址公园的设想—将遗址保护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考虑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三位一体,考虑遗址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

    2022年05期 No.139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 寻径

    <正>汉阳陵帝陵外藏坑遗址博物馆是汉阳陵考古遗址公园中的重点建设项目。外藏坑紧邻帝陵封土,深入地下,为庞大帝陵的一部分,而帝陵的整体面目及秘密至今尚未揭开。设计试图为人们提供一条进入帝陵探秘历史的路径。方案在大地开辟一条狭长的缝隙,引导游客深入地下,从不同视角接近文物,触摸帝陵。游客游览的经历犹如幽谷探秘,重重叠叠,意犹未尽;又像盲人摸象,扑朔迷离,诱导人们对帝陵地宫的无穷想象。消隐的建筑,混沌的帝陵,幽深的路径,生动的文物,不仅保护了汉阳陵的历史环境与景观,而且形成一种巨大的历史张力,拉近了人们与历史的距离。“一无所有,气象万千”是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界给予汉阳陵博物馆的评价。

    2022年05期 No.139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9K]
  • 从一块砖到一片碑林

    <正>西安碑林早年为西安文庙,后请碑入驻,视为尊者。碑林尊卑有序,碑为尊,刻石而成;馆为从,土木砌筑。碑与馆、石与砖的关系是西安碑林的基本礼序。2005年,承接西安碑林东侧石刻艺术馆设计,因为文物部门强制性要求东馆与西馆基本对称,设计不做大的形体思考,方案遵从碑林的历史传统,从建筑材料入手,抽取一块灰砖,通过不同砌筑,从内到外,从底到顶完成整栋建筑。建筑以砖托石,在突出石造像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与碑林历史建筑拉开适当距离,在似与非的平衡中,保持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022年05期 No.139 9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 当历史遇见星巴克

    <正>这个星巴克店地处西安城市地标钟鼓楼之下,位于张锦秋院士设计的钟鼓楼广场一角,设计不仅面对新与旧的挑战,还涉及中西文化的碰撞。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说:“放松的气氛、交谊的空间、心情的转换才是咖啡馆真正吸引顾客一来再来的精髓。大家要的不是喝一杯咖啡,而是渴望享受咖啡的时刻。”同样,人们来到钟鼓楼广场也并非简单打卡,而是想要触摸城市的心脏,开始一场与历史的对话。在我来看,西安钟鼓楼增添了星巴克的历史文化浓度,而星巴克又为钟鼓楼增添了国际化、时尚化的一种舒适与宁静。

    2022年05期 No.139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4K]
  • 在西安遇见长安

    <正>西市无疑是唐长安的一个传奇,无数文学、影视对此都有描述。2006年考古学家的发现将西市呈现在世人面前,张锦秋院士根据现实环境做了一个缩小版的西市,让人们有机会体验盛世大唐。蒙呈业主吕建中先生厚爱有机会再次在张锦秋院士作品中设计西市博物馆,保护和展示唐西市遗址。

    2022年05期 No.139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7K]
  • 重见大明宫

    <正>唐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是全国建设的第一个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当时的大明宫遗址方圆3.84km~2,全部为棚户区、村落、市场及垃圾占据,我们确立的目标是建设国际东方古迹遗址保护的典范、中国大遗址保护展示的示范园以及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模式。规划全面统筹了土地置换、居民安置、资金统筹、考古发掘和遗址保护、展示及利用等多方面内容,

    2022年05期 No.139 114-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9K]
  • 再访唐里坊

    <正>唐长安城安仁坊位于朱雀大街东侧,西南隅是薛王之舅王昕大宅,唐代就有“甲第并列,京城美之”的盛誉。2018年考古学家发现了这处贵族宅院遗址,虽然是至今为止唐长安城考古发现最完整的一处里坊宅邸遗址,但建筑遗迹扑朔迷离,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枯燥并且缺乏观赏性。

    2022年05期 No.139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 再现盛唐气象

    <正>中轴线规划是中国城市与建筑的显著特征,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不但是唐长安城的中轴线,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最宽的城市街道。2014—2018年,考古学家在安仁坊西侧发现朱雀大街遗址,车辙、水渠、桥桩、坊墙清晰可见,但当年的街道已淹没在现代城市建设之中。

    2022年05期 No.139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 盛世流影

    <正>十年前做唐大明宫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方案,第一次尝试运用从中国皮影戏获得的灵感,意象表现业已消失的遗迹。然而非常遗憾,那时文化遗产保护界还难以接受这种抽象表达方式。十年后设计唐长安城正南门明德门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再次尝试皮影方式,获得各方接受并付诸实施。

    2022年05期 No.139 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6K]
  • 两千年桥的故事

    <正>沙河古桥遗址是考古学家1986年在西咸新区沙河故道上发现的一座秦汉时期大型木桥,大桥桥面已毁,仅残存112根直径为40cm的木桥桩16排,已经露出的木桩高2m左右,根据当时河道的宽度推测,这座桥长约500m。设计希望在妥善保护桥桩的同时,让人还能感受到桥及河的存在。博物馆整体设计成为一个抽象的断桥,提供桥下——参观桥桩遗址、桥上观望周边风景的两条游线。遗址博物馆内围绕桥桩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多角度、不同距离的观察视点,还结合历史研究,

    2022年05期 No.139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 尊重记忆

    <正>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的前身是我校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印刷厂小楼,但却是学校在“文革”期间建设并留下来的唯一建筑。我在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时,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文化遗产不是普通意义的财产,而是生命的记忆和痕迹。生命没有贵贱,所有生命的记忆都应当得到尊重。世界上帝王将相的遗产容易得到保护并被瞻仰,而普通人的记忆则普遍被忽视和遗忘,这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个缺陷。将这个曾经被称为“学校最丑陋”的建筑改造成为文学艺术馆,对我而言是一种试验和探索,希望这个建筑及其所包含的记忆得以保留,并获得重生。

    2022年05期 No.139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 多重历史的张力

    <正>规划设计唐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之时留下一个遗憾,在保护唐代宫殿遗址的同时没有保留部分棚户区。唐大明宫从帝王宫殿转变成为城市最落魄人群的聚集地,再到遗址公园,历史在这里显现出巨大的张力。如果让宫殿能够与棚户区对话,参观者也许能够对历史、生命产生更深刻的领悟。最初的规划是在丹凤门与含元殿之间留下部分棚户房,但没有被接受,最后我们说服政府在麟德殿之后留下了炕底寨村17间院落。炕底寨村地处唐大明宫宫苑区拾翠宫遗址之上,原为皇后为皇帝选秀之地。大明宫废弃以后,这里回归农田;根据明史记录,炕底寨村存在的时间最少也有600年了。

    2022年05期 No.139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 多重叠压下的长安

    <正>隋大兴唐长安城无疑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城市,规模宏大,格局严谨,其规划建设对中国后世及东亚各国都城影响深远。其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已探明其规模和总体格局,然而,由于隋大兴唐长安城地面遗存甚少,唐以后西安历代城市建设均叠压在遗址之上,其进一步的考古及保护工作困难重重,被称为最难保护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05期 No.139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 走向城市

    <正>中国城市从来就有整体城市设计,这个观点梁思成先生谈过,美国学者埃德蒙·N.培根(Edmund N.Bacon)也谈过,因此中国历史城市保护也应当是整体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落实历史城市整体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西安是全国最早萌发历史文化整体保护意识,以及最早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城市,韩骥先生在其中功不可没。世纪之交,西安城市化进程加速,

    2022年05期 No.139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 走向未来

    <正>西安和咸阳历史上其实是一个城市的两个名字,以后因为种种原因被划分为两个城市。2014年,国务院批准陕西省在西安和咸阳之间设立西咸新区。复杂的管理构架使西咸新区面临上中下三种命运:上路是成为一种黏合剂,整合西安咸阳,谋求西咸城市区域更大的发展;中路是成为第三城,与两城开展竞争;下路是成为两城的“垃圾场”,安置两城不方便放置的产业。

    2022年05期 No.139 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2K]
  • 复制肌理

    <正>南京与西安在许多方面非常类似,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金陵美术馆是我在南京做的第一个项目。金陵美术馆前身是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的一处厂房,面对南京城墙,周边都是一至两层的明清传统风格建筑。厂房一至四层不等,内部空间很好,但体量巨大,像一个不和谐的闯入者,突兀地矗立在传统建筑之中。

    2022年05期 No.139 17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 折叠城市

    <正>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建设在秦淮河边夫子庙历史街区的江南贡院旧址,紧邻江南贡院的标志性建筑明远楼。设计之初我就认为江南贡院有明远楼这个历史地标足矣,不需更多。方案首先在明远楼前放置一个水池,净化明远楼的环境,并标示江南贡院的历史轴线。博物馆像一个被时间折叠的多层江南庭院,消隐在水池之下,游客通过一条足够长的坡道,逐步走进地下院落。博物馆的坡道和展厅的空间,借鉴了南京传统街巷和院落的尺度及空间构成模式,整合了周边的历史建筑和城市街道。

    2022年05期 No.139 17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8K]
  • 时代刻度

    <正>这也是一个老厂房改造项目。为民瓷厂是景德镇十大瓷厂之一,曾经有非常光荣而辉煌的历史,老厂房建于20世纪50年代,为普通锯齿形天窗一层建筑。在设计之前,我们走访瓷厂老工人,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我们希望新的景德镇国际设计学院为未来学习设计的学生确立“万物有灵”的观念,可以看到工厂的历史痕迹,倾听历史的声音,让历史赋予他们使命感。整个教学空间被一条游走在厂房上下的步道串联起来,这条步道既是一条功能走廊,串联各个空间单元;也是一条参观路线,阅读工厂历史;同时还是一条时尚“T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文化自信。

    2022年05期 No.139 186-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8K]
  • 映射生活

    <正>这是UED与北京什刹海区为北京设计周组织的一次设计活动。我接到的任务是在胡同里一个废弃的小院里做一个设计、一个展览。小院及胡同明显都在衰败之中。小院非常小,过去是晚清宫女或太监退休以后安度晚年的住所,目前已破败不堪,应当很久没有人进入,仅有一棵老槐树立在当中,生意盎然。

    2022年05期 No.139 19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 九千年聚落故事

    <正>贾湖是中国最古老的聚落遗址,从九千年前至今这里一直是一个村庄。这个博物馆也是一个建立在村里的博物馆。博物馆选址在村庄边缘,考古遗址之外,周围有农田环绕。我们希望到这里的游客不仅参观遗址,也去参观村庄,和村民一起交流,观察农民劳作和生活,听村民讲述从贾湖遗址到今日村庄九千年的故事。博物馆不仅陈列考古出土的文物,也是村民的文化中心,成为村民聚会、议事和聊天的场所,以及孩子嬉戏的地方。

    2022年05期 No.139 198-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 百年考古编年史

    <正>殷墟对于中国考古界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现代考古从这里起步,伴随着近百年的殷墟考古发现,逐步走向成熟,形成有明确中国风格的中国考古学派。其中甲骨文的发现、商王墓的开挖、殷商宗庙建筑群的考古、妇好墓的发掘是殷墟考古编年史中最具标志性的重大事件。

    2022年05期 No.139 204-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7K]
  • 共生共存

    <正>隋唐洛阳城紫微宫和西安唐大明宫一样,早已被后世城市建设所占压及覆盖。洛阳市政府在斥巨资拆除部分占压建筑以后,邀请清华大学团队采用遗址覆罩保护、建筑复原展示的方式,陆续完成明堂、天堂、应天门遗址的保护展示工程。根据历史记载,紫微宫北区玄武门遗址两侧是唐代后妃生活的宫苑遗址,20世纪初修建陇海铁路,被仓储建筑占压,仓储建筑后改为商品市场,成为洛阳著名的“唐宫市场”。

    2022年05期 No.139 214-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 回归原点

    <正>如果说历史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过程,那么遗产就是古人与自然对话的经验,所谓传统就是这种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但当人们习惯于遵从传统之时,也渐渐失去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就像习惯于使用机械,我们就逐步丧失传统手艺一样。

    2022年05期 No.139 220-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 从历史拓展到自然——与群山对话

    <正>楼纳国际建筑艺术学校的场地原为一片农田,群山环抱,山上当地农民用石块砌筑了层层梯田,美不胜收。我在基地待了整整一天,我问自己山需要这里有什么?田需要这里有什么?未来师生需要这里有什么?结论是这里不需要一个常规建筑,只需要一坛水。山以水为镜,顾盼身影;田以水为池,供养万物;而师生到此就是要拜山,敬水,师法自然。我将屋顶抬高,做成一片自然的水面。水面下的空间向山、向田打开,成为师生的教学空间。水面上仅安置一间茶室,让人与山对坐,静静地品茗自然的滋味。

    2022年05期 No.139 226-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5K]
  • 从历史拓展到自然——与石对话

    <正>青岛珠山书院是与自然对话的另一次尝试。建筑选址在大珠山山谷,面海背山,在海风的吹拂下,疏松的土豆吹走了,仅留下一尊尊奇石分布在山坡上。第一次登山的感觉非常有意思,每每驻足在一块块奇石前,犹如拜访一个个仙人,这与古人去书院拜师访友的经历很相似,我告诉自己这也许就是在这里建书院的理由。我从中国绘画获得灵感,中国画并非对自然的直接摹写,而是艺术家在自然中抽取所需的山、水、林、

    2022年05期 No.139 232-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 从历史拓展到自然——与树对话

    <正>很久很久以前树在岭尖尖恣意地生长尖角是树的家园很多年前的那一天一群人来了伐木造屋毁林成田沟尖尖变成了人的家园今天人走了田退了人去村空尖角村留下了树尖尖树又成为村的主人树是如今尖角村的主人,它就守候在那里,作为一个尊者,一个朋友,一个伙伴……而每一个来到尖角村的人其实都是来赴一场与树的约会。

    2022年05期 No.139 236-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 地书

    <正>2021年,敦煌研究院与红星美凯龙及新浪家居联合发起M+敦煌莫高窟公共空间设计活动,我们受邀参与莫高窟功德林设计,给那些为莫高窟做出贡献的人们设计一个纪念园。在莫高窟,我们沿着乐僔和尚的足迹行走,站立在常书鸿先生的墓碑下思考,努力领悟那些曾经打动过无数人并令其奉献终生的东西。我以为莫高窟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无数伟大的人曾经在这里获得了伟大的启示、领悟或感召。莫高窟就是一个伟大的启蒙之地。

    2022年05期 No.139 240-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0K]
  • 项目团队成员

    <正>~~

    2022年05期 No.139 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UED主题

  • 重新定义对话

    <正>对话是我对历史及遗产的一种态度。对话以尊重历史为前提,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对话是开放的,它对历史不忽视,不评价,不斗争,但也不模仿,任何历史都值得尊重。对话是平等的,它既包含着对历史的肯定,也包含着对自己,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肯定,要和而不同。对话是设计哲学的变迁,它意味着建筑师对新旧建筑关系的重视甚于对建筑自身的关注,关系才是设计的重点。对话需要体现一种设计的智慧,它要求建筑师在妥善安放历史的同时,要通过适当方式让历史走入当下和未来,并让历史及遗产在当代生活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对话需要彰显智慧,一种体现自信、包容、创新的智慧。

    2022年05期 No.139 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 遗产保护与遗址相关工作年表

    <正>~~

    2022年05期 No.139 252-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 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正>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原河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创建于1952年,公司现有员工9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800余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国家各类注册工程技术人员200余人。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1人、当代中国杰出工程师4人、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1人、河北省劳动模范1人、河北省建筑大师2人、河北省工程设计大师5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

    2022年05期 No.139 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 HMD 为城市运营商和地产商提供综合专业咨询服务

    <正>HMD汉米敦是一家提供综合专业设计和管理服务的咨询集团。在文旅、商业、产业园区及城市更新、复合住宅等领域卓有建树,项目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我们在上海、深圳、武汉、西安等地设立平台公司及办事处,为客户提供策划咨询、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在内的综合专业服务。

    2022年05期 No.139 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立亚设计

    <正>立亚设计(日文名:株式会社ria),在1933年由日本近代建筑大师山日文象创立,至今已80余年历史。ria遵循从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两方面着手,近年在日本规划设计了如二子玉川TOD项目、相模大野TOD项目、代官山葛屋书店等知名作品。1996年,RIA把业务拓展到中国,并完成了上海虹口体育场、北外滩规划、青岛市板桥新城规划、青岛总部大道规划、青岛市李沧区市民公共服务中心、北京首开寸草养老设施等作品。大力开拓中国市场已被定为ria近期的重要经营策略之一,希望能够早日将日本的专业设计手法、建造及相关产业技术带入中国。

    2022年05期 No.139 256-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 深圳华汇设计

    <正>深圳华汇设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多年来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为中国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专业的建筑设计创意与服务,尤其关注办公及产业园区、高端居住区、商业及城市综合体、文化展览及教育、城市更新及保护再生、城市设计及绿色低碳设计等多板块的设计实践。经过多年的践行,在中国与国际范围内完成了数百项作品,并与数十家中国优秀的城市开发与运营机构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设计作品连年荣获国内外重要奖项与荣誉。

    2022年05期 No.139 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 中国当代民宿

    <正>寻找生活与时尚的跨界交融详解东方诗意生活的唯美代表全书集结27个中国最新潮网红民宿适合旅行携带大尺寸图片赏析居住体验感的分享配置每个民宿的设计说明及体验简介揭示特定环境的选址意义展现中国特色休闲旅行方式选择/有品位/有格调/爱自由/会生活/的生活带你到达那些心中的“诗与远方”—图书作者:赵敏(知名建筑评论人,独立策展人)窦婷姗(研究中国大消费经济的青年学者)出版发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十一纬路25号邮编:110003)幅面尺寸:185mm×250mm印张:20.5字数:350千字出版时间:2022年9月第1版书号:ISBN 978-7-5591-2464-7

    2022年05期 No.139 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