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设计

UED主编会客厅

  • 对话克里斯蒂安·克雷兹

    孔宇航;克里斯蒂安·克雷兹;

    <正>UED:您在中国的标志性项目如郑州摩天楼和广州三馆一场,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结构哲学。最初是什么契机让您决定将实践扩展到中国?是特定的项目邀约,还是您对中国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建筑实验机会的主动探索?克里斯蒂安·克雷兹:妹岛和世邀请我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在她的推荐下,矶崎新也邀请了我,他当时正在主持郑州的总体规划工作。矶崎新邀请了十位不同的建筑师,为他的总体规划设计高层建筑方案。在那之前,我对中国并不太了解,但对日本建筑非常熟悉。我在日本有很多朋友,其中大部分都是建筑师。当我第一次到访中国时,我立刻被中国的美丽和多样性所打动。

    2025年05期 No.157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UED主题

  • 克里斯蒂安·克雷兹专访

    克里斯蒂安·克雷兹;

    <正>结构的空间性UED:在苏黎世Leutschenbach学校中,您通过倾斜柱网和模糊的楼层边界创造了一种“受控的迷失感”。这种空间组织是否旨在挑战传统教育建筑中对秩序和纪律的固有认知?学生们是如何适应这种“有意的方向混乱”的?克里斯蒂安·克雷兹:我始终秉持这样的理念:建筑游览者能够自主决定如何去体验和感知一个空间。许多建筑只能以建筑师规定的单一方式来感受,而我更愿意将空间视作这样一个地方:在参观期间、在一天之中,乃至在我们的一生里,我们的每一次驻足都能开启不同的发现之旅。

    2025年05期 No.157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UED主题_中国园林与文人石

  • 中国园林与文人石

    <正>我的文人石收藏规模并不大,但多次造访苏州时总要去专营文人石的店铺逛逛。这些石体蕴藏着内部空间,其内部空间与外部物体之间的界限不断交融、模糊难辨。在建筑领域,任何对立面或体量的思考,都会让我对建筑空间的想象戛然而止,带来一种不自然且令人不悦的终结感。而文人石似乎以多种独特方式化解了物象与空间、建筑外观与内部空间组织之间的固有矛盾。这些石体的形态仿佛由内在力量驱动,在持续生成内部空间的同时,却从未在空间与体量之间形成明确的边界。

    2025年05期 No.157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 广州三馆一场

    Hisao Suzuki;

    <正>中国广州.2013.竞赛GUANGZHOU, CHINA.2013.COMPETITION广州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与巴黎相当,达到4000万人次。其中大部分游客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个项目为每年大量前来广州的游客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建筑体验。广州的美术馆是基于广州主轴线的城市发展项目的一部分,这条主轴线的总长度为12千米。这个美术馆也是竞赛方案的一部分,该方案包括三座大型博物馆和一个公园。这些博物馆矗立在一片景观花园的稻田之中,宛如岩石。它们雕塑般的有机形状使其与环绕公园的高层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25年05期 No.157 1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2K]
  • 偶然空间,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瑞士馆

    Oliver Dubuis;

    <正>意大利威尼斯.2016.已建成VENICE, ITALY.2016.BUILT偶然空间是一个建筑项目,它为威尼斯双年展提供了一种没有任何商业、教育或宣传动机的空间体验。与其说它是建筑展览,倒不如说它就是建筑本身。展览变成了一座建筑。但是,在展览环境中,即使一个建成的空间也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纯粹的示意图,就像是作为参考其他建筑的模型或图纸。偶然空间成为了一种建筑探索,旨在寻找一个在功能、规模或材料上与任何其他类型空间都不同的空间。在此意义上,显然它必须超越我们对建筑空间的理解。

    2025年05期 No.157 4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3K]

UED主题_博弈法则

  • 博弈法则

    <正>本章收录的设计方案(为《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特别整理)试图通过结构构件的组合逻辑探寻设计本质,其价值不在于创造新的结构规则,而在于揭示承重体系的隐藏规律。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诸多要义虽在理论上显而易见,但在建筑本身中却往往难以察觉。一个明显事实是:垂直荷载自上而下递增,底部结构构件需承受巨大荷载,而顶部荷载则相对较小。

    2025年05期 No.157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 郑州摩天楼1

    Hisao Suzuki;

    <正>中国郑州.2011ZHENGZHOU, CHINA.2011传统高层建筑各层平面往往雷同,但结构条件随高度发生剧变。在这一30层的办公楼内,建筑底层荷载为顶层的30倍。本案通过改变结构布局呼应规范分区,使柱体数量与排布随高度而演变,在外立面以外置预应力拉索进行侧向加劲,从而在视觉层面呈现竖向构件的纤细与脆弱。

    2025年05期 No.157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4K]
  • 郑州摩天楼2

    Hisao Suzuki;

    <正>中国郑州.2012ZHENGZHOU, CHINA.2012受当地消防规范影响,项目需在上一方案基础上迭代,但核心概念得以延续:通过结构元素的数量与布局变化(非尺寸变化)可视化高层建筑自顶至底递增的荷载。新方案将结构元素简化为单一体系——成对斜柱在承担荷载的同时提供抗侧刚度。每组三角斜柱在单平面自稳定,多向斜角柱群协同实现全向稳定。三角单元密度沿高度渐变,使荷载递增与风压递减的力学关系转化为室内空间的直观感知,形成丰富多变的结构景观。与通常伴随通用空间的结构单调性不同,这座办公塔楼提供了观赏结构构件无尽变化的可能行。

    2025年05期 No.157 7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2K]
  • 2020年迪拜世博会巴林王国馆

    Jesús Granada;

    <正>阿联酋迪拜.2018-2021.已建成DUBAI, UAE.2018-2021.BUILT本展馆是一座坐落于沙漠中的公共广场,为参观者遮蔽烈日炙烤。展览、艺术装置、表演空间、商铺与餐厅被融贯整合于单一空间之内。广场平面尺度为30×30米,净高23米。墙体采用14厘米截面的型钢框架构筑,其厚度与尺度形成鲜明对比;直径仅11厘米的纤细钢柱进一步强化这种张力。在大多数建筑中,结构仅承担力学功能,而在此项目中,结构本身即为界定空间秩序的建筑事件与感知体验。

    2025年05期 No.157 8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5K]
  •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

    <正>中国杭州.2017-2018.竞赛HANGZHOU, CHINA.2017-2018.COMPETITION以环境设计作为出发点,我们认为建筑与景观的革新性关系是当代艺术院校的核心命题之一。整个校园仅有2%的面积接触地面,4000平方米的基座向上扩展至20000平方米屋面。悬挑顶部的体量边界遵循了楼梯的坡度,大型防火疏散管筒构成柱网间的刚性连接,共同形成主体承重体系。

    2025年05期 No.157 9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 LEUTSCHENBACH学校

    Hisao Suzuki;

    <正>瑞士苏黎世.2002–2009.竞赛一等奖,已建成ZURICH, SWITZERLAND.2002–2009.COMPETITION 1ST PRIZE, BUILT为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场地的开阔感,设计将所有使用空间压缩至最小共性单元,并沿垂直方向层层叠置,公共功能则被安置在夹层中。教室分布于三层钢框架结构内,而与之高度相当的体育馆体量同样被连续框架环绕,其构造方式与教学区互为映照。该设计并非简单地将体育馆置于教学区顶部,而是通过多层级的重复对应形成一个彼此引证的整体。

    2025年05期 No.157 10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0K]

UED主题_空间选集

  • 空间选集

    <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哪种表达形式能像建筑这般无处不在。我们生命的大部分时光栖居于建筑之中,却因习以为常而意识不到这种空间影响力。《空间选集》作为一个书籍项目,试图仅以空间本身为对象,专注探讨建筑空间的本质体验。语言通常被广泛用于谈论除建筑本身之外的一切事物,而该文集旨在使用语言作为设计工具。这并非在宣扬一种“自主建筑”的理念。相反,建筑有其自身的可能性与方式来质疑和理解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应该通过其自身独特的表达形式:空间,来处回应所有可能的需求。

    2025年05期 No.157 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 北京中央商务核心区文化中心

    Hisao Suzuki;

    <正>中国北京.2013.竞赛BEIJING, CHINA.2013.COMPETITIONFull Elevation在设计竞赛启动之初,基地下方的五层地下停车库已进入施工阶段,既有柱网的荷载条件因而成为“装饰性空间”概念的起点。初始方案希望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意图通过外部形象将场地内的两座独立建筑视觉上联结。随后的深化过程中,大宴会厅、博物馆、剧场、商业与会议室等不同尺度的功能被一条巨大通廊串接,这条通廊亦成为“装饰性空间”的实体表达。

    2025年05期 No.157 12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8K]
  • 塞古鲁港社会住房,帕赖索波利斯计划

    <正>巴西圣保罗.2009-2013.S?O PAULO, BRASIL. 2009-2013.本项目位于巴西圣保罗莫伦比区,毗邻贾丁-杜-科隆博与帕赖索波利斯两大贫民窟,旨在为因卫生或地质风险被迫搬离原聚落的居民提供安置社会住宅。与巴西常见、被称作“singapawas”的现代主义公寓式社会住宅项目不同,本方案力图为入住新聚落的居民保留贫民窟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空间品质。每户均直接通向狭巷和微型街坊广场。每个客厅外都设有阳台,便于晾晒衣物并作为户外起居空间。所有住宅均配备屋顶露台。

    2025年05期 No.157 138-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5K]
  • OKAMURA住宅

    Maxime Delvaux ;Christian Kerez;

    <正>捷克布拉格.2013-2021.已建成PRAGUE, CZECH REPUBLIC.2013-2021.BUILT OKAMURA住宅中的三套公寓所有内部空间彼此开放贯通。由于圆形房间的直径各异且相互重叠,门洞的开口方向看似随机、难以预测,塑造出类迷宫的空间体验,于实际有限边界内营造出向内扩张感,并且每层都在变化。各公寓单元的楼面方位与布局互不相同,动线组织呈现为环形、十字形或场域形态。这种迷宫般的内部空间体验在建筑各层间不断延续。楼梯则穿梭于内外双层砖砌圆环之间,通向并非上下对齐的楼梯平台。

    2025年05期 No.157 150-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1K]

UED主题_建筑为人

  • 建筑为人

    <正>我秉持这样一种理念:建筑体验不应仅由专家和建筑师所独享,而应能让大众都能参与其中。而如今大多数公共建筑,其实仅向少数群体开放。参观博物馆需购票入场,观赏球赛或歌剧更需支付高昂费用。在我看来,住宅从来都不是私密专属的,我希望每个有意愿的人都有机会体验住宅内部的空间。建造私人住宅是非常局限的,因为它的空间只能被极少数人体验。设计私人住宅的建筑师感觉就像是一个只有他的家人作为观众的电影导演,于是我放弃了此类项目。

    2025年05期 No.157 168-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 四座停车楼

    Jesús Granada;

    <正>巴林穆哈拉格. 2017-2023.已建成MUHARRAQ, BAHRAIN.2017-2023.BUILT 位于穆哈拉格老城的四座新停车楼填补并放大了密集历史城市结构中的开放空隙。它们首先为公众创造了公共空间,也可用于祈祷、活动或市集。访客来此不仅为停车,更为体验行进中不断变化的空间。四栋建筑总面积45000平方米,分布于四块地块,以统一原则呈现四种变体:楼板在凹凸与高低之间弯折、倾斜并交错衔接,从而兼作上下层坡道。行车过程中,几何形态在凹与凸、高与低之间转换,空间或向内扩张,或向街道敞开,在上下穿行停车场时创造出独特的空间体验。汽车运动催生了整个建筑中持续变化的流动空间。

    2025年05期 No.157 170-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56K]
  • 秦淮新河入江口步行桥

    <正>中国南京.2022.竞赛一等奖NANJING, CHINA.2022.COMPETITION, 1ST PRIZE本桥将景观与桥梁设计一以贯之,消弭二者之间的边界。该桥跨越秦淮新河入江口段,其核心价值非以最短路径简单衔接两岸,而是将周边分散城市元素,如地铁枢纽、鱼嘴公园、湿地公园、长江与秦淮新河沿岸堤坝等,以多样多层次的步道系统凝聚为一个整体。这座步行桥的路径为使用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河面与河岸体验,其设计逻辑源于中国园林的曲径哲学——通过路径转折使游客从多角度感知如树木、灌木和植物等同一景观元素,从而产生动态情境体验。连接秦淮新河两岸有三条步行路径,塑造了对河流、地景与城市的不同体验视角。因承重结构的每一部分都具备通行性,行人可从左右、上下、前后等多元维度感知桥梁本体。景观桥也成为了观景的一部分。

    2025年05期 No.157 202-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6K]
  • 山钦湾极限运动站

    <正>中国海南.2023HAINAN, CHINA.2023海南因其交融热带雨林与辽阔沙滩的多元地貌,常与夏威夷形成类比。本项目落位于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山钦湾节点——该公路沿全岛海岸线延展,全线规划40处核心驿站,山钦湾极限运动站即为其中之一。此段公路因贴近海岸线而尤显秀丽。瞭望塔通过开放视野与有机景框的结合,唤起对邻近雨林与洞穴的联想,可谓“天空之洞”。

    2025年05期 No.157 216-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