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章收录的设计方案(为《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特别整理)试图通过结构构件的组合逻辑探寻设计本质,其价值不在于创造新的结构规则,而在于揭示承重体系的隐藏规律。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诸多要义虽在理论上显而易见,但在建筑本身中却往往难以察觉。一个明显事实是:垂直荷载自上而下递增,底部结构构件需承受巨大荷载,而顶部荷载则相对较小。
2025年05期 No.157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 Hisao Suzuki;
<正>中国郑州.2011ZHENGZHOU, CHINA.2011传统高层建筑各层平面往往雷同,但结构条件随高度发生剧变。在这一30层的办公楼内,建筑底层荷载为顶层的30倍。本案通过改变结构布局呼应规范分区,使柱体数量与排布随高度而演变,在外立面以外置预应力拉索进行侧向加劲,从而在视觉层面呈现竖向构件的纤细与脆弱。
2025年05期 No.157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4K] - Hisao Suzuki;
<正>中国郑州.2012ZHENGZHOU, CHINA.2012受当地消防规范影响,项目需在上一方案基础上迭代,但核心概念得以延续:通过结构元素的数量与布局变化(非尺寸变化)可视化高层建筑自顶至底递增的荷载。新方案将结构元素简化为单一体系——成对斜柱在承担荷载的同时提供抗侧刚度。每组三角斜柱在单平面自稳定,多向斜角柱群协同实现全向稳定。三角单元密度沿高度渐变,使荷载递增与风压递减的力学关系转化为室内空间的直观感知,形成丰富多变的结构景观。与通常伴随通用空间的结构单调性不同,这座办公塔楼提供了观赏结构构件无尽变化的可能行。
2025年05期 No.157 7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2K] - Jesús Granada;
<正>阿联酋迪拜.2018-2021.已建成DUBAI, UAE.2018-2021.BUILT本展馆是一座坐落于沙漠中的公共广场,为参观者遮蔽烈日炙烤。展览、艺术装置、表演空间、商铺与餐厅被融贯整合于单一空间之内。广场平面尺度为30×30米,净高23米。墙体采用14厘米截面的型钢框架构筑,其厚度与尺度形成鲜明对比;直径仅11厘米的纤细钢柱进一步强化这种张力。在大多数建筑中,结构仅承担力学功能,而在此项目中,结构本身即为界定空间秩序的建筑事件与感知体验。
2025年05期 No.157 8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5K] <正>中国杭州.2017-2018.竞赛HANGZHOU, CHINA.2017-2018.COMPETITION以环境设计作为出发点,我们认为建筑与景观的革新性关系是当代艺术院校的核心命题之一。整个校园仅有2%的面积接触地面,4000平方米的基座向上扩展至20000平方米屋面。悬挑顶部的体量边界遵循了楼梯的坡度,大型防火疏散管筒构成柱网间的刚性连接,共同形成主体承重体系。
2025年05期 No.157 9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 Hisao Suzuki;
<正>瑞士苏黎世.2002–2009.竞赛一等奖,已建成ZURICH, SWITZERLAND.2002–2009.COMPETITION 1ST PRIZE, BUILT为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场地的开阔感,设计将所有使用空间压缩至最小共性单元,并沿垂直方向层层叠置,公共功能则被安置在夹层中。教室分布于三层钢框架结构内,而与之高度相当的体育馆体量同样被连续框架环绕,其构造方式与教学区互为映照。该设计并非简单地将体育馆置于教学区顶部,而是通过多层级的重复对应形成一个彼此引证的整体。
2025年05期 No.157 10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