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祖庙到此一游A Visit to Foshan Ancestral Temple(Zumiao)
徐好好
摘要(Abstract):
以视觉美学为切入点进行建筑阅读,是建筑设计和建筑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如何以及是否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下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形式分析,讨论它们的视觉美学,并为今天建筑遇到的问题找到有趣的答案,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题目。本文以参加同济大学《建筑的手法主义》研讨会的讲稿为基础,以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建筑评论》课程对广东佛山祖庙的分析为例,尝试用“到此一游”的方式阅读祖庙,把“第一眼所见”的视觉线索纳入建筑史研究,作为范型研究(paradigm study)的一种转移讨论。文中选取了两个示例的片段,展示这种阅读方法的可能性。
关键词(KeyWords): 佛山祖庙;观察;设计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2102080201):广州华南系建筑师当代设计研究
作者(Author): 徐好好
DOI: 10.19974/j.cnki.CN21-1508/TU.2023.04.032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吴庆州.广东佛山祖庙建筑研究.古建园林技术,2011(01):46-50,67.
- [2]广东省佛山市博物馆.佛山祖庙.文物出版社,1994.
- [3]华南工学院建筑系.古建筑实测图:广东佛山祖庙(扫描件).1955.
- [4]佛山市工程承包总公司.佛山祖庙修缮工程竣工图纸(扫描件),2010.
- [5]齐康,黎志涛,杨廷宝全集:5文言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 [6]鲁道夫·阿恩海姆.建筑形式的视觉动力.宁海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 [7]徐好好.佛山城市街巷变迁的研究1447—1930.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6.
- [8]陈智亮.祖庙资料汇编.1981.
- [9]李婉霞.佛山祖庙陶塑瓦脊的工艺文化价值探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11):102-106.
- (1)广东佛山祖庙,又名“北帝庙”“灵应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路,供奉道教真武帝。11世纪末(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始建,14世纪(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修,19世纪(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大修,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祖庙古建筑群从南到北由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组成,装饰雕塑有木、陶、砖、石、灰、铁、铜、锡等多种材质,手法结合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整体保存完好,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岭南文史》评价“佛山祖庙以其独特的岭南古建风貌和所存的冶铸、漆朴、箔金、雕刻,反映了明清至民国本地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熔古代佛山经济、文化、宗教、民间艺术于一炉,展现着工商、科举、民俗、粤剧、武术五大文化主题,是古代佛山的缩影”。
- (2)课程选择的主要参考文献是吴庆州先生的《广东佛山祖庙建筑研究》(刊发稿及讲稿)和佛山市博物馆编撰的《佛山祖庙》。主要测图版资料是1955年7月版《华南工学院建筑系古建筑实测图——广东佛山祖庙》(扫描件)和2010年9月版《佛山市工程承包总公司——佛山祖庙修缮工程竣工图纸》(扫描版)。
- (3)《建筑评论》选修课共计32学时,学生专业包括建筑、规划、景观、技术,所以未安排图像志方法的专门学习,本文也未展开对文化问题的讨论。
- (4)参见《杨廷宝全集5文言卷》第二章学术言论《谈点建筑与雕刻》。
- (5)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是“敕封”灵应祠的标志。
- (6)建于清初顺治十五年(1685年),是专供娱神演戏用的戏台。
- (7)吴庆州:“进深三柱,前后为石柱,中间为木柱;面阔四柱三间,共有十二根柱子;每一屋盖均以柱头科、角科、平身科的栱枋构成坚固的框架——槽;而最上层的屋盖,则在明间额枋上出左右二小柱直通上面屋盖正脊,在这两根小柱上置额枋和平板枋,上置两朵平身科斗栱,两根小柱上则出角科插栱,与平身科斗栱共同支承最上层的屋盖。四个屋盖的栱枋槽与十二根柱连成一体,成为坚固的牌坊结构。”“在这一牌坊中,同时存在着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结构形式。其明间前后柱和次间前后柱,采用抬梁式结构,在平板枋上置柱头科斗栱。而明间的中间木柱和小柱,则柱头科从柱身上出栱,即采用穿斗式斗栱。”
- (8)5米深,4米宽,75厘米高。
- (9)三门为硬山顶,正脊无灰塑、陶塑,符合明朝制度。雕塑是清代添加。
- (10)前为双步架,以驼峰及斗栱代替瓜柱,施雕刻,贴金箔;后为三步架。
- (11)参见《佛山城市街巷变迁的研究1447—1930》第三章街巷的日常史。
- (12)提奥多尔·利普斯(Theodor Lipps)。
- (13)参见《建筑形式的视觉动力》第三章实体和虚空。
- (14)本文没有特意区分营造尺和米。实际上,在祖庙古建筑群的四周,还有不少后世和当代的建筑,面对这些房子,就需要同时纳入两种尺度,以及尺度和身体性的讨论,才能对这类混合设计进行有效的阅读。
- (15)吴庆州:前殿(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面阔三间(10.93米),进深五间(11.94米)……进深大于面阔,单檐歇山顶……究其进深大于面阔的原因,与明朝营建制度相关,面阔限于三间,为争取殿内面积,进深则做了五间。虽经历代修葺,但其结构仍保持了明代特色。
- (16)吴庆州:正殿面阔三间(阔12.37米),进深三间(深12.62米)……进深稍大于面阔。这是宋式小殿常见的平面……正殿平面大体保留了宋代平面。
- (17)吴庆州:佛山祖庙前殿明间平身科为三朵,次间为一朵,斗栱高度与柱高之比约为1:4,保持了明代斗栱的特色……正殿斗栱高2.285米,檐柱高4.38m。铺作高与柱高之比为52:100……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所建的梅庵大殿斗栱与檐柱之比为40:100,尚不及佛山祖庙斗栱之雄大。祖庙正殿此比值亦较唐佛光寺大殿(49.9:100)、辽独乐寺山门(40:100)大,但不及五代镇国寺大殿(54:100)、五代华林寺大殿(55.4:100)和辽独乐寺观音阁下层(56.6:100),与观音阁上层(52:100)相同。
- (18)吴庆州:唐佛光寺大殿的斗栱昂尾长1椽,五代平遥镇国寺大殿的斗栱昂尾长不足1椽,五代福州华林寺大殿斗栱昂尾长1椽,辽奉国寺大殿斗栱昂尾长1椽,辽独乐寺观音阁斗栱昂尾长1椽,宋宁波保国寺大殿柱头铺作昂尾长2椽,金善化寺三圣殿斗栱昂尾长1椽,宋少林寺初祖庵斗栱昂尾长1椽,宋肇庆梅庵补间铺作昂尾长2椽。
- (19)吴庆州:祖庙正殿斗栱外跳总长170.5厘米,合136.4分°……超过《营造法式》所规定的同类八铺作斗栱的134分°。
- (20)深度手法主义(阿尔伯蒂):画出来的柱子比立面更后退——因为角线嵌入到了周围的泥灰中,方壁柱的表面实际上看起来比立面的其余部分更加退后。
- (21)这段点评来自费之腾建筑师,他还提到一个非常细腻的印象:“文中讨论拜亭两侧小天井的明暗效果都在晴天,印象中雨天又是一副光景——当天井很小、明暗对比明显的时候,檐口滴落的水帘会显得尤其晶莹剔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