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译”视角下21世纪国内建筑设计论题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Research progress of domestic architectural design topics in the 21st centu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Based on CiteSpace knowledge map analysis
胡一可,曹宇超,孔宇航
摘要(Abstract):
“转译”(translation)源于语言学科向建筑学科的边界拓展,具有跨语境和跨媒介表达的双重内涵。从国内“转译”设计研究的三种视野——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艺术思维的拓界演绎、自然现象的科学效仿出发,借助CiteSpace考察21世纪国内以“转译”思维回应建筑问题时在视角和方法上做出的变化,阐述相关研究进展,厘清“转译”驱动设计的作用机制。指出面向建筑设计的转译思维具有越界(trans)交流的融贯特征,提出观念转换、逻辑关联、原型衍生三种信息媒介转变的思路,以期为当下建筑“转译”的认知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KeyWords): 建筑转译;设计方法;跨语境;跨媒介;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中华语境‘建筑-人-环境’融贯机制的当代营建体系重构研究”(52038007)
作者(Author): 胡一可,曹宇超,孔宇航
DOI: 10.19974/j.cnki.CN21-1508/TU.2023.04.032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Jakobson R.On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M]//On transla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3:232-239.
- [2]Saletnik,Jeffrey."Introduction:Objects of Architectural Translation."[J].Artin Translation10(2018):10-4.
- [3]Andersen AU.Translation in the architectural phenomenology of Christian Norberg-Schulz[J].Architectural Research Quarterly,2018,22(1):81-90.
- [4]RykwertJ.Translation and/orrepresentation[J].RES: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1998,34(1):64-70.
- [5]Aarati Kanekar.Architecture's Pretexts-Spaces of Translation[M].Routledge,2014
- [6]FernandoNA.Designasexploration:Anintegrativemo del[J].openhouseinternational,2006.
- [7]余斡寒,汤桦.从不可译到可译:廊作为普适性建筑空间类型在汉语解释视域中的确立[J].建筑学报,2019(09):104-109.
- [8]卢鹏,周若祁,刘燕辉.以“原型”从事“转译”——解析建筑节能技术影响建筑形态生成的机制[J].建筑学报,2007(03):72-74.
- [9]李思颖,温雷刚.“解码”与“编码”——隈研吾建筑形式转译方法研究[J].世界建筑,2020(07):96-100+124.
- [10]王一涵,刘松茯.当代西方建筑空间形态创作的视像转译研究[J].建筑学报,2016,14(Sl):65-70.
- [11]罗宾·埃文斯著,刘东洋译.从绘图到建筑物的翻译及其他文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1:109-142。
- [12]孔宁航,辛善超,张楠.转译与重构——传统营建智慧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学报,2020(02):23-29.
- [13]李振宇,卢汀滢,王达仁.宅语:类型学视角下的住宅形态设计探索[J].建筑学报,2020(06):86-92.
- [14]高洪霖,徐俊丽.苏州古典园林假山光影空间图解及转译研究[J].中国园林,2018,34(10):129-133.
- [15]曾鹏,蔡良娃.参数化地域建筑创作方法研究[J].新建筑,2014(03):112-116.
- [16]华好,卢德格尔·霍夫施塔特,李飚.基于先例的设计——建筑先例重构过程中的推理与创新[J]新建筑,2020(01):72-77.
- [17]黑川雅之.设计修辞法[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4
- [18]周鸣浩.创作中介与审美体验——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建筑关于继承园林传统的探索[J].建筑师,2014(05):79-87.
- [19]邱冰,张帆.传统园林文本的现代转译:园林建筑的本土探索(1945—1989年)[J].中国园林,2016,32(07):49-53.
- [20]赖德霖.从现代建筑“画意”话语的发展看王澍建筑[J].建筑学报,2013(04):80-91.
- [21]汤朝晖,陈炜炫.山水画画法下传统园林廊道的空间结构[J].南方建筑,2018(04):100-106.
- [22]王金晖,张璇,卞洪滨.两个传统建筑空间原型的当代演绎——浅析谷口吉生建筑创作中东方气韵的营造[J].新建筑,2018(04):58-61.
- [23]王澍.隔岸问山——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J].建筑学报,2014(01):42-47.
- [24]周凌.地方建造:在科学与技术视野下[J].新建筑,2021(05):1.
- [25]王鹏.中国传统木构体系对当代中国建筑的借鉴意义[J].新建筑,2005(05):16-18.
- [26]金秋野.落地生根——浅析华黎的建筑之“道”[J].建筑学报,2015(04):18-23.
- [27]崔彤,王一钧.建构图语——从远古到未来的模件化建构[J].建筑技艺,2019(04):12-15.
- [28]崔彤.始于自然源于传统——归于科学的模件化设计研究[J].当代建筑,2020(01):21-25.
- [29]赵恺,李晓峰.突破“形象”之围——对现代建筑设计中抽象继承的思考[J].新建筑,2002(02):65-66.
- [30]秦佑国.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J].建筑学报,2004(06):20-23.
- [31]孙杰.传统民居与现代绿色建筑体系[J].建筑学报,2001(03):61-62.
- [32]刘阳.构建体现传统、有地域特点的现代建筑文化[J].南方建筑,2003(02):74-76.
- [33]吴志宏.现代建筑“中国性”探索的四种范式[J].华中建筑,2008(10):20-23.
- [34]龙彬,姚强.传统民居与当代宅形的结合点探析[J].南方建筑,2011(06):38-42.
- [35]金秋野.论王澍——兼论当代文人建筑师现象、传统建筑语言的现代转化及其他问题[J].建筑师,2013(01):6-14.
- [36]戴秋思.关于“传统与当下”命题的本土建筑创作思考[J].南方建筑,2011(02):80-83.
- [37]王受之.现代建筑如何朝本土化方向探索?[J].南方建筑,2010(03):24-27.
- [38]潘玥.朝向重建有反省性的建筑学:风土现代的3种实践方向[J].建筑学报,2021(01):105-111.
- [39]王骏阳.从“Fab-UnionSpace”看数字化建筑与传统建筑学的融合[J].时代建筑,2016(05):90-97.
- [40]龙迪勇.空间叙事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8。
- [41]刘琳璠.建筑如画——由绘画引申开来的关于现代建筑理论和实践的儿点思考[J].新建筑,2018(01):22-27.
- [42]王志磊.柯布西耶的构图绘画与建筑的形式生成机制[J].时代建筑,2020(06):68-73.
- [43]江嘉玮.柯布西耶的物体美学和白盒子设计技法(1918—1930年)[J].时代建筑,2022(01):168-175.
- [44]方振宁.绘画和建筑在何处相逢?[J].世界建筑,2008(03):25-29.
- [45]许梦媛,徐雷.自然·意境·人文——关于电影与建筑的敘事性同构现象的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6(05):168-169.
- [46]李婧.基于电影建筑学的建筑空间情节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 [47]乐志,程云杉.从画到园林——苏州古典园林画面转换研究[J].中国园林,2012,28(05):68-72.
- [48]林岩,沈旸.长卷与立轴:两种城市“片段秩序”画法与城市历史空间更新方法[J].建筑学报,2017(08):14-20.
- [49]迈克尔·塔瓦,包志禹,鲁安东.景框的中介——电影与建筑中的动态布局[J].建筑师,2008(06):54-61.
- [50]曾庆慧.“转译”——电影化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D].东南大学.2010.
- [51]郑时龄.建筑与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 [52]唐孝祥.论建筑审美与艺术的共通性[J].新建筑,2004(06):37-39.
- [53]杨建华,常志刚.抽象艺术视野下的现代主义建筑“还原性”探析[J].世界建筑,2014(08):119-122.
- [54]闫苏,仲德崑.以影像之名——电影艺术与建筑实践[J].新建筑,2008(01):19-25.
- [55]刘昆.场景作为建筑空间的一种所指[J].南方建筑,2014(02):111-115.
- [56]席田鹿,唐建.绘画图式·建筑文本——中国传统理想建筑环境图式文本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5(06):222-223.
- [57]丁晓博,胡骉.DAL数字建筑实验室跨界设计解读[J].华中建筑,2017,35(02):11-16.
- [58]刘源,肖大威,陈翀.模仿生物·模拟机器·效仿传统建筑——简析生态建筑设计的三种途径[J]建筑师,2005(02):27-30+19.
- [59]张颍.灵感从自然中来——仿生建筑结构美学[J].中外建筑,2009(08):49.
- [60]李世芬,冯路.自然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转换与应用[J].城市建筑,2008(08):92-94.
- [61]林欣荷.菌丝在建筑材料研究中的应用设计[J].建筑与文化,2020(10):231-232.
- [62]孙风明,尹宝泉,李娟.仿生与建筑中太阳能利用的解析[J].华中建筑,2008(03):60-62.
- [63]魏秦,王竹,徐颖.地区建筑营建体系的“地域基因”概念的理论基础再认知[J].华中建筑,2012,30(07):8-11.
- [64]切莱斯蒂诺·索杜,刘临安.变化多端的建筑生成设计法——针对表现未来建筑形态复杂性的一种设计方法[J].建筑师,2004(06):37-48.
- [65]魏力恺,张颀,张静远,等.C-Sign:基于遗传算法的建筑布局进化[J].建筑学报,2013(Sl):28-33.
- [66]严建伟,王丽洁.吸收多学科思想是发展生态建筑的必由之路[J].新建筑,2003(06):26-27.
- [67]李保峰.仿生学的启示[J].建筑学报,2002(09):24-26.
- [68]仝晖.由机械理性到整体有机的转变——生态思维及其影响下的建筑观和设计思路[J].新建筑,2003(01):24-26.
- [69]王科奇.建筑仿生新论[J].华中建筑,2005(03):28-31.
- [70]陈玉婷,梅洪元.仿生视阈下的建筑谱系与发展动态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当代建筑,2020(01):136-140.
- [71]索健.当代大空间建筑形态设计理念及建构手法简析[J].建筑师,2005(06):44-50.
- [72]俞天琦,梅洪元,费腾.生态建筑的表皮软化研究[J].工业建筑,2010,40(10):37-40.
- [73]李世强,杜康佳,陈文军.生机无限[J].新建筑,2019(S1):97.
- [74]孟春荣,张姗姗.基于文化基因理论的蒙古包建筑传承研究[J].建筑学报,2020(S2):31-36.
- [75]Pamphlet Architecturel6:Architectureasatranslati onofmusic[M].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