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的手法主义:源起与变化Architecture of Mannerism:Origin and Variations
卢永毅
摘要(Abstract):
手法主义,最早被用来描述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出现之前的艺术。手法主义建筑,从艺术史领域应用到同一时期建筑领域的术语,由建筑历史学家安东尼·布伦特和尼古拉斯·佩夫斯纳于20世纪20年代后提出,指向形式上具有戏谑、反常等挑战文艺复兴原则的建筑艺术。米开朗基罗的建筑是手法主义风格中最负盛名的杰作,朱利亚.罗马诺、乔治.瓦萨里和安德烈亚.帕拉第奥的作品,也被视为最具代表性的例子。1950年,柯林·罗敏锐地将手法主义拓展至对现代建筑的另一种形式解读。罗伯特·文丘里在20世纪60年代又将这一“风格”议题转换到反对现代主义建筑理性主义和纯净形式的后现代话语讨论中。笔者基于2022年举办的同一主题的研讨会,以及相应的论文和译文成果,纂写这篇综述,拟对手法主义建筑的源起与变化,对这一历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作一基础性的介绍和探讨,以期为读者理解专辑内容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KeyWords): 手法主义建筑;建筑风格;源起与变化;史学史;传统与创造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现代建筑观念的图像表现研究”(批准号:51978473)
作者(Author): 卢永毅
DOI: 10.19974/j.cnki.CN21-1508/TU.2023.04.024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这次主题为“建筑中的手法主义:源起于变化”(Architecture of Mannerism:origin and variations)的线上研讨会,由同济大学与沃纳·奥克斯林图书馆(Werner Oechslin Library)于2022年3月12—13日联合举办,瑞士中国建筑师与艺术家协会(SCAA)协办。奥克斯林图书馆馆长、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ETH)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gta)前主任沃纳·奥克斯林教授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卢永毅教授共同担任学术主持。本刊“建筑中的手法主义”专辑的文章和译文,出自参会学者的发言、后期完善和拓展研究。
- (2)译自:Le Corbusier,Toward an Architecture.Trans.John Goodman.Getty Research Institute,Los Angeles:206。
- (3)罗伯特·文丘里著.王伟鹏、陈相营、童卿峰译.罗伯特文丘里自选集一通用建筑上的图像和电子技术:源自绘图房的视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272
- (4)陈志华编著.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159。
- (5)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李路珂、欧阳恬之译,王贵祥校.西方建筑的意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32-149。
- (6)菲利普·德里欧、罗征启.手法主义与现代派建筑——谈建筑艺术的异化现象[J].世界建筑,1981(03)。
- (7)柯林·罗.手法主义和现代建筑.傅娅译,邓敬校.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等.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邓敬等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74-189。
- (8)见:王骏阳,阅读柯林·罗的《拉图雷特》[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曾引.从哈佛包豪斯到德州骑警——柯林·罗的遗产(一)[J]·建筑师2015(4);曾引·现代建筑的形式法则——柯林·罗的遗产(二)[J].建筑师,2015(5);等等。
- (9)研讨会组织以及系列文章汇集的过程与基本情况,见本刊卷首语部分说明、本文注释1,以及文末的致谢。
- (10)初步了解,国内美术史学界关于手法主义(矫饰主义)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近期有专题译著:瓦尔特·弗里德伦德尔著,王安莉译,杨贤宗校.意大利绘画中的手法主义和反手法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
- (11)瓦尔特·弗里德伦德尔著,王安莉译,杨贤宗校.意大利绘画中的手法主义和反手法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271。
- (12)见本刊:沃纳·奥克斯林,“手法”——手法主义,赵越译。
- (13)见本刊:尼古拉斯·佩夫斯纳,手法主义建筑,江嘉玮译。
- (14)两篇文章的出处,见本专辑译文中的说明。完整中文译文的发表,在国内也是首次。
- (15)尼古拉斯·佩夫斯纳1936年首次发表时题为《现代运动的先驱: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Pioneers of the modern movement from William Morris to Walter Gropius),后书名改为《现代设计的先驱: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Pioneers of themodern design:from William Morris to Walter Gropius)。
- (16)如:潘玥.尼古拉斯·佩夫斯纳度过了怎样的一生[J].城市环境设计,2022(08);都市实践合伙人、建筑师王辉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的系列讲座中的相关讲座,等。
- (17)尼古拉斯·佩夫斯纳在20世纪20年代关于手法主义艺术的研究著述有《文艺复兴末期至洛可可初期的意大利绘画》《艺术学手册》和《反宗教改革与手法主义》。见:瓦尔特·弗里德伦德尔著,王安莉译,杨贤宗校.意大利绘画中的手法主义和反手法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5-7。
- (18)这一段落中的引言见本刊:尼古拉斯·佩夫斯纳,手法主义建筑,江嘉玮译。
- (19)这一段落中的引言出处同上。在20世纪40年代,“空间”在西方已经不是一个新议题,但自觉讨论手法主义建筑的空间特征,佩氏还是领先者。
- (20)见《西方建筑的意义》中第8章,手法主义建筑。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李路珂、欧阳恬之译,王贵祥校.西方建筑的意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32-149。
- (21)布伦特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其于1940年在瓦尔堡学院作有关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师弗朗索瓦·孟莎(Francois Mansart,1598-1666)的系列讲座,次年出版专著。参见:David Watkins,The Rise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M].Architectural Press,London,1983:159。
- (22)这一段落中的引言见本刊:安东尼·布伦特,建筑中的手法主义,王雨林译。
- (23)见本刊:尼古拉斯·佩夫斯纳,手法主义建筑,江嘉玮译
- (24)如上述所提的、布伦特关于弗朗索瓦·孟莎的研究。
- (25)这一段落中的引言见本刊:安东尼·布伦特,建筑中的手法主义,王雨林译。
- (26)李格尔.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陈平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 (27)陈平.青年潘诺夫斯基对沃尔夫林风格理论的批判[J].美术大观.2022(7):128-130。
- (28)瓦尔特·弗里德伦德尔著,王安莉译,杨贤宗校.意大利绘画中的手法主义和反手法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7。
- (29)见本刊:尼古拉斯·佩夫斯纳,手法主义建筑,江嘉玮译。
- (30)见本刊:安东尼·布伦特,建筑中的手法主义,王雨林译。
- (31)彼得·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1750-1950.英若聪,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27。
- (32)即指《现代运动的先驱: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见注释15。
- (33)见本刊:马修·克里奇利,手法主义与方法:安东尼·布伦特写作中的阶级和艺术家能动性,1934-1949,王雨林译。原文刊载于《建筑理论评论》(Architectural Theory Review)2020年第24卷第2期,第164-181页。
- (34)见本刊:安东尼·布伦特,建筑中的手法主义,王雨林译
- (35)即指鲁道夫·维特科尔1949出版的历史性著作《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in the Age of Humanism)。
- (36)见本刊:安东尼·布伦特,建筑中的手法主义,王雨林译
- (37)Wittkower,Ru d olf.Mich elang elo's BibliotecaLaurenziana[J].The Art Bulletin,16,1934:123-218。
- (38)见鲁道夫·维特科尔的《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in the Age of Humanism)书中的插图。
- (39)见本刊:安东尼·布伦特,建筑中的手法主义,王雨林译
- (40)见本刊:马修·克里奇利,手法主义与方法:安东尼·布伦特写作中的阶级和艺术家能动性,1934-1949,王雨林译,注释(4)中班纳姆的冋忆。
- (41)[法]勒·柯布西耶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68-69。
- (42)见本刊:柯林·罗,手法主义与现代建筑,王骏阳译。
- (43)同上。
- (44)转引自:王骏阳.阅读柯林罗的拉图雷特[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17。
- (45)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现代设计的先驱:从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王申祜、王晓京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8,172。
- (46)见本刊:柯林·罗,现代建筑与手法主义,王骏阳译。
- (47)[英]约翰·萨莫森著·张欣玮译.建筑的古典语言[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72。
- (48)见本刊:柯林·罗,现代建筑与手法主义,王骏阳译。
- (49)哈里·弗朗西斯·马尔格雷夫,[美]戴维·戈德曼.建筑理论导读——从1968年到现在.赵前,周卓艳,高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30。
- (50)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周卜颐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6。
- (51)同上:19。
- (52)同上:16。
- (53)同上:22。
- (54)同上:46。
- (55)同上:88。
- (56)同上:13。
- (57)同上:22,43。
- (58)见本刊:沃纳·奥克斯林,“手法”——手法主义,赵越译。
- (59)同上。
- (60)关于“洞察”(argutezza)一词的来源及含义更详细的解释,见本刊:沃纳·奥克斯林,“手法”——手法主义,赵越译,注释(2)中的译者注。
- (61)引文均见本刊:沃纳·奥克斯林,“手法”——手法主义,赵越译。
- (62)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周卜颐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3。
- (63)见本刊:柯林·罗,现代建筑与手法主义,王骏阳译。
- (64)见本刊:沃纳·奥克斯林,“手法”——手法主义,赵越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