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主义与现代建筑Mannerism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柯林·罗,王骏阳
摘要(Abstract):
<正>最初发表于1950年的《建筑评论》(Architectural Review)杂志。这篇短文,尤其是关于立体主义的部分,从发表之日前就一直令我不安,在此还是基本保留最初发表时的原貌。尽管如今倘若重新阐述文中(我仍坚信的)观点必定会采用全然不同的策略,但由于本文长久以来已经获得的恶名,我着实看不出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其改得不那么晦涩而又保持原意。现如今,艺术史对手法主义(Mannerism)的讨论已经达到1950年前后绝无可能的精微和冷静;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柯林·罗,王骏阳
DOI: 10.19974/j.cnki.CN21-1508/TU.2023.04.027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根据勒·柯布西耶《走向一种建筑》英译本,伦敦,1927,第76页“这栋小小的别墅,在许多没有规矩的建筑中间,看起来更有纪念性,别出心裁。”
- (2)参见塞利奥,《建筑作品全集》。在1619年的版本中,镶板与窗洞的交替出现在“第七书”,第15,23,25,27,29,33,43,45,53,151,159,187,221,229页。“第七书”第187页的例子可能是帕拉第奥方案的原型。或许正是通过塞利奥的影响,这种母题传入法国。比如,我们可以在莱斯科的卢浮宫方案中看到镶板行列与窗户行列上下交替的做法。
- (3)尼古拉斯·佩夫斯纳,“手法主义建筑”,《薄荷》,1946。安东尼·布朗特,“建筑中的手法主义”,《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刊》,1949年3月号。
- (4)大卫·休谟,“论趣味的标准”,《道德、政治和文学论文集》,伦敦,1898,第268页。
- (5)参见阿诺德·惠迪克,《埃里克·门德尔松》,伦敦,1940。
- (6)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现代运动的先驱》,伦敦,1937,第192页。
- (7)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伦敦,1927,第102页。
- (8)同上,第31页。
- (9)西格弗里德·吉迪恩,《空间、时间与建筑》,第5版,麻省剑桥,1967,第495页。
- (10)赫伯特·拜尔、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伊尔莎·格罗皮乌斯,《包豪斯1919—1928》,纽约,1938,第85页。
- (11)吉迪恩,第497页。
- (12)指“冯特希尔大教堂”(Fonthill Abbey),该建筑貌似哥特大教堂,其实是一个虚张声势的乡间住宅,建于19世纪初期,建造之初曾是英国文人兼政客威廉·贝克福德(William Beckford)的私人庄园。——译注
- (13)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第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