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模型到空间经验:社会性别研究及其历史演绎From Theoretical Model to Spatial Experience:Gender Studies and Its Historical Performances
王为;白颖;李新建;胡石;
摘要(Abstract):
本文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21年度的毕业设计成果《金山约》为例,通过桌上游戏的形式探讨了建筑遗产保存实践中关于价值认知的一种可能路径。并以此为起点,引入社会性别的视角,尝试性地建立起“社会-空间-事件”的经验模型,用来揭示基于社会理论的“空间过程”的建筑学本体论建构,进而重新审视设计与历史两者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KeyWords): 空间理论;建筑历史;建筑设计;性别研究;建筑遗产保存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52178035):“网络社会都会治理的联结与切断: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形构及其创新氛围塑造的策略性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52178006):“7—19世纪海外建筑材料输入影响下的中国古代建筑演变研究”资助
作者(Authors): 王为;白颖;李新建;胡石;
DOI: 10.19974/j.cnki.CN21-1508/TU.2022.12.035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夏铸九.异质地方之营造I:历史与理论[M].台北:唐山出版社,2016:2-14.
- [2]夏铸九.异质地方之营造I:历史与理论[M].台北:唐山出版社,2016:182-187.
- [3]夏铸九.空间再现:断裂与修复[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164-182.
- [4]朱光亚,等.建筑遗产保护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
- [5]TAFURI M.Theories and History of Architecture[M],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s,1981,Italian Original 1976.
- [6]TAFURI M.Architecture and Utopia:Design and Capitalist Development[M],trans.Barbara Luigia La Penta,Cambridge:The MIT Press,1976.
- [7][英]大卫·哈维.资本的城市化:资本主义城市化的历史与理论研究[M].董慧,译.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
- [8][英]大卫·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闫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 [9]SORKIN M.ed.,Variations on a Theme Park:the New American City and the End of Public Space[M],New York:Hill and Wang,1992.
- [10][英]尼尔·史密斯著.新城市前沿:士绅化与恢复失地运动者之城[M].李晔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
- [11]LEFEBVRE H.The Production of Space[M],Trans by Donald Nicholoson-Smith,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11.
- [12]CASTELLS M.The Urban Question:A Marxist Approach[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77.
- [13]FOUCAULT M.Of Other Space[J],Diacritics,No.16/1,1967 Spring:22-27.
- [14]FORTY A.Words and Buildings:A Vocabula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M].New York:Thames&Hudson,2000.
- [15][美]段义孚.空间与地方[M].王志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 [16][英]多琳马西.空间、地方与性别[M].毛彩凤,袁久红,丁乙,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 [17]张翎.金山[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 [18][美]佩吉·麦克拉肯.女权主义理论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19][英]约翰·厄利,[丹]乔纳斯·拉森.游客的凝视[M].3版.黄宛瑜,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
- [20][美]西达·斯考切波.历史社会学的视野与方法[M].封积文,等译.董国礼,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 (1)建筑史(architectural history)在西欧建筑学院论述话语形构(discourse formation)中,成为人文学科的阶级区分,而为此付出的知识的代价是遭到设计需求的工具化,逐步专注建筑形式本身演变的历史,这也是西欧建筑史在认识论上源自艺术史的形式主义根源
- (2)其中最彻底的挑战出自曼弗雷多·塔夫里(Manfredo Tafuri 1935—1994)对所谓时代精神(Zeitgeist)的有力批判以及对操作性批评(operative criticism)的深刻质疑,并指向了对建筑师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服务性角色的揭发:迫使建筑史拒绝继续承担向实践中的形式特征、技术手段、规范价值提供佐证的工具性功能,以免成为既有权力制度的意识形态推手
- (3)本文研究对象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参加2021年度10校联合毕业设计的成果之一,全称“纪念物与日常生活:社会性别的形成(广东省开平市耀华坊空间研究及其历史演绎)”;小组成员:丁一航、王荣月、蒋婉和;指导老师:王为、白颖、胡石、李新建
- (4)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拟定的2021年度10校联合毕业设计课题基本要求概括如下:对以碉楼为典型建筑物的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及周边村落进行历史与现状研究,在价值认知的基础上,围绕保存或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对其进行修缮、更新与活化设计
- (5)赤坎是开平市最大的圩镇,潭江横贯全境,水陆交通便利,是全县文化与经济的中心;耀华坊隶属赤坎镇“虾村”,又名“加拿大村”,位于潭江中游西岸;1923年,虾村旅加华侨关定俊、关国涛、关国安、关华德4人为保护家人和财产安全,改善居住环境,集资购买距旧村约100m的田地13亩,建成碉楼“四豪楼”;1923—1924年间,四人各自建造住宅,建村开始;1934—1935年间,又有关国暖代表的旅加华侨在此建楼,新村耀华坊逐步形成;1954年后,当地居民纷纷移居到美国和加拿大,整个村落人去楼空
- (6)开平地区兴建碉楼的活动始于明代末期,在清代晚期至民国初期达到鼎盛;开平碉楼与村落(Kaiping Diaolou and Villages or Diaolou et villages de Kaiping)于2007年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 (7)邻近耀华坊的赤坎镇已经采取了这种保存模式;一般而言,选择复原的策略,是基于对建筑遗产的某个鼎盛的历史片段的价值评估;选择更新的策略,是基于对建筑遗产可能带来的社会效益的价值评估
- (8)小说《金山》讲述的是方氏家族的史诗传奇;时间跨度从同治年间直至新世纪的百年沧桑,历经五代子孙的命运流转,风云聚散;空间范围从中国广州开平和安乡的自勉村直至加拿大温哥华;小说采用平行叙事,主要笔墨集中于方家第二代,也是本书的核心人物方得法,讲述了他怀揣“金山梦”,远赴温哥华而开始的人生历险;其中,碉楼是象征男性支配下的传统社会秩序的重要意向,“抹去后人加给它们的种种传奇浪漫色彩,这些楼宇不过是一个动荡多灾颠沛流离的时代留在南中国土地上的荒诞印记”
- (9)该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社会性别(gender)与生理性别(sex)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揭示出的性别和阶层分工的交叉;社会性别被视作一种文化建构:男、女在角色、行为、脑力、情感方面的区别,是通过社会发展形成的
- (10)居庐又称洋楼,是开平地区结合原有民居样式并混入西式风格的别墅类建筑,大部分居庐是按照全村的总体规划按相同宅基面积而建的,有些条件优裕的则在村后或独立辟地建筑,外围有围墙和庭院,底层往往以空间较大的客厅为中心,二楼起居室设有西式壁炉,外观上会有造型别致的烟囱作为标志
- (11)该部分内容在毕业设计成果对历史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归纳而成,小组成员丁一航、王荣月、蒋婉和;指导老师:王为、白颖、胡石、李新建
- (12)此处,“空间”理论主要沿用强调知觉的感知性(perception)层面的“空间实践”,强调“空间”之构思性(conception)层面的“空间再现”,强调“空间”的生活经验性(life experience)层面的“再现空间”的三重区分;社会性别理论主要沿用文化表征、规范性概念、社会体制、主体认同的四种要素
- (13)对这些环境与建筑物的具体作用与意义,可以通过历史研究进行揭示,可参见本系列论文之一:王为、丁一航、蒋婉和、王荣月,“从空间经验到设计要素:历史条件及其形式转换[J]”,上期刊出
- (14)对此概念亦有“异托邦”(heterotopias)的译法
- (15)这主要表现在《金山约》中对隐藏“命运”的设定,这不只增加了游戏的娱乐性,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生中的变化,更贴近复杂的历史事实,并且通过对原型人物的参照,以遍及全球的眼光对19一20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特别是亚洲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颇具深度的思考
- (16)更多设计应用上的内容,可参见本系列论文之一:王为、丁一航、蒋婉和、王荣月,“从空间经验到设计要素:历史条件及其形式转换[J]”,上期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