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的手法主义Mannerism in Architecture
安东尼·布伦特,王雨林
摘要(Abstract):
本文为安东尼.布伦特在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所作讲座与讨论环节的文字记录发表稿。该讲座是英语世界介绍与讨论建筑中手法主义风格的早期关键文献。布伦特在讲座中先后介绍了手法主义一词的来源、手法主义时期的社会背景。随后,以手法主义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作比较,介绍了狭义的意大利16世纪手法主义绘画的特征,将手法主义定义为是对古典艺术原则的逆转。再以此分析了该时期建筑的立面墙体、平面空间和装饰细部中的特定手法,从历史现象、社会背景、艺术家和建筑师的主观能动等角度定义了狭义的手法主义建筑。最后,布伦特将手法主义建筑的概念拓展到16世纪和意大利以外的其他时代和地域中,浅析了英国新古典、德国浪漫主义和柯布西耶与手法主义的关联。在讨论环节,维特科尔与萨默森等人做点评,并与布伦特进一步讨论了建筑师索恩、手法主义的适用范围、风格与历史事件的关联以及浪漫主义等问题。
关键词(KeyWords): 安东尼·布伦特;鲁道夫·维特科尔;约翰·萨默森;手法主义;建筑史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代建筑观念的图像表现研究”(批准号:51978473)资助;;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202106260204)
作者(Author): 安东尼·布伦特,王雨林
DOI: 10.19974/j.cnki.CN21-1508/TU.2023.04.027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本文为安东尼·布伦特在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所作讲座与讨论环节的文字记录发表稿。原文刊载于《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第三辑,第56卷,第5期,1949年3月,195-201页。译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代建筑观念的图像表现研究”(批准号:51978473)资助,受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202106260204)。感谢张媛媛对译文提出的意见。注释均为译者注。文中阿拉伯数字的图号为原文图号,罗马数字的图号为译者补充。
- (2)C.V.O.=Commander of the(Royal)Victorian Order,指挥官级皇家维多利亚勋章。该章得主可加姓名后缀。布伦特后于1956年加授骑士指挥官皇家维多利亚勋章(K.C.V.O.=Knight Commander of the(Royal)Victorian Order),封为爵士,但于1979年间谍生涯公开后被褫夺爵位。
- (3)此时的学会主席为英国建筑师迈克尔·沃特豪斯(Michael Waterhouse,1888—1968),任期为1948年至1950年。
- (4)原文此处大写M,按照内容订为小写m。
- (5)安东尼·布伦特的祖父理查德·弗雷德里克·勒费夫尔·布伦特(Richard Frederick Lefevre Blunt)是圣公会主教,父亲斯坦利·沃恩·布伦特(Stanley Vaughan Blunt)是圣公会代牧,文中涉及的部分宗教译名作相应选择。
- (6)蓬托尔莫(1494—1557),也译“蓬托莫”,本名雅各布卡鲁奇(Jacopo Carucci),佛罗伦萨画家,也是第一代手法主义画家,因生于佛罗伦萨西南恩波利(Empoli)的蓬托尔梅(Pontorme)而得绰号。
- (7)布隆奇诺(1503—1572),绰号意为“古铜的颜色”(即深红褐色),也译“布龙奇诺”等。布隆奇诺是佛罗伦萨手法主义画家,本名阿尼奥洛·迪·科西莫(Agnolo di Cosimo),师从蓬托尔莫,以肖像画和宗教画见长,人物多参考拉斐尔与米开朗基罗。
- (8)罗索·非奥伦蒂诺(Rosso Fiorentino,1495_1540),绰号意为“红发的佛罗伦萨人”,本名乔瓦尼·巴蒂斯蒂·迪·雅各布(Giovanni Battista di Jacopo),与蓬托尔莫师出同门。该画全名为《摩西保护叶忒罗的女儿们》(Mose difende le figlie di Jetro),绘于约1523年,现存于乌菲齐美术馆。
- (9)丁托列托(1518—1594),意为“小染匠”,因出生染匠家庭而得此绰号,本名雅各布·罗布斯蒂(Jacopo Robusti)。他是威尼斯画派的著名画家,曾短暂师从提香,在光线、透视和构图上都有很大突破,其绘画对格列柯有影响。
- (10)格列柯(1541—1614),本名多梅尼科斯·塞奥托科普洛斯(Doménikos Theotokópoulos),出生于克里特岛,先后活跃于威尼斯、罗马和西班牙,因其希腊血统而得此绰号,意为“希腊人”。他的画在20世纪重新被重视,被认为是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的先驱。
- (11)此处或是指鲁本斯受比利时安特卫普(Antwerpen)附近梅赫伦(Mechelen)的鱼贩行会委托,于1617年至1618年为代勒河上圣母堂(Notre Dame au dela de la Dyle)所作的祭坛画。鲁本斯在1618年至1619年据此又绘制了一张草图,现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也可能是指另一幅绘于约1618年至1620年的《捕鱼神迹》,该画一度被认为属于鲁本斯,直到1977年才被鉴定归于鲁本斯工作室的雅各布·约尔丹斯(Jacob Jordaens,1593—1678)。
- (12)图号顺序原文如此。
- (13)卡洛·马代尔纳(Carlo Maderna,1556—1629),也作卡洛·马代尔诺(Carlo Maderno),意大利建筑师,出生于提契诺(Ticino)一带。马尔代诺是丰塔纳(Domenico Fontana,1543—1607)的侄子,于1603年为戴克里先浴场的圣苏珊娜教堂(Chiesa di Santa Susanna alle Terme di Diocleziano)设计建造立面而名声大噪。他最著名的建筑项目是将圣彼得大教堂改造延长:为拉丁十字平面。
- (14)该教堂位于罗马市中心,附属于边上专门收治不治之症患者的同名医院。教堂于16世纪末重建,最早委托给建筑师弗朗切斯科·卡普里亚尼·达沃尔泰拉(Francesco Capriani da Volterra,1535-1595),后由马代尔诺接手完成。
- (15)此处应是指列王厅东西两条长边的内立面。在列王厅的西侧就是西斯廷礼拜堂(Cappella Sistina)。
- (16)弗朗切斯科·萨尔维亚蒂(Francesco Salviati,1510—1563),亦作弗朗切斯科·德罗西(Francesco de'Rossi),佛罗伦萨画家,与瓦萨里要好,他以约1535年在罗马萨凯蒂宫(Palazzo Sacchetti)所绘的大卫故事壁画而闻名。“萨尔维亚蒂”是来自他早期的赞佑人佛罗伦萨红衣主教乔瓦尼·萨尔维亚蒂(Giovanni Salviati,1490—1553)。他自1552年开始设计绘制法尔内塞宫的法尔内塞伟绩厅(Sala dei Fasti Farnesiani)湿壁画长达四年,后离开罗马前往法国,工作由他人接手。梵蒂冈列王厅中一块大镶板壁画《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与腓特烈·巴巴罗萨的和解》(Riconciliazione di papa Alessandro III e Federico Barbarossa)也是他于1562年设计的作品。
- (17)此处或是指,在描绘法尔内塞历史的壁画中所绘挂毯里有一只小天使,他握住了从挂毯下方伸上来的骑士枪枪头。也可能是指,对面的描绘法尔内塞家族教皇保罗三世(PaulⅢ)历史的壁画中,教皇上方所绘挂毯里有两个飞天形象共同手持他的宝冠,似乎正要飞下来为他加冕。
- (18)安德烈亚·波佐(Andrea Pozzo,1642—1709),巴洛克画家、建筑师,耶稣会会士,以幻觉画闻名。
- (19)查尔顿宅位于伦敦东南格林威治的查尔顿,是一栋于1607年至1612年建造的红砖住宅,可能是由建筑师约翰·索普(John Thorpe,约1565—约1655)设计。该宅最早为第一代从男爵亚当牛顿爵士(Sir Adam Newton,1st Baronet)所有。
- (20)佩特拉,约旦古城,以在粉红色砂岩峡谷中开凿出来的建筑闻名。
- (21)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英国诗人、画家,其插图《亘古常在者》(Ancient of Days)最广为人知。
- (22)此处应是指索恩在1814年至1815年为英格兰银行做的一处改建设计。为满足新的需要,需要改造原来连接前庭(Front Court)和圆形大厅(Rotunda)充当走廊(corridor)的房间。走廊的北侧和中部的主要空间被改建为珍宝库(现代银行业称为“财库”),剩下南侧的一条空间改作新的通道,通常称之为“passage"。从前庭进入圆形大厅的入口,也顺应从西侧正中改到了西南角。由此,东西方向的新通道与圆形大厅西南角延伸出来的通道以折角相交,在交接处就留下一个三角空间。从前庭进入通道,向前稍行儿步就可以走到这个三角空间,即布伦特所说的两条斜拱和一个墩子所在之处。这个设计一直保留,直到索恩设计的旧英格兰银行被拆毁。
- (23)此处应是指伦敦名为“维多利亚宫”的剧院,由英国剧院与音乐厅建筑师弗朗西斯·马查姆(Francis Matcham,1854—1920)于1910年至1911年设计建造。其立面上部的左右两侧各有两根柱子嵌入了墙体的凹槽中。
- (24)此处应是指伦敦西区的欢乐剧院,由英国建筑师查尔斯约翰·非普斯(Charles John Phipps,F.S.A.,1835—1897)于1868年设计建造,此人以设计剧院闻名。剧院在二战中遭空袭破坏,于1956年拆除。
- (25)此处应是指伦敦西区的阿德尔菲剧院1930年重建后的立面。该剧院始建于1806年,后经历多次重建和改造翻修,1930年重建的第四个阿德尔菲剧院由欧内斯特·肖费勒伯格(Ernest Schaufelberg,1892—1970)设计。
- (26)即Mossehaus,位于柏林的一座办公楼。该楼始建于1900年,为出版商鲁道夫·莫斯(Rudolf Mosse,1843-1920)所有,一战和革命期间遭破坏,由埃里克·门德尔松(Erich Mendelsohn,1887—1953)等人于1921年至1923年修复、改造并加建。
- (27)译文部分参考《走向新建筑》陈志华译本与陈红译本。
- (28)locus classicus,拉丁语,字面意为“经典的地方”,指常被引用的、经典的且权威的文本、段落、篇章和例子等。
- (29)F.S.A.=Fellows of the Society of Antiquaries,A.R.I.B.A.=Associates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 (30)简介两人。罗伯特·斯默克(Robert Smirke,1780—1867),英国建筑师,设计了大英博物馆的立面等建筑,曾短暂师从索恩。约翰·纳什(John Nash,1752—1835),英国建筑师,设计了白金汉宫等建筑。两人与索恩同是英国工务局(Ofice of Works)的建筑师。
- (31)1944年11月18日双方签署《信托契约》(Trust Deed:Major E.M.Warburg and Another,and,University of London),瓦尔堡图书馆和研究院正式并入伦敦大学。
- (32)原文为:"there can be no beauty without some element of strangeness",转述自培根名篇《谈美》(Of Beauty):"There is no excellent beauty,that hath not some strangeness in the proportion."《谈美》一文有王佐良、曹明伦、蒲隆、李家真等不同中译,此处译文有参考,并依照原文引述作调整。
- (33)杰弗里·斯科特(1884—1929),英国建筑史学家、诗人,著有《人文主义建筑学》(The Architecture of Humanism:A Study in the History of Taste,1914),书中有大量关于浪漫主义的讨论。该书有中译本《人文主义建筑学——情趣史的研究》(张钦楠译,1989、2012)和《人文主义建筑艺术:一项关于审美趣味演变历史的研究》(吴家琦译,2015)。
- (34)威廉·柯珀(William Cowper,1731—1800),也译作“考珀”“古柏”,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也为圣公会创作了许多赞美诗,一度因精神失常而被收容。乔治·罗姆尼(George Romney,1734—1802),英国肖像画家,一度风靡,为许多上流社会人物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