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祥明
;范文婷;
历史痕迹、场地记忆是一座城市的特色和生命力所在。在分析概括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景观是承载城市场所记忆最重要的物质空间载体。通过引用国外案例及国内外相关保护法规,引申出通过景观表达场所记忆的必要性。结合相关案例分析探索城市文脉、场地记忆等在城市更新及多元化社会背景下的景观表达途径。最后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期为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景观项目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3年01期 No.141 303-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 阿德里安·高依策;鲁多·丁斯;克里斯蒂安·多布里克;何以纯;
本文梳理了首尔龙山公园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设计措施~([1]),阐述了设计师如何超越年代与观点,凭借理解力、想象力和技术手段,以“治愈”为切入点去回应一个民族厚重的历史,重塑对未来的期望。基于对West 8实践经验和设计价值体系的归纳,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设计师在面对漫长的时间表和庞杂的社会环境时,如何平衡尊重与介入,通过恒久、弹性的设计手法,回归情感本源,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记忆。
2023年01期 No.141 308-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 秦雯;章明;
通过回溯上海杨树浦电厂的发展历程到解析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的设计过程,即工业遗存保护理念、工业建筑的改造、机械设备再利用、适应性景观营造、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的设计策略,旨在揭开“大杨浦”百年工业区封尘已久的层层历史记忆,从城市发展的时间轮轴上探讨时代变迁与人们生活理念的双重转变,重新审视工业遗存的社会价值、公民的情感记忆和环境治理的积极态度,以实现现代化城市的人文价值和生态栖居环境再兴的当代意义。
2023年01期 No.141 315-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 张淞豪;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时间、空间内所发生的事件的标识、再现与认知。记忆链接着现在、过去和未来;人本身就是以“记忆”为线索在认知和感知着周边的场所、环境和城市。项目实践以“长春水文化生态园”为例,探讨如何在尊重场地原生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景观设计对现有工业遗产实现最大化的保护及保留;分析工业遗迹与景观记忆链接的必要性及景观记忆存续的逻辑性。通过对场地多维度的历史文化、生态生物环境、工业遗产价值、植被苗木等进行综合性分析与评估,建立工业遗产景观记忆空间的实践路径。实现景观记忆空间重构,连接场地与人的关系,延续场地文化价值,延伸场地的时空文脉,探寻人与场地的空间互动与记忆共生。
2023年01期 No.141 32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3K] - 费彦;张妍;王世福;
随着城市发展逐渐走向存量用地提质增效的新时代,建立有限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合理关系,对于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尤为重要。文章在顺德名镇北滘面临新一轮发展需求的命题下,从梳理北滘城镇生长历程、剖析现状城镇建设和农田的空间关系入手,探索出以农田生态空间为空间结构优化的抓手,将成规模的农田向区域生态性中央公园的方向寻求破题方法。通过系统化和景观化的提升策略,将消极的非建设用地激活为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开敞空间,塑造出“大美公园”这一新的城市战略增长点。在城市设计中以大美公园为核心,通过开敞空间及优质界面构建全新的城市空间结构,结合服务功能发展、产业用地升级,进一步提升大美公园片区空间品质。本项城市设计具有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意义,将农田生态空间从单一的“底线保护”走向“激活利用”,为未来开拓城市格局、优化城市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
2023年01期 No.141 327-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9K] - 毕凌岚;吴莹婕;周和宁;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具有特殊意义与价值。探究城市野生动物与人类共存的相关规律,寻求多物种空间资源共享策略是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文章立足共生城市及相关理论,调研总结多物种空间资源利用相关规律。以鸟类栖息状况为代表,通过对成都市典型地段持续一年多的观测,分析了鸟类数量、种类、活动与建成环境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指标的相关性,总结了利于鸟类栖息的建筑与景观设计要点。梳理了当前实现城市共栖的空间资源共享原则与要点,补充完善了建设重点和技术途径。研究发现,协调人与野生动物共享城市的矛盾,需在目标物种需求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人群活动与动物栖居进行限定引导,通过宏观层面控制区域生态格局、中观层面调配时空利用、微观层面注重物种生境营造,提升空间资源共享效率,以更好地推动共生城市建设。
2023年01期 No.141 334-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