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因为对艺术与科学的热爱他踏上了建筑学习之路。他作为"文革大革命"前华南理工大学唯一一名建筑设计类研究生,几经辗转在年过半百才开始建筑创作实践。如今已到古稀的他却依旧奋战在建筑设计的第一线。他是"中国馆之父"、"校园设计掌门人"、"岭南学派"的翘楚,他是何镜堂院士。是什么支撑他的建筑创作?是什么让他依旧活跃于今天的建筑创作舞台?他和他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团队如何持续创造着建筑的奇迹?
2013年10期 No.76 3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 何镜堂;
<正>路是人走出来的,这一生,我选择了一条设计与研究、创作以及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一条辛苦而快乐的路。我在学生中既是导师,又是战友,不分彼此。在创作团队中,一起构思,亲手勾画草图,常常工作到深夜,虽然辛苦,但共同的建筑激情使我们饱尝创作的快乐。在花甲之年,我又开始了新的征途,走上了一条比过往任何时候都更艰辛、更充实并更有满足感的人生之路。
2013年10期 No.76 37-4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5K] -
<正>有人会将何镜堂院士这类第三代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总结为: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从不以建筑为炫技的舞台……经过这些年的实践,何镜堂院士总结出"两观三性"理论,坚持整体观和持续发展观,强调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2013年10期 No.76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 何镜堂;
<正>本文针对当前建筑创作领域的现状,结合作者多年的工程实践,提出并深入阐释了"两观三性"(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创作理论,并分析了在该理论指导下,带领团队完成包括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一批当代建筑的创作实践。
2013年10期 No.76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5K] - 崔愷;
<正>记得1986年我刚到深圳不久,去市里路过了一个很有特点的新建筑,就问了同行的同事,知道那是新落成的深圳科技馆,并第一次知道了华南理工何镜堂老师这个名字,这是我对何院士的设计作品留下的最初印象。那时候广东处于建筑创作的前沿地区,许多新岭南建筑在全国都有影响,所以我们也特别注意华南建筑的动向。那时我有同学分到华南理工设计院工作,有机会去他们院里参观,印象里他们的见识广,创作思维活跃,很羡慕。后来回到北京工作有机会参加建筑学会的活动,对何院士的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
2013年10期 No.76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 柴裴义;
<正>我与何镜堂院士有很多年的交往,他是我的学长,又是好朋友。何院士的夫人李绮霞女士曾经在我们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我们还在一个设计组工作。后来,改革开放他们调回华南理工大学,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少了,但是我始终关注着他们的发展。何院士在华南理工大学发展得很好,他现在是真正的大丰收。因为他回到华南理工大学既是建筑学院的院长又亲自带研究生、博士生。他有一个大的人才库,有取之不尽的人才;另外他又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院长,他到现在仍然在中国建筑界的第一线,很多时候
2013年10期 No.76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 庄惟敏;
<正>1992年我从清华博士毕业到设计院做建筑师,因为设计院系统和高校系统的交流便与当时已经成为国内建筑领军人物的何镜堂有所接触。何院士是一个非常有职业建筑师素养的人,建筑师的亲和力和感悟度在他身上充分体现,更让人难忘的是何老旺盛的精力。比如说我们开完一天的会后时间已经有些晚了,何院士还会把大家聚在一起继续畅谈,或是喝喝茶,或去游游泳,这样过人的精力和体力实在让人佩服。另外,那个时候,何院士参与设计了百余个校园项目,这样庞大的数量和对工程质量极好的把控,要是没有过人的体力与对建筑的热爱简直不可能完成。
2013年10期 No.76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 张利;
<正>接到上海世博集团的通知,华工团队与清华团队的两个方案在最后评选环节得到了一样的票数,建筑外观的识别性华工方案更有优势,清华方案则是突出实用性。同时,考虑到中国馆是一个展会综合体,需要有一个称之为国家馆的主体,也需要有一些辅助体量的地方馆、省市馆。在这样的情况下,将两种方案结合的构想渐渐地形成。清华团队在接到这个提议之后,从吴良镛院士到当时的院长朱文一先生,从清华各个方面传来的
2013年10期 No.76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 倪阳;
<正>怕老婆一事在很多男人看来似乎是难以启齿的,而且也有点说不清。比如我平时总说不怕,但周围很多朋友却认为正好相反,当然我也不愿辩驳,怕越描越黑。何老师、李老师是看着我成长的,也可以说我是跟着他们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算是非常了解他们的人之一吧,所以我们平时交谈也比较放得开。有感于何院长对李老师言听计从,一次出差我故意问何老师倒底怕不怕老婆(李老师),他不假思索地说:"怕!怕!怕!真的怕!"。连说了三
2013年10期 No.76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 孙一民;
<正>1991年我来到华南理工大学,那时候还没有建筑学院,设计院和建筑系是两个分开的机构。由于个人原因以及参与的项目,我接触到了何院士。最初与何院士接触,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谦逊、很亲切。这些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产学研模式也发展成为一个成功的模式。今年华南理工大学取得的好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样的机制。我们的机制、运作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们人员能力上的不足,
2013年10期 No.76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
<正>中国馆的创作构思凝聚了全球华人的智慧和心血,体现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创作理念。在总体布局上,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庄严华美,形成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主体造型——"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汇聚人流,以基座平台的舒展形态衬托国家馆,展现
2013年10期 No.76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4K] - 何镜堂;倪阳;刘宇波;何小欣;林毅;姜帆;麦子睿;吴中平;包莹;
<正>扩建范围位于现有纪念馆东西两侧,主要包括新扩建纪念馆、万人坑遗址改造以及和平公园三部分。本设计突出遗址主题,尊重原有建筑,塑造整体氛围,以墙、伤痕、死亡之庭、祭奠庭院、烛之路等为建筑元素表现特定的场所精神;总体构思以战争、杀戮、和平三个概念组合,由东到西顺序而成,与此相对应的是"断刀""、死亡之庭"、"铸剑为犁"三个空间意境的塑造,形成序曲—铺垫—高潮—尾声的完整空间序列;建筑空间从东侧的封闭、与世隔绝过渡到西侧的开敞,与城市、自然融为一体。
2013年10期 No.76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1K] - 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郑少鹏;郑炎;何正强;陈晓虹;黄瑜;许喆;陆歆;王明洁;张莉兰;梁均宇;梁景韶;关小红;李婧灵;姚力;
<正>城市的博物馆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公众了解这座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场所,是这座城市的人民珍惜和自豪的文化客厅。在天津博物馆的设计中,设计者有着这样的理念: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是建筑最为关键的因素。天津博物馆设计必须从地域中寻找依据,提升文化内涵,并以现代的手法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体现天津的历史与文化,成为真正属于天津人民的博物馆。
2013年10期 No.76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8K] - 何镜堂;郭卫宏;张振辉;梁玮健;黄翰星;何炽立;黄瑜;何小欣;裴越;姚力;
<正>钱学森图书馆位于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徐家汇校区东北部校园与城市交接的不规则用地上,这座为纪念钱老而建的纪念图书馆集收藏、展览与学术交流功能为一体,主要展示钱老的科学成就、事业功勋、人生之路与精神品格。用"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概念来展示钱老一生的丰功伟绩。建筑主体"方石"是钱老"两弹合一"工作场地戈壁滩风蚀岩意象的
2013年10期 No.76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6K] - 何镜堂;刘宇波;张振辉;梁玮健;盘育丹;刘挺;陆超;蔡卓;张广源;
<正>安徽省博物馆新馆以"四水归堂、五方相连"为设计构思意象,方正的建筑形体由连续转折的实体体量与穿插其中的透明空间立体构成。整体布局突出公共空间从内部的中庭空间向建筑外部延伸连通的空间效果。场地设计以入口引桥为主线,连接起竹林、水面、广场,强化中轴线空间序列。建筑体量的外表面为青铜纹理,内表面为木质衬里,体量材质化的处理手法使地方与历史的厚重、文雅的质感以现代的视角转译重现。
2013年10期 No.76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3K] - 何镜堂;郭卫宏;郑少鹏;何正强;陈晓虹;黄瑜;姚力;
<正>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在那一刻大地颤抖,山河移位,家园破碎……为纪念那一刻大地的震动,为纪念那一刻所带走的近7万条宝贵的生命,为纪念那一刻之后所展现的人性光辉,当地政府决定在震中映秀修建一个纪念馆,最终选址于一个高于城镇中心50多米、可以俯瞰全镇的山岗上,东侧与埋葬近7000具遇难同胞遗体的墓地相邻,西侧与近200户的村庄相邻。在这个生者与逝者相邻的特殊地点上,"纪念"这个生与死的主题,如何定位纪念的内涵和意义,再如何通过建筑的语言传递这些深沉的思考是设计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设计者将纪念的主题不仅仅定位于叙述灾难惨痛的一面,更希望能够传递人性的坚强和伟大,撒播希望的种子,以此纪念逝者、抚慰生者,让幸存者和世人能正视这场灾难,积极面向未来,并深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
2013年10期 No.76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0K] - 何镜堂;郭卫宏;张振辉;黄瑜;何炽立;陈勇;张灿辉;麦恒;彭舟;童敬勇;翁璇;梁海岫;姚力;
<正>泰州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基地位于泰州五巷传统街区南面,处在旧与新、小肌理与大尺度、历史街区与城市道路之间,资源丰富同时情况复杂,意义重大同时极具挑战。项目基地设计确立了"和谐与发展"的总体设计定位,整体空间序列设计以保留建筑为重心展开布局谋篇,因时就地、自东向西分为稻河头城市广场、展示中心主体建筑群和保留建筑展示区三部分,建立大气整体、主轴统领、重点突出的总体格局,形成主题明确、起承转合、一气呵成的建筑叙事篇章,呈现既蕴
2013年10期 No.76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7K] - 何镜堂;王扬;张振辉;黄瑜;陆超;黄翰星;何炽立;何小欣;陈勇;张广源;
<正>宁波帮是一个特殊的商帮,集杰出的商道才智与深厚的家国情怀于一体。宁波帮博物馆的设计紧扣建筑的人文主题,建立城市轴线与建筑主轴、参观流线三者合一,共振增幅的叙事结构,形成建筑的骨架;以群像为特征的外部体量与富有地域特色的内部庭院空间系统被模数清晰的网络体系所整合,虚与实、内与外穿插咬合,
2013年10期 No.76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8K] - 莫伯治;何镜堂;李绮霞;马威;胡伟坚;
<正>广州西汉南越王墓遗址,是建于公元前120多年的第二代南越王赵睐之墓,于1983年6月发现,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地方决定兴建遗址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首期陈列馆和古墓馆于1989年建成使用,二期珍品馆于1993年建成,总面积9668m2。这是一座尊重历史,尊重环境,立意新颖,有很高文化素养的优秀建筑;是一座内部功能合理,造型既与历史文化内涵沟通,又体现现代建筑特征的古墓博物馆。该馆设计构思独
2013年10期 No.76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4K] - 何镜堂;倪阳;郭昊栩;林毅;孟庆林;
<正>该方案为内部竞赛中标方案。方案延续以院落为中心的空间格局,保留人们心中"庭院深深"、"绿树成荫"的美好记忆,创造出空灵通透、步移景异的新岭南建筑。在设计时以"少一些、透一些"为原则,积极回应南方建筑特有的通风、采光、遮阳问题。平面为3组建筑围合而成,中间穿插以院落,建筑高2~3层,在东湖边一侧以规整的平面形式应对。西侧则采用较为自由的平面构成,以较小的体量结合园林处理及亲水设计,做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共鸣。为减小对南北两侧
2013年10期 No.76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9K] - 何镜堂;
<正>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中保留了校园内南北两座原生的山丘,作为校园的生态绿核,从而形成了校园的主体结构。建筑围绕绿核布置,使其生态结构尽可能不受人工环境的影响,保持完整与独立。由于基地以山地为主,在保持自然形态不受破坏的前提之下,将建筑分为四组相对完整的区域,分布于山林之中,因顺应地形的变化而形成各自的空间特色,彼此间联系便捷而又有所隔离。在建筑设计中,希望通过院落式的布局和富有特色的坡屋顶造型营造浓郁的书院气息。
2013年10期 No.76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4K] - 何镜堂;郭卫宏;马明华;李晋;叶青青;龙志华;王智峰;包莹;
<正>从基地原生态自然环境出发,利用基地环境中丘陵、河流、池塘等景观元素组织校园规划,形成"建筑—丘陵—建筑—丘陵"疏密相间,张驰有度的规划结构;对洼地原有池塘进行改造形成大小不一、层层跌落的中心区水体景观;建筑组团局部向花溪河开放,使花溪河景观与校内景观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山、水、建筑一体化的校园空间;建筑形式采用重庆传统建筑手法,
2013年10期 No.76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0K] - 何镜堂;刘宇波;张振辉;何正强;陈晓红;梁玮建;刘建平;
<正>广州市旧城改造试点项目,采用了新的操作方式:1.没有开发商的介入,由政府主导、投资。2.不搞强制拆迁,完全由居民自愿决定回迁、外迁还是领取经济补偿。3.建筑量首先考虑满足回迁的住宅及配套需要,适量增加商业、住宅面积用于补偿政府投资,不考虑盈利。4.改造后的空间和形态延续老城文脉和肌理,保留基地中有价值的老建筑。
2013年10期 No.76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6K] - 何镜堂;倪阳;李綺霞;邓孟仁;罗建河;林毅;宋振宇;胡庆峰;寿劲秋;黎少华;王芳菁;李玲;黄全乐;徐杰星;张敏婷;
<正>广州珠江新城西塔位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西侧,是广州市标志性的新建筑,也是超高层建筑的代表。项目占地12 430m2,总建筑面积为448 736m2。主塔楼地面以上103层,高432m。西塔主塔楼的建筑造型独特,宛如"通透水晶";结构形式新颖,其结构形式采用由钢管混凝土巨型斜交网格外筒与钢筋混凝土内筒构成的筒中筒结构,具有足够的抗侧刚度和优异的抗震
2013年10期 No.76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3K] - 何镜堂;倪阳;邓孟仁;林毅;王芳菁;徐杰星;张敏婷;
<正>利通广场是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北大门上收口的一个关键项目。突出的地理位置要求一个标志性的高塔,因此产生了本方案简洁、高雅、线条清晰、具有精致几何造型的建筑主体。楼顶是一个鲜明的斜坡屋面,其层层玻璃营造出雕塑的效果,就像是一块晶莹剔透的冰晶体。塔楼的设计轻盈,通透,并充分考虑了高效节能.她将观景视角最大
2013年10期 No.76 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4K] - 何镜堂;郭卫宏;郑少鹏;黄沛宁;晏忠;郑炎;李绮霞;曹声东;叶青青;郭志盛;陈尧;杨叔庸;
<正>松花江路14号—37号位于华南理工大学校内,原为老中山大学时期教授的居住区,现已被列为历史保护建筑。在完整街块内,北面一列是5栋20世纪30年代建成的坡屋顶别墅,南面一列是4栋20世纪60年代建成的独立式住宅。由于年久失修,这些建筑破败,更有部分已成危房。面对这些在城市高速发展中被遗忘的历史建筑,我们从2004年起至今,经过三次渐进式的更新改造,采用园林化、机能更新、社区融入、生态节能等设计策略,将这组破败的历史建筑逐渐转变
2013年10期 No.76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9K] -
<正>做一名好的建筑师已是不易之事,做一名好的领导亦是不易之事,能兼顾这两种角色又都能做好的,想必也没有几人。何镜堂院士用高效的管理模式、敢于竞争与创新的信念带领着他的团队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2013年10期 No.76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 孟建民;
<正>何镜堂先生是一个具有大家风范的学者型建筑师,这是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何老师德艺双馨,除了做学问和专业创作外,他的为人也受到大家的敬佩。他跟同行的合作,以及对青年人的扶植、提携所做的贡献都很突出。何老师让我们看到一个建筑师应该有的社会责任。对于社会责任,每个人有不同的定位,在我看来,建筑师应该更专注于创作与作品,这也是对社会最好的服务和最好的贡献。
2013年10期 No.76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 郭卫宏;
<正>自1994年硕士毕业后留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以来,我已跟随何老师学习和从事建筑创作将近20年了。何老师对建筑的满腔热情,对工作的兢兢业业,对人的和蔼可亲,敢于竞争的拼搏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等等,这些无不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和吸引着我,也深刻地影响着设计院的工作作风和发展方向,他是我们整个设计院的灵魂人物。
2013年10期 No.76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正>何镜堂院士将对建筑的热爱、人生的智慧与经验悉数传授于年轻人,以"产学研"结合的建筑教学模式推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在全国建筑高校中异军突起。
2013年10期 No.76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 王建国;
<正>何镜堂院士将对真正热爱建筑、人生的智慧与经验悉数传授于年轻人,以"产学研"结合的建筑教学模式推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在全国建筑高校中异军突起。在我的印象里何院士是一个特别有智慧的人,这样一个建筑设计大师,同时又很和蔼可亲,他和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在一起交流共事,没有居高临下的架子,这很不容易。从他跟他的团队的密切合作的一种状态和他呈现出来的作品当中凝聚的智慧,就能体会到他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和品格,他的设计作品一直滋润着这种养分。何院士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意识和心态,使他可以持续保持设计创作的巅峰状态。
2013年10期 No.76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 向科;
<正>但凡一个教育家,大体都通过著书立说、开堂授课、言传身教等方式来传达自身的教育理念,教书育人。我很有幸从2006年开始以博士后身份进入何镜堂院士门下学习,并在2008年留校任教正式加入何老师团队,在言传身教这个层面对何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有了较深的认识。前清华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在20世纪曾提出过"从游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
2013年10期 No.76 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 吴中平;
<正>无尽的创作激情在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何老师常常提到他人生中的三个重要的选择,而我在这三个选择中,看到了他对建筑创作的激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我想正是他的这种激情和探索精神,使他成为杰出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创作了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等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作品。何老师1983年选择从北京举家回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那时他已经到了不惑之年,而华工院还处于艰苦的创业起步阶段。然而,
2013年10期 No.76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 郑少鹏;
<正>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一向重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一特点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等岭南建筑学派的前辈们传承至今,在何老师的团队里显得更为突出。我在本科毕业后就跟随何老师读研究生、直博到工作,因为从读研究生开始就在设计研究院学习和工作,对设计院的教育培养模式会更加了解一些,我就从设计院说起。
2013年10期 No.76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 张振辉;
<正>何老师与我引领我跨入建筑设计行业的老师何镜堂院士是人们眼中巨星般的建筑大师,我却更希望从自己亲历的琐事片段说起:初遇何老师10年前,考虑父母不便迁徙的原因,求学于南京多年的我决定毕业后回广州工作。当时,几乎所有在华南理工读书的中学同学或朋友都建议我去何镜堂老师的创作室,于是我就利用假期去实习。不久,就在项目讨论的场合见到何老师,他精神矍铄地顶着一头浓密的白发走进来坐下,很
2013年10期 No.76 13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 郑少鹏;
<正>甲方常称他为何院士、何大师,同事常称他为何院长,朋友常称他为老何,但他最喜欢的称谓是"何老师",这是一个最朴实却最亲切的称谓。除了一些院长的行政和社会事务,如外出和接待,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和他的学生一起,项目研究、方案讨论是他与学生相处和交流最常见的方式。9:00@工作室上午九点,何老师已坐在中间的会议室。在早晨阳光下,庭院、鱼池、芭蕉、蜡石让工作室显得宁静而富有朝气。桌面放着茶杯、IPAD和几张草图纸,何老师正聚精会神地在纸上比划着。平时没有讨论时,何老师很少待在自己的办公室,而是最喜欢坐在这个会议室里做自己的事情。他一问秘书小杨,原来早上已安排了4个项目讨论,看来今天又有一番车轮战……
2013年10期 No.76 13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
<正>~~
2013年10期 No.76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正>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CAG)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国际建筑市场并较早获得对外经营权的设计企业之一。自成立之初至今,汇集了庞大的社会资源和众多知名建筑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单位。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大型国营建筑设计院在设计生产的实践里,着手建设企业文化,并逐步形成各自的文化雏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更是一直以"传承中华文化、打造中国设计、促进科技进步、引领行业发展"为使命。
2013年10期 No.76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2K] -
<正>session 1 seniors'expectations第一单元前辈嘱托主持人:崔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嘉宾:翟宗璠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洵蕃原建设部建筑设计院院长周庆琳原建设部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叶耀先原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院长崔愷:时值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庆祝建院60周年,60年对于一个人来讲差不多到了快退休的年龄,而今天在座各位一眼看上去都差不多三十岁左右。所以我们设计院的60年庆典可以说是一个年轻人的大聚会,这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2013年10期 No.76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 曹晓昕;周萱;沈晓雷;张广源;
<正>在设计中,设计者着意强调建筑的公共性及对城市的贡献,广场和建筑、广场和道路、内部广场和公共广场之间的界限柔化模糊使相互间的界面不断延续,公共空间和功能空间相互渗透,产生大量流动的、有质量的公共空间和复合使用空间,从而为使用者的活动提供更多承载的平台。设计的灵感来自于内蒙古大草原起伏绵延的特殊地貌特征,场地自东向西形成了四百余米巨大的跃动曲线,整个建筑群就像从地面生长出来一样。图书馆和少年宫曲线型的退台设计,最大程度地促
2013年10期 No.76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3K] - 柴培根;田海鸥;张广源;
<正>可可托海地质博物馆暨游客服务中心坐落于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内;气势恢宏的阿尔泰山,银波奔腾的额尔齐斯河,甜美安详的绿洲牧场,构成了本案的独特场所环境。宏大的建设场地,丰韵的自然风貌,使得建筑必将采用消隐的形体及谦和的姿态回应自然之美;并通过建筑及景观设计实现场所氛围下谦和的人工自然的重塑过程。建筑形体并结合地表高差变化采用一组集合曲面跌落的屋面体系;平面的曲线构成满足展览流畅的观展空间需要,同时与所在场地的自然边界产生关联;弱化建筑形态的独立感,借助场所的地
2013年10期 No.76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1K] - 崔海东;张雅;徐超;金海平;文亮;
<正>区位——肥城文化中心,坐落于山东省肥城市。基地位于老城区和高新区之间,南临主干道新城路,西邻金牛山大街,东北两面为龙山河环绕,区位重要,环境优越。建成后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枢纽节点、也是肥城"佛桃之乡"的城市名片。布局——项目为综合性文化建筑,总建筑面积68 000m2,地上5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24 m。展览馆面积最大,安排在建筑东南,朝向新城路,
2013年10期 No.76 160-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5K] - 李树群;
<正>原有的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是一个破败的国家纪念建筑,直到2006年,经过世界级的保护修复与加建新翼后才得以重生。原有建筑是由石头和木材组成,与之相反,新建筑则以钢和玻璃为材料。新建筑增加了一倍以上的使用面积,更为重要的是,新建筑将老建筑与附近历史悠久的福康宁公园联系起来。今天,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成为新加坡规模最大、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
2013年10期 No.76 162-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 张广源;
<正>本设计为一个改造项目。原来的房子是西山减速机厂,大约不过30年的历史。周围是文化产业区。建筑商也希望能对这个不新不老的房子有所利用,所以先期在厂房的西半部分进行改造,成为整个大项目的销售中心。设计者在这里采用的方法是保留原有的围护,在内部重新做钢结构,相当于套进去一个新的盒子,再从厂房的大窗中伸出来一些房间,在改造的模式
2013年10期 No.76 164-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8K] - 于海为;潘天佑;张广源;
<正>东方博物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重要的文化配套项目。基地背山面水,景观条件优越。博物馆共分为博物馆、美术馆、辅助用房三部分,其中,博物馆位于场地中央,是核心部分,其造型纯净,背靠山势、面朝河面展开,内敛简洁的形态减小对环境的干扰;美术馆位于基地东侧,呈条形布置,尽量消隐体量;辅助用房位于基地北侧,"藏"在主体背面,既不影响建筑主体形象,又能够方便地服务于主体建筑。
2013年10期 No.76 168-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0K] - 曲雷;张广源;
<正>在一望无际的广漠旷野中,一切都是渺小的。只有当视线透过施工现场指挥部临时板房的窗户,才能感受到机场泰山压顶一般体量的巨大。站在40m高的穹顶下方,仰望苍天,朵朵白云低低地从30m直径的天窗中飘过,鄂尔多斯的天空是如此之蓝,如此之清澈。天光云影,划过时空之河,斑驳的光影洒落在墙面、柱子和楼板上,在520m的曲面上流淌,形成一种原始的没有雕饰的美丽。从2008年10月开始,无数的坚信、折磨、痛苦、争扎、冥想,此时此刻成为永久的印记。创
2013年10期 No.76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1K] - 老卡;Jakub Duncko;胡文颖;
<正>华为的办公楼是个比较小的项目,作为华为办公室校园整体的一部分,是北京附近一个办公室校园的关键中心大楼。外部和内部的交通是严格分开的,以保证华为提出的安全标准。根据它的位置,它被设计成从来自各个方向漂浮过来的相同形状的体块组成的建筑。这个项目基本的形状是一个方形的,但可弯曲变形的弧形边缘,这种功能性的要求实现了连续浮动、没有特定方向的概念。景观设计遵循这个简单的概念,即被设计为一个拥有轻微起伏的小山的自然公园,绿色开放空间
2013年10期 No.76 176-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