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伟;周洋毅;
本文在简要介绍城市防灾和应急管理体系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对东京、伦敦、纽约三个国外大城市的防灾应急管理体系作了概括性分析。借鉴国外大城市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有利于促进中国防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能力提高的可行性建议。I
2008年04期 No.25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 青木信夫;
日本有史以来经历了无数次自然灾害(地震、台风、火山喷发),是屈指可数的灾害大国。因此在历史上也制定了各种相关的防灾对策。本文针对目前已经预测到的,在不远的未来将会发生于东京正下方的大地震,介绍了震灾的被害程度、防灾战略,并基于日本的经验阐述了对中国防灾规划的思考。
2008年04期 No.25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 黄靖;
以美国俄勒冈州斯普林菲尔德、华盛顿县等市、县的地方减灾规划为例,简要阐述了其地方减灾规划的编制背景、编制内容,单灾害制定减灾规划的具体方法,并指出其对于我国小城镇编制防灾规划的借鉴之处。
2008年04期 No.25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 张圣海;周桂峰;
强烈地震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对城市的破坏是毁灭性的。目前在地震预报不过关的情况下,做好震前防灾工作,是提高城市的综台抗震能力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本文就震后唐山规划建设为例,论述了防震减灾在唐山城市规划中的实践,并对地震小区划、应急避震琉散场所、设防标准、地震应急预案、预警系统、防震知识普及等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为创造安全城市起到一定的作用。
2008年04期 No.25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 叶耀先;
汶川地震后,灾区重建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如何吸取我国震后建设的经验教训,实现可持续重建成为首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和唐山地震恢复重建经验,系统地介绍了可持续重建理论。力求给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2008年04期 No.25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 苏幼坡;
防灾减灾的经验教训是抗御严重灾害的宝贵知识资源。基于我国唐山地震和中国台湾省集集地震、日本关东地震和阪神地震的经验教训,探讨了提高城市抗灾设防标准、城市消防能力、避难疏散能力和防疫能力。
2008年04期 No.25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 王岚;
文章对震后中小学建筑的思考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在中小学建筑设计的新理念方面包括:信息时代模式,学校建筑与城市和社区建设相结合,与历史、区域文化相协调,建筑设计空间的灵活性、可持续性等内容。在中小学建筑疏散安全性方面包括:校园规划设计、建筑层数、疏散楼梯位置等内容。
2008年04期 No.25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 刘海龙;俞孔坚;詹雪梅;李春波;方琬丽;
随着当前世界性资源与环境危机的陡现,人们对洪水及防洪的认识也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一些国家的防洪理念逐步从抵抗洪水向自然防洪转变。针对中国人多地少、社会经济活动密集的现实,应探讨既尊重洪水自然过程,又考虑土地有效利用的防洪途径。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案例,并以浙江台州永宁江为例,对基于自然防洪思想的河流防洪规划作了初步实证研究。
2008年04期 No.25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 都市实践;
<正>光明新城中心公园的设计试图打破传统公园的边界概念,将公园与城市的街坊、社区用绿带衔接起来。公园成为家的后院,而家则坐落在公园的旁边。纵观历史,19世纪以来的大型城市公园都是随着城市的都市化而逐渐形成的,而我们目前的情况是要建一个超大的城市公园但城市却还没有发展起来,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也将是一个关于城市和景观设计中少遇的挑战。
2008年04期 No.25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0K] - 毛厚德;谢文裕;寺崎·丰;朱建安;吉野·毅;
<正>1.背景概况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那些已经被广泛认可的制造业、高新科技、房地产、旅游业等一样会带动许多相关产业,作为一种资源,它的合理利用是一种新的城市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提供就业和提高GDP。当然,与其他相比,要使其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作用首先要对其实施有效的保护,其前提就是保护问题。
2008年04期 No.25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9K] - 汪杨子;蔡善毅;赵寿堂;
<正>白浪银湾位于胜利桥至亚星桥之间的位置,属于潍坊市的中心区,是白浪河滨水区域规划中商业体验旅游区的核心地带,同时也是白浪河滨水改造的先锋区域,并与周边的城市公园和潍坊保存至今古遗址——奎文门,构成潍坊有机连贯的文脉体系。此次设计我们本着尊重历史,借鉴历史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性地进行设计,希望为城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2008年04期 No.25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 郑可;王帆叶;李金龙;宋平;王婷娟;盛彦斌;王未雨;饶水明;
<正>梅花洲区域新农村建设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共14年,分三期实施:近期:2007-2009年,重点恢复核心区与石佛寺;中期:2010-2015年,继续提升核心景区并拓展外围景区;远期:2016-2020年,改善梅花洲区域整体面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以景观修缮为前提,发展乡村旅游,开辟新农村建设新典范。
2008年04期 No.25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0K] - 顾玄渊;
<正>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大城市的人口越发密集,活动频率加大,导致城市中心区的地价与开发强度越来越大。而城市中心区的高密度开发,往往对环境造成更多负面影响,被人们称为"钢筋混凝土的森林"。如何在城市高密度地区通过生态的城市设计手段,改善高楼林立所带来的日照、交通、视线、小气候、环境心理等一系列的问题,正
2008年04期 No.25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 刘悦来;魏枢;刘维江;
<正>引言莱西位于山东半岛中部,隶属青岛市。境内水系发达,有61条河流,其中大沽河源远流长180千米,为青岛的母亲河,莱西湖为山东半岛最大的湖泊。莱西城区驻地水集,临水建城,因水而兴,由市而盛,城区三面为大沽河、洙河所环抱,加上七星河、沙岭河、炉上河、长广河等
2008年04期 No.25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