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丹尼尔·里伯斯金一直致力于不断扩大建筑的疆域,在哲学、艺术、文学和音乐等领域他都展现出深厚的兴趣。而他的建筑的基础都源于一个理念:建筑是需要用人类感知的能量精心打造的,而且一定要融入它所在的文化背景。自从1989年在柏林完成了他的第一个作品以来,里伯斯金在全世界范围内设计了多个大型文化、商业和住宅项目,其中包括纽约世贸中心重建计划以及集办公与零售为一体的德国杜塞尔多夫的国王穹顶商城等。2012年丹尼尔·里伯斯金工作室设计完成了新加坡200hm2的住宅发展项目——吉宝湾·映水苑和韩国
2014年Z1期 No.080 24-25+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7K] -
<正>人物履历2012年至今/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公司/意大利,米兰2006年至今/城市边缘有限公司/意大利,米兰2006年至今/丹尼尔·里伯斯金工作室—利安顾问集团/中国,香港2005年至今/丹尼尔·里伯斯金—WRNS工作室/美国,旧金山2003年至今/丹尼尔·里伯斯金工作室/美国,纽约2003年至今/丹尼尔·里伯斯金建筑师事务所/瑞士,苏黎世2002年至今/丹尼尔·里伯斯金工作室—布克哈特及其合伙人股份有限公司/瑞士,伯尔尼2002年至今/丹尼尔·里伯斯金工作室—布雷格曼+哈曼建筑事务所/加拿大,多伦多2001年至今/丹尼尔·里伯斯金工作室—大卫贝克尔联合事务所/美国,丹佛1995—2003年/丹尼尔·里伯斯金工作室/德国,柏林
2014年Z1期 No.080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6K] - 钟善;康娟;
<正>在中国的实践UED: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中心是你在中国完成的第一个项目。跟你以前完成的建筑很不一样的是:这座教学建筑外表呈现出来的是没有附其他任何表皮材料的白墙面。对于这样一个朴实的表面你是怎么考虑的?丹尼尔·里伯斯金(以下简称DL):材料对于建筑来讲当然非常重要,但对我来说,建筑最重要的是空间。城大是个公办的大学,所以这座建筑要求造价要低。建筑造价是由香港政府部门计算的,他们当初的计算考虑的是建造一栋造价经济的"方盒子"建
2014年Z1期 No.080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8K] - 韩苗;
<正>DB:您认为整合想法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DL:我认为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项目,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强烈的渴望。工作时间的长短并不是关键,保有工作热情才是重点。"热爱"一词恰如其分。对一名建筑师而言,它是更好的注解。DB:您怎样协调建筑的本质与实用性之间的关系?DL:有时候我们必须忘记实际的一面。实际问题在任何一个项目开始建造之初就已经存在了,但我们不能以考虑实际情况为起点开始工作。不能因为资金有限就认定建筑必将了无生趣,我们必须首先具备有创意的想法。预算多少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正如
2014年Z1期 No.080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 钱源;
<正>一直不知如何落笔所以几乎在编辑不断催促中放弃了这篇文字。一周前和Daniel吃饭,席间问到"我是最适合写你的人之一吗?至少在中国。"老先生说,当然,你是最适合的那个。突然有一种不得不写几句的感觉,就以朋友的身份回忆几个有趣的片段吧。不讨论建筑风格,因为它的风格很固定,从柏林犹太博物馆开始,似乎越来越破碎和尖锐。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柏林犹太博物馆和英国帝国战争纪念馆,因为前者空间给人的纠结和后者的不那么尖锐。也不说工作态度,他是个极端的人,从2001年第一个作品的落成到现在,几十个成功作品足以说明他高强度的工作和认真努力的作风了。我试图说一些和建筑没有那么相关的事,从侧面让大家更了解Daniel
2014年Z1期 No.080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 李向北;
<正>我始终认为要建造出像丹尼尔·里伯斯金所设计的建筑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冒险精神。第一次读里伯斯金的《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大概是2008年的5月份,在每天上班途经的何香凝美术馆购得此书后即被牢牢抓住,几乎一口气读完。书中所呈现的关于建筑的故事跌宕起伏,人物的命运与建筑休戚相关,引人入胜。它几乎是一本关于建筑师的励志的教科书,一本激励人们永不放弃建筑梦想的建筑的圣经。建筑的情感关于里伯斯金的建筑理想似乎可以用下面的文字来描述:建筑充满了激情、饱含着情感、充满玄机(Inexplicable),建筑在本质上是乐观主义者的职业;路途上的每一步都必须抱着信念……建筑建立在信心之上,建筑充满张力、极具表达的愿望;尽管计算机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产能力,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取代建筑师充满灵性的双手。里伯斯金曾经在TED1的
2014年Z1期 No.080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4K] - 丹尼尔·里伯斯金;唐笑;
<正>每一个时代都伴随着一种城市类型的出现。雅典、罗马、纽约和上海皆是如此。追溯它们建造的过程,城市成为了复杂现实的反光镜。但是,准确地说,正因为城市同时成为新理念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它们在自身的演进过程中打破了曾经的传统和连续性。此时,城市似乎既具有历史的秩序井然,又同时成为无法预知的未来混乱的受害者。传说中的建筑师代达罗斯因两件卓越的功绩而闻名于世:他是迷宫的发明者以及翅膀的设计师,而后者也悲惨地导致他的儿子伊卡洛斯在过于接近太阳时殒命。城市似乎也在这两种双生的建筑形式之间摇摆。它们或者成为中心难以抵达的迷宫,又或催生着众多
2014年Z1期 No.080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
<正>德国杜塞尔多夫2013国王穹顶商城,是一座位于杜塞尔多夫中心,共6层,432 300平方英尺(40 161.98m2)的办公零售综合建筑,标志着都市空间与景观的重要过渡。两个城市街区共享一个连续的屋顶轮廓线,形成了步行、购物以及工作的同一空间。该建筑也在著名的步行街——国王大道与杜塞尔多夫中央公
2014年Z1期 No.080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0K] <正>韩国釜山2013海云台佑洞现代I'Park项目位于韩国釜山滨海,占地45 000平方英尺(418 063.68m2),是一座包含3个高层住宅楼、一个34层的酒店以及一座写字楼和一个3层购物商场的综合发展项目。这5栋高层用于塑造和表达出大海极致的美与力量。建筑群的几何曲线,往往衍生自自然的美丽,如波浪般的优雅,每一朵花瓣的独一无二,充满了风的帆,戏谑着传统的韩国建筑概念。
2014年Z1期 No.080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3K] -
<正>新加坡2011吉宝湾映水苑(占地2 000 000平方英尺(185 806.08m2),显眼地矗立在新加坡历史悠久的吉宝港的入口处,是一座综合住宅项目。其中包括6栋拔地而起的高层和11栋6~8层的低层别墅公寓区,共1129套住宅单元。波浪起伏般的高层是项目的焦点所在,高度起伏变化的曲线形成了结构间的开放与闭合,使得远处的风景尽收眼底。这种变换的形式使得每一层的住户都能看到与其他楼层不同的、独一无二的风景。高层与别墅设计成不同的形状,且朝向不同的方向但又互相融合。从同一角度望去,不会有两栋相似的建筑物相邻。最终形成了在变幻的平面和映射下创造性融合的宏伟乐章。
2014年Z1期 No.080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31K] <正>爱尔兰都柏林2011都柏林的伯德盖斯能源剧院与大运河商业开发项目是以一个拥有2 000座位的表演艺术中心为主,融合拥有两个办公区块[其中包括375 000平方英尺(34 838.64m2)的可出租写字楼和零售购物区]的商业区。项目位于大运河港湾开发区,是大运河广场的焦点建筑。
2014年Z1期 No.080 6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7K] -
<正>德国德累斯顿2011重新设计的德累斯顿军事历史博物馆(目前是德国武装部队官方中心博物馆。它将容纳大约20 000m2的展览区域,跃居德国博物馆之最。博物馆前身为军械库,始建于1873至1876年间。自1897年成立之日起,德累斯顿军事历史博物馆曾扮演过撒克逊军械库和博物馆、纳粹博物馆、苏联博物馆和东德博物馆等多个角色。建筑坐落在德累斯顿历史中心
2014年Z1期 No.080 7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8K] <正>美国丹佛市2006丹佛美术新馆,也称Frederic C.Hamilton楼,是对意大利建筑师Gio Ponti主持设计的原美术馆建筑的扩建项目。这个146 000平方英尺(13 563.84m2)的扩建项目在2006年10月建成开放,现在主要用来收藏现当代艺术品以及海洋和非洲系列艺术作品。Hamilton大楼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落基山的山峰以及在丹佛山脚下发现的几何岩石晶体。建筑材料在极近融入原有的纹理的基础上,也引进了创新性的新材料,如9 000块钛金面板覆盖着整栋大厦的表面,折射着科
2014年Z1期 No.080 8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71K] -
<正>加拿大多伦多2007现名为迈克尔·李秦水晶宫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扩建工程位于多伦多市中心最显著的十字路口之一。扩建项目于2007年6月揭幕,共新增100 000平方英尺(9290.30m2)展览空间、一个新入口和大厅、一个街边零售店和三个新餐厅。里伯斯金工作室还更新了原有历史建筑内的10个画廊作为项目的一部分。迈克尔·李秦水晶宫的名字源于建筑五个互相交叉的体量,令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水晶。其中两个晶体为专属的新画廊空间,两者相互交叉,形成一个名为"精神家园"的空白空间。
2014年Z1期 No.080 10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9K] <正>德国柏林1999德国柏林犹太博物馆于2001年对外开放,展出从4世纪以来的德国犹太人的社会、政治以及文化史。这是战后德国第一次有博物馆如此清晰完整地呈现大屠杀的影响。博物馆建在1735年普鲁士正义法庭原址之上,也是20世纪60年代在此地重修的柏林城市博物馆的扩建。新设计在柏林墙倒塌一年之前成型,最初想法源于一种能够把东西柏林捆绑在一起的共同认知:德国人与犹太人的关系。这种
2014年Z1期 No.080 11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7K] -
<正>德国柏林2012丹尼尔·里伯斯金主持设计的新柏林犹太博物馆学院,扩大了现有的博物馆旧馆,也是原馆在马路对面的延伸。他把新的学院建筑融进这个前中心花卉市场中,用倾斜的立方体入口打造了一个面对面的极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学院将图书馆、档案室、教育部门都合并到了一个屋檐下。随着Eric F.Ross大楼里面的犹太博物馆研究院的开放,博物馆也将随之拓宽其主题思想范围,包括在多种族社会下的民族融
2014年Z1期 No.080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6K] <正>中国武汉预计建成时间2015张之洞,中国19世纪晚清官员,在武汉建立起了钢铁行业,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样负责了武汉的城市规划,包括构成了现在武汉的工业、文化以及商业区。武汉的钢铁行业是全国乃至世界模范。在20世纪转折时,武汉已成为了全国铁路中转枢纽。武汉的故事由其独特的历史和对未来的向往写就。1911年10月的辛亥革命,这个非凡的时刻,就是由张之洞发起的现代化的具体化以及现
2014年Z1期 No.080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7K] - Ralph Appelbaum Associates;
<正>万科馆的建筑设计受到了一系列中国古代与现代思想的启发,其中包括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建筑上,场馆的外形和材质完美联结了文艺复兴气息与现代性。其内外部间的音乐比例、流动感创造出一段时间和空间的旅程。万科馆紧邻阿瑞娜湖,使其能形成一个汇聚当地和全球文化的公共空间。同时万科馆通过讲述文化、科技和21世纪的故事,提供一个用于反思和庆祝的空间。进入馆内将看到的是由无数根柱子上挂着一簇簇电子屏组成的五彩森林。这些柱子隐喻树的根与枝干,万科一直重视社区的理念,这个装置展现了传统、价值与人的连通。穿过一条长长的多媒体展示通道,不同
2014年Z1期 No.080 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1K] - 姚京;Yama Karim;Alex Vblack;钟善;Aurelie Biraud;韩苗;
<正>建筑是广场的延伸姚京:万科馆占据了世博园内最优越的位置之一,对于它与其他展馆之间的关系您是如何考量的?Yama Karim:能获得这一场地十分幸运。总体规划中的大部分是依照网格轴线展开的,如同一个个谜题,需要将答案填写到空白处,然而身处迷宫之中是很难领略总体规划的全貌的。但万科馆场地在这一片迷宫中显得很特别,在这里我们能实现知道周边的其它项目,所以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让该项目不仅仅是一个填充,而且与周围环境建立了联系。姚京:万科馆在尺度上给人感觉不太像是一座
2014年Z1期 No.080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
<正>意大利帕多瓦2005自由之光耀穿史册。这本历史之书为纪念2001年9月11日的英雄而展开。永恒的自由宣言被镌写在自由女神的雕像上,正如数百万来到美国的移民看到的那样。在纪念碑的左页,镶嵌了一块世贸中心被袭击时的残梁,纽约的纬度与帕多瓦中心,也就是纪念碑的书脊相连。碑体和与其相连的墙都是发光的,这面墙低矮而富含深意,给参观者
2014年Z1期 No.080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0K] <正>美国纽约在建多年来,针对9·11过后如何以最好的方式重建归零地(世贸中心遗址Ground Zero)进行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花费一定的时间钻研规划设计,以实现各个选区自身目标之间的平衡十分必要。2002年8月,曼哈顿下城发展公司(LMDC)启动了总体规划竞赛。2003年2月,丹尼尔·里伯斯金工作室拔得头筹。丹尼尔·里伯斯金工作室为使世贸中心遗址焕然一新,一直在针对总体规划与多方进行协调配合,其中包括纽约与新泽西港口事
2014年Z1期 No.080 150-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5K] -
<正>美国康涅狄格州2010这栋住宅位于美国西康涅狄格州一处54英亩(218 530.25m2)的草地中,占地2 000平方英尺(185.81m2),是由18个平面、36个节点和54条线组成的螺旋丝带结构的生活空间。它的名字也正来源于此。建筑的外墙由铜镜面外壳的不锈钢包裹,这种经历,独一无二。它反射出的光泽突出和夸大着天气、季节甚至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流转。从外面看,大大
2014年Z1期 No.080 16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0K]
<正>绿色建筑是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也是建筑设计领域趋于成熟的表现。如何将绿色技术与艺术、人文相结合,既让建筑本身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影响,又能满足使用者舒适、愉悦的体验,以及让建筑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有机连接是建筑师面临的一大课题。中国仍处于绿色建筑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政府策略、市场导向,还是建筑师的知识结构,要完成绿色与建筑设计的零绑定还需要长足的发展。当前,从业5年内的青年建筑师及在校的建筑专业学生,将是未来10~15年建筑设计的中
2014年Z1期 No.080 16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2K] -
<正>感谢竞赛主办方-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和北京博地澜屋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邀请,我作为本次竞赛的评委会执行主席,与国内外知名的绿色建筑研究专家一道开启了这次竞赛之旅。评审过程中,评委们热烈的讨论、交流和讲座等,紧密围绕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趋势,探讨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手段实现城乡建筑的绿色化,对青年建筑师、建筑学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绿色建筑的实践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建筑能耗的不断增加,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促使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推进绿色建筑。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降低能源及物质资源
2014年Z1期 No.080 168-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 康娟;
<正>UED:博地澜屋发起这次"博地杯"国际绿色建筑设计大赛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曹一勇:建筑师对绿色建筑的理解和思维意识,尤其对于被动技术的主动运用程度决定了建筑生态节能的基本基因。目前看来,建筑师对于被动技术的运用往往是被动的,因而,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绿色建筑设计竞赛来培养新一代年轻的建筑师,使他们对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模式有更深的理解和改观。那么,等到五年或十年之后,当他们成长为社会的主力建筑师之时,绿色建筑的整体设计理念能够上一个大台阶。UED:作为竞赛的评审之一,您对整个竞赛及参赛作品有何看法?曹一勇:这次竞赛的总体水平非常高,很高兴看
2014年Z1期 No.080 170-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 菲尔·琼斯;
<正>和世界上众多其他国家一样,在中国,绿色建筑设计也正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减少能源使用、二氧化碳排放和其他与化石燃料相关的污染物的使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考虑到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众多建设项目的高速运转,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尤其严峻。建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改善生活质量。绿色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一项国际性运动,尽管各个国家的气候、文化和物质资源情况具有特殊性,但在就地取材、被动式设计建筑方面有一定的共通性。对绿色建筑设计而言,建筑是主要的综合推动力,它具备使工程服务和建筑运转更加简单高效的潜力,这一点十分重要。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将政府政策、市
2014年Z1期 No.080 172-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3K] - 刘飞;
<正>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UED杂志及北京博地澜屋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3年度"博地杯"("BADI CUP")国际绿色建筑设计大赛已圆满结束,此次大赛旨在激发和引导青年建筑师和各大院校建筑学院学生对绿色建筑的兴趣,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笔者作为大赛的主办方和技术评委之一,很荣幸全程参与了整个竞赛,也很高兴看到第一届竞赛就收到了这么好的效果,但同时作为一个多年从事绿色建筑设计工作的设计师,也同时在不断的思考如何更好的促进和提高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中国当前绿色建筑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以2013年1月1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共同颁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为标志,《绿色建筑评
2014年Z1期 No.080 192-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