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设计

UED主编会客厅

  • 对话姚仁喜

    彭礼孝;姚仁喜;

    <正>UED:在大元成立之初,你做了很多企业研发总部和学校建筑,后来开始接触大量的文化类项目。对于不同类型的项目,你的设计存不存在某种对于建筑空间的一脉相承的理念追求?姚仁喜:对我来说,不管什么类型的建筑,空间的戏剧性是很重要的。除了满足具体功能之外,我一直很关注并试图为人们在建筑里的活动增添一些戏剧性,让这个活动更有意思。例如很多我设计的学校建筑,都强调空间与空间、空间与时间的穿透关系。这种穿透性跟镜头的流动、人的流动、空间的串联有关系,我对这种空间之间的流动,或者是镜头式想象的流动有偏好。另一方面,设计不同类型的案子,就好比导演拍摄爱情片、武侠片或惊悚片等不同类型的影片,当然也会有不同的侧重。

    2014年05期 No.082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UED人物

  • 姚仁喜 摩登禅性

    郑锦铭;

    <正>姚仁喜是台湾当代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在两岸建筑界扎根已久的他是目前中国深具代表性的现代建筑实践者。他说他的设计中没有太多理论的东西,他创作最大的动力就是追随自己的内心和个性,"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爱好电影的姚仁喜尤其关注空间的戏剧性,他认为建筑的艺术内涵并不仅限于营造美观的形式,而更关乎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他没有用夸张的造型或奇诡的材料去突破传统,相反,他讲究建筑比例,追求材料和工艺细节,这使得他创造的每一处空间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此,我们特意筹划了这期专辑,通过人物专访、学者解读以及作品展示向大家展现建筑师姚仁喜对建筑执着追求背后的那份情感倾诉与表达。

    2014年05期 No.082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8K]
  • 建筑是人类情感的容器——UED专访姚仁喜

    康娟;

    <正>"我对于怎样创造一个空间去支撑人类日常活动中的故事特别感兴趣"UED:你在东海大学和伯克利大学接受建筑教育的经历对你有哪些影响,是怎样来帮助你开启建筑职业生涯的?姚仁喜:我很感激我整个成长的环境给了我很大的自在、自由。从小,父母亲就不会控制我们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我小时候多病,所以小学时期很少去上学,自己在家里看漫画书、故事书,反而学到更多,我也因此幸运地躲过了当时非常严苛的小学教育。中学开始,学校的环境就比较宽松。大学在东海,汉宝德先生是我们的建筑系主任,他非常鼓励自由创作、独立思考。他所提倡的这种环境,培养了艺术创作者很需要的信心。后来到了伯克利,当然就是自由的巅峰了。然而,在伯克利的学习,很重要的是让我理解到,在建筑专业背后的一大堆道理。我们当学生时,都会去

    2014年05期 No.082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0K]
  • 程泰宁:“艺术范儿”的建筑师姚先生

    程泰宁;康娟;

    <正>UED:您与姚仁喜先生是怎么认识的?你们之间有过什么样的合作?程泰宁:我和姚先生早在十几年前就彼此知道名字,他也经常会给我寄些富有创意的小艺术品,但彼此一直都没有机会见面。一直到七、八年前,姚先生来杭州,我们才有了第一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虽说是第一次见面,却有一种"倾盖如故"的感觉,彼此聊起设计理念、作品和人生经历都很投缘。这些年,我和姚先生除了作品上的交流,也常会在一些论坛活动上碰面,交流近期的创作心得。但很遗憾,我们一直都没有机会在工程上有所合作。

    2014年05期 No.082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 涵泳摩登,究竟涅槃——法鼓山农禅寺鉴照

    周榕;

    <正>摩登禅性建筑师姚仁喜有两个标签最为人熟知:其一是他在设计中坚决而彻底的"摩登"风格,其二是他对于佛学的深湛造诣。熟读佛经的姚仁喜想必了解"摩登"一词的渊源。这个最早见于《楞严经》中"摩登伽女"之名的词汇,在上世纪20年代因其与modern谐音而被赋予了"现代"的含义。随着从"摩登伽女"到"摩登女郎"的演绎转换,及至1930年代,"摩登"一词逐渐与"时髦"同义。时至今日,"摩登时代"早已远去,而"摩登"一词也逐渐沉没于社会集体记忆的深处。然而,在笔者看来,"摩登"概念的退隐殊为可惜,因为它有着"现代"一词所不易传达的微妙精义。自严复译介《天演论》之后,百多年来中国主流文化所默认缺省的"进化论语境",令"现代"成为"进步"的目标描述。这个被文化预置的价值高位,让"现代"一词在中文语境中更多凸显出面向未来的理想、美好而永恒的乌托邦语义,同时也因此遮蔽了"现代"概念原义所涵括的

    2014年05期 No.082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 大元建筑的几何诗性

    王俊雄;

    <正>秩序井然的几何空间,被许多人认为是大元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尤其宜兰兰阳博物馆和高铁新竹站,可以说是大元目前为止最具代表性的两件几何建筑作品。本文同意这样的论点,但想进一步指出,体验阅读大元建筑最令人感到乐趣之处,并非仅在理解大元几何实践的独到技巧(虽然这方面绝对值得另行研究并书写),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在其几何空间中,可以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状态"。这种不可名状,是超乎几何语言本身的。这种透过物质但最终达到超越物质的状况,如果用文学来比喻的话,那就是一种"诗性"的出现。以诗来比拟大元几何建筑的内涵,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谈论普遍(universality)和独特(peculiarity)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几何来构成建筑,可说是最普遍的方式,几何与建筑之间几乎可说存在等号关系。诗也是如此,诗不但是人类最古老的文体之一,而且这种文体几乎广泛存在每一种语言文字系统之中,诗因此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不过,诗的世界普遍并不妨

    2014年05期 No.082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 将心灵能量转化成建筑

    陈宛茜;

    <正>德国建筑学者麦耶(Ulf Meyer),2012年发表了英文世界首部介绍台湾建筑的专著《Architectural Guide Taiwan》(中文版书名为《台湾最有意思的建筑》)。书中将王大闳、李祖原、姚仁喜同列为台湾现代建筑的代表人物,而麦耶形容姚仁喜如"闪电般崛起",作品已然超越上一代。王大闳、李祖原、姚仁喜可视为台湾现代建筑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他们各自在自己的年代,努力突破政治、环境的限制,企图将中国文化融入现代建筑,与现代生活对话。生于北京,20世纪50年代来台定居的王大闳,以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与工法,在建筑中简化中式图样,却保存留白、神秘等中国文化氛围。代表作台北中山纪念馆,在传统中国"宫殿式屋顶"中融入现代建筑飞扬的线条,被誉为台湾第一栋现代中国建筑。

    2014年05期 No.082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 天使,可以同时身在两地!

    阮庆岳;

    <正>20世纪90年代起,以台北为中心发展出来的一波新建筑美学运动,与20世纪80年代做出分水岭般的断切。这是中国台湾近代建筑史上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其主要特色在于由商业导向过浓的后现代主义,回转重返入现代主义的大方向,其中姚仁喜建筑师是这波新美学运动的主力舵手,当时其他重要参与建筑师还有简学义、张枢等人。90年代前后,台湾政经环境有着巨大的变动,其中包括1988年元旦解除报禁、7月解除台湾地区戒严、1989年开放政治团体及政党的组设、1991年台湾财政主管部门核准15家新银行设立等,这在台湾建筑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为新美学风潮发生的时代背景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当时也正好逢上台湾房地产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景气高峰,新台币币值处在历史高点,而美国反而正处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景气低点,建筑业极端萧条,于是有一股建筑专业人员大量由以美国为主的西方社会返回中国台湾,并迅速主导了台北设计风潮的方向。

    2014年05期 No.082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 兰阳博物馆

    姚仁喜;吕恭安;张华倚;应斐君;江之豪;陈顺惠;杨天闿;钟启彰;曾能芳;王蕾;游育宁;周俊仁;罗天佑;黄文钦;陈彦成;罗淑萍;李佳卿;

    <正>兰阳博物馆所毗邻的乌石港,曾是盛极一时的港口,现则属于湿地。博物馆的设计意在重现兰阳当地的独特历史、文化与地形地貌。除了重新建构乌石港的历史以外,博物馆亦利用户外展区的一部分,介绍宜兰丰富的湿地生态。建筑量体的主要几何形体发想来自于海岸边常见的单面山岩石构造。极简建筑几何造型将三角量体斜向插入土中,模仿当地地势。建筑物交错使用固状与玻璃量体:固状量体作为展示及行政空间;玻璃量体则用于

    2014年05期 No.082 4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6K]
  • 乌镇剧院

    姚仁喜;沉国健;王馨慧;刘文礼;孙建钧;张建翔;林佳宪;朱文弘;应斐君;郑乃文;许榉译;巫奇昇;姜妮;

    <正>本项目位于江南水乡梦境似的古镇—乌镇。乌镇管理者将乌镇设定为国际重要戏剧节的活动据点。为了实现这个愿景,乌镇剧院的设计委托了姚仁喜建筑师及其团队,设计的最大挑战在于剧院的两个剧场:1 200席的主剧院及600座的多功能剧场,背对背,满足现代剧场机能却又不显突兀地融入于这片古典精巧的水乡。设计应用的代表吉兆的并蒂莲"的隐喻,将这个寓意祥瑞蓬勃的形象,转化为一实一虚的两个椭圆量体,分别配置以两座剧场,重叠并蒂的部分则为舞台区,舞台可依需求合并或单独使用,以创造多样的表演形式。而由于兼具戏剧节表演与观光的双重机

    2014年05期 No.082 5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8K]
  • 法鼓山农禅寺

    姚仁喜;张华倚;李国隆;刘文礼;郭贞莹;李宜芳;戴小芹;周俊仁;林奕亨;张庆宗;

    <正>农禅寺及法鼓山佛教学院创办人圣严法师在被问及对未来寺庙的想法时表示,他曾在禅定冥想时"看到"寺庙的样貌,"有如空中花,水中月",于是他说:"取名为水月道场吧。"坐落于广大关渡平原的农禅寺水月道场于焉诞生。面向基隆河,背倚大屯山;利用这地灵人杰的环境,营造一处清雅幽静的宗教空间。访客一开始先穿越两面高度不同的墙,作为与外头高速公路之间的缓冲;一进入道场,即能看到远方的主讲堂,静静伫立于80m的荷花池中。超大柱廊在池中的倒影,伴随着飞扬其间的金色帘幔,自成一虚幻雅致风光。主

    2014年05期 No.082 6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83K]
  • 天主教光仁小学

    姚仁喜;吕恭安;张庆宗;罗天佑;江之豪;卢本源;朱惠兰;杨侑瑄;苏雍策;

    <正>天主教光仁小学校园历史已久,仍因新的都市分区计划不幸地被分割成三块不规则的校地。新的街道以奇怪的角度衔接,形成紊乱的市区节点。为了重新连接分割的校园并同时全面整修校舍,设计上提议以严格定位的L形建筑物及联结至对角大马路路口的人行天桥,运用清楚明确的秩序,重新巩固混乱交错的市区纹理。体育馆和礼堂设置在运动场下方的地下室,廓清了地面层更多的开放空间。教室面向东方,以降低街道的噪音干扰。校园南侧以新大门、垂直的动线及人行天桥呈现。外墙采用乳白色抿石子并以电镀铝饰条做分割,立面上的冲孔铝百叶,兼具遮荫与通风效果,也是建筑外观的重点。面向室外操场的教室墙面上漆上各种颜色,如万花筒般的斑斓缤纷。

    2014年05期 No.082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1K]
  • 交通大学招待所

    姚仁喜;吕恭安;徐兆立;篮元浚;凌玉美;郑靖薇;赖双龄;罗天佑;李铭钦;

    <正>此招待所建案位于主校区北大门旁的坡地上,柚木外观搭配折合的表面,妆点着随性的开窗设计,高度不超过9m,安静地坐落在松木林间,彷彿一只漂浮的木盒子。访客从木盒下方进入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会是此量体生成的宁静庭院。白色的庭院中央有一池方形水塘,四周遍是竹林景观。一方面倒映上方的天空,另一方面则为此自然系建案引入静谧感。客房内的天花板、墙壁和地板采用强烈色彩,营造私密氛围。看似随性的专属开窗设计,饶富趣味,访客能以各种方向览赏窗外的松木林,同时让室内的人与户外的天然景致有所连结,使自然与人文建立美好关系。

    2014年05期 No.082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2K]
  • 实践大学体育馆及图资大楼

    姚仁喜;吕恭安;张华倚;萧博文;彭家麟;徐兆立;方志伟;许维中;陈良慈;张世恭;詹宗铭;周俊仁;罗天佑;赖双龄;李铭钦;陈彦成;罗淑萍;

    <正>项目基地横跨实践大学校园中心地带,南、北向面对既有的校区环境网络,西侧邻40m规划道路,未来是全校的主要门户之一。项目涵盖分列东、西端的图书馆、体育馆及其地下连通的艺文与会议中心,是校园内最重要的全新公共建筑群。西端的体育馆以挑空的大穿廊联系校外,与校内中庭绿地结合起来。体育馆与图书馆都有户外阶梯直达三楼,三楼是校园空中的公共空间,未来相邻建筑可以通过空中走廊进入这些区域,共享大学的公共价值,体会创办人及后继者的用心耕耘。校园不再

    2014年05期 No.082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23K]
  • “中钢集团”总部大楼

    姚仁喜;虞永威;张华倚;郑乃文;李谚勋;吴际泰;张祐铨;吕尚寰;郭容恕;邱淑珍;黄淑萍;张倚凤;周俊仁;刘建宏;罗淑萍;洪永宏;

    <正>南台湾的高雄港致力于从工业城转型为多功能经贸园区,而中钢企业总部大楼所在的临港地区,正是近年高雄市最大型的都市开发计划催生地,内容包括运输、物流、经贸,与文化、休闲及公共机构等面向。总部大楼这栋建筑物身为此新兴区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将成为高雄港的新门户地标。整栋建筑以4个方形量体中间夹着作为轴心的服务核所构成,量体以八层楼为一单位扭转12.5°,形成动态的几何形体。外观上,每跨越八层楼即采用大型支撑装置,拉背系统在每次间隔处架构阳台。钻石形状的双层帷幕墙营造最佳自然光线及良好通风,在温暖的都会气候里,具有阻热、节能、降低交通噪音等优点。在地平面上创造出圆形水池,方形塔楼便矗立于水池中央;其余部分则种植许多花草树木予以美化,为行人建构出绿意盎然的舒适环境。

    2014年05期 No.082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8K]
  • 寒舍艾丽酒店

    姚仁喜;吕恭安;高敦瑞;陈瑞原;张凯智;仇康;王丹熙;刘康钺;郑涵云;曾建豪;廖蔓菁;朱志年;

    <正>寒舍艾丽酒店位于寸土寸金、人口稠密的台北市市中心,高耸的商业大楼以空桥相连,在这仅存的几块空地上,寒舍艾丽酒店成就信义区重要的街区枢纽。项目由三个部分组成:主楼是250间客房的商业酒店,建筑裙楼设有购物中心,地下三至五楼作为停车场与机电设备区。建筑物运用"风车状"的平面配置使主楼相对面积较小的客房也能享有最开阔的视野。以便利性为考量在客房正下方的中楼层设置有餐厅、宴会厅、会议室、水疗中心与游泳池等公共区域。一楼的购物中心及酒店共享宽敞的入口广场,以方便旅客上下车或不定期举办活动之用。酒店建筑外观的三角形广角窗,赋予整栋建筑饶富趣味的节奏感,同时也开拓小客房的视野。建筑裙楼采用不同外墙饰板,包括弧形玻璃、冲孔金属板、透明与半透明玻璃墙,构成视觉缤纷的外观,反映出内部多元的空间机能。

    2014年05期 No.082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3K]
  • 赵晓农:跟姚先生开会一定要带上“文房四宝”

    赵晓农;康娟;钟善;

    <正>姚先生对自己的影响姚先生对设计非常有追求,他常常说,对于相同类型的项目,每一次做都应该有新的东西出来,这样事情才会有进步。他做事情很坚持,只要是他认为是好的事情,就会去跟业主争取,并且要求我们自己先做到最好,他是一个追求细节的建筑师。另外,姚先生常常会站在业主的角度看问题。有的时候,业主对建筑物的一些想法是我们做建筑设计的一个盲区,我们不一定看得到,但他就会把业主对这个项目的期望考虑进来,这对设计的发展会有启发。姚先生讲原则,对的事情他很坚持,很多他认为是不合理的项目,他宁愿不接。比如说有些业主对山地开发过度,这会造成比较大的破坏,他觉得这个不好,就宁愿不去做。他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大家也知道他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佛教徒做事情就是以一种比较利他的想法在做,比如在大陆发生地震的时候,我们也义务帮忙做了一些学校及医院的设计。他认为这是建筑师应该负的社会责任。这几点是姚先生对我比较大的影响。

    2014年05期 No.082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 姚任祥:跟姚先生工作就像打乒乓

    姚任祥;康娟;钟善;

    <正>姚先生个人特质我跟姚先生结婚三十年了,他是一个设计师,很幽默、很新潮,这些是最初的时候他很吸引我的地方。然后我们成立了这个公司,有了三个孩子,夫妻之间也会吵吵闹闹,但有时候我回过头看,还是蛮庆幸自己当初找到了这么个人。姚先生很精进,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事实上,要让身边朝夕相处了那么多年的人还能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是很难的,当夫妻之间有了这份敬佩的时候,婚姻就会变得很美好。同时,姚先生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他会花很大的力气去说服业主对环境负责。我们也不是没有犯过错,也曾经因为业主的贪心做出很可怕的房子,然后自己很懊悔。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们觉得自己有责任去说服业主能不破坏环境就不要破坏,有时甚至劝业主少盖些楼。换作一般的建筑师,这些话都是很难说出口的。

    2014年05期 No.082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 作品年表

    <正>~~

    2014年05期 No.082 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UED品谈_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

  • 品读·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

    孟建民;

    <正>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作战的伟大起点!"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掀开了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新生活的历史篇章!为了永不忘却那段难以忘怀的光辉岁月,纪念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渡江战役,合肥市政府拟在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西侧修建一座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滨湖新区核心区城市中轴线的最南端,场地呈半岛状突出巢湖。

    2014年05期 No.082 116-127+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8K]
  • 简形的力量

    孟建民;

    <正>2007年春季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合肥市政府的通知,让我前去洽谈某重要设计项目。经了解,才知是我们去年犹豫再三而放弃参加的全国设计投标项目:渡江战役纪念馆。当时因时间给得太少而婉拒了邀请。时过一年,我又受命前往,心情十分复杂。经主管领导介绍,方知上次中标方案较为勉强,领导小组对选中的方案一直心存疑虑。时间过得很快,当选取的方案基本完成施工图、准备开工奠基时,领导小组才下决心请我们再出几个方案来进行比较。也许是受合肥市政府对我们信任的激励,在很短时间内我带领团队拿出了三个创意方案。方案均采用了象征主义手法,直观表达"渡江战役"主题思想,建筑语言也都强调简而有力。其中方案一的"渡船"创意构思得到了决策层的一致认可,很快敲定为中选方案,并指示实施和落实。原选定的设计单位经合理补偿退出了项目。事后我总结思考:为什么我们的设计方案被大家认可选用?在创作与技术层面上也许可以列出许多因素,但我最终总结为一条,即"简形的力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2014年05期 No.082 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9K]
  • 品谈纪实

    吴爱国;宁波;程红;彭礼孝;孟建民;崔愷;柴裴义;郭明卓;王建国;周畅;胡越;丁建;曹嘉明;赵元超;杨晔;付本臣;高松;李早;姜长征;江海东;冯卫;周鹏程;

    <正>建筑是遗憾艺术,渡江战役纪念馆是一座悲壮的历史性的场所性建筑。孟建民带领他的团队历时五年,经过反复的推敲思量和上百次的现场勘察,终于将以建筑丈量历史的简形设计作品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建筑的精神价值是来自于建筑本身的纪念性需求,同时也来自于建筑师的意向。如何用建筑的经典性强化建筑的精神意义和震撼意义?渡江战役纪念馆不是一座单纯的建筑,而是一座具有纪念碑意义的建筑。当建筑成为一个以形式和精神价值沟通的桥梁时,设计的各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众多观点各不相同……

    2014年05期 No.082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7K]

UDE新建筑

  • 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塔

    扎哈·哈迪德;帕特里克·舒马赫;

    <正>赛马会创新塔(JCIT)是香港理工大学(PolyU)设计学院和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学院所在地。创新塔共15层,面积达15 000m2,容纳了超过1 800名师生员工,以及完备的设计教育和创新设施,包括设计工作室、实验室和工坊,展览区、多功能教室、阶梯教室和公共休息室。在过去的50年间,香港理工大学校园的城市肌理不断演变,众多学院系所的设置在视觉上具有连贯性,但是却分布在全然不同的建筑中。JCIT创造了一个新的城市空间,使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并体现了学院放眼未来的无限活力。JCIT位于大学校园东北角一处狭窄且不规则的场地上(与南侧的足球场和北侧的漆咸道/九龙走廊高速公路交流道相邻),与校园中心相连;鼓励大学各院系开展跨学科项目研究,参与社区、政府、工业和非政府和学术活动。

    2014年05期 No.082 136-143+13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9K]
  • 昆士兰大学全球变化研究所

    HASSELL;

    <正>HASSELL应昆士兰大学委托,负责为其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大学建筑作可行性研究,这一项目是大学校园生态型建设的典范。新建筑将展示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成果,并引导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建筑方案的发展。设计旨在打造"居住建筑",满足"居住建筑挑战"的可持续发展准则。新建筑提供能源的同时将实现零碳排放和零废物污染,这对气候和生态环境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全球变化研究所将体现昆士兰大学对可持续建筑及研究坚持不懈的努力。设计目标为通过教育类6星级绿星评估认证,设计旨在使该研究所从耗能建筑转变成环境友好型

    2014年05期 No.082 146-152+14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6K]
  • 北京胶印厂改造——77文化创意园区

    李冀;

    <正>缘起不同于798那些德国精英血统的雄伟工厂,蜗居在美术馆后街的北京胶印厂更像是个工业化的四合院,带着北京胡同的市井气息。几栋不同历史的工业楼房分别建于20世纪60、70、90年代,除了楼层稍高并无特别,但四面围合之间,曾经有过幽静的院落。可惜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之后,原有产业陆续衰落停产,厂区也日益破败面目全非。管线老化裸露,闲置厂房被杂乱分割、零散出租,无序的加建使整个厂区拥塞填堵,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杂院。这次结合戏剧文化功能置换的整体改造行动,期望为衰败的城市肌体注入新的生机。尊重特有的院落历史情感,延展丰富的工业文化厚度,唤醒、激发内在的活力,成为改造策略的切入点。

    2014年05期 No.082 154-159+15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2K]
  • 泰国曼谷中国文化中心

    崔彤;桂喆;王一钧;吕僖;陈希;周军;房木生;

    <正>位于泰国曼谷的中国文化中心,由两组建筑单元错动连接成"Z"形体块,构成两个外部空间:一个外向型面向社会和民众的广场;一个内向型静谧的中国园林。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嵌套式的关系使之成为整体。庭院和广场与建筑内部空间的联系,通过内外空间不断地过渡与转化形成具有"东方时空"理念的场所。"文化中心"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外交空间,是中国文化传播和中泰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它不可避免地要回答"中国化"、"泰国性"等问题。尽管"图像式"、"形式化"的语言是一种常用表征手段,但"标签"终归不能全面回答"中国化"问题,对于在异邦的中国文化中心首先体现在为"活动者"提供一个吸引人的、渗透着中国文化的探访空间,它既不应该是强加式的,也不应该是简单复制出来的,而是在特殊的土壤中被培

    2014年05期 No.082 162-169+160-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8K]

UED专栏_建筑新锐

  • 中国新民居——佚人营造建筑实践

    <正>关于佚人营造:佚人营造由王灏创立于2011年元月,"佚人"是对中国传统中所有卑微或伟大的工匠的通用词,那些佚名的工匠,用灵魂的双手营造了从民居至官衙的各种构筑物。所以,佚人营造秉承的是一种"无名"或者"隐匿"的状态下,用独立的思想去兼用现代与传统的各种营造技巧,改良各种传统材料的使用方式,建造出独具一格的作品。佚人营造坚持设计从小住宅开始,力行把"住宅即艺术品"的观念体现在每个独立的住宅作品中。佚人营造抵制直白的当代城市主义,探索小尺度村落与城市混合共生的各种多元性,所以,佚人营造的工作重点位于城市边缘或中国新式农村。

    2014年05期 No.082 170-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7K]
  • 结构漫步——李翔宁对话王灏

    赵迪;李翔宁;王灏;

    <正>建筑模式·生活方式李翔宁:首先,住宅作为一种建筑模式,在中国很少有独立建筑师会把住宅作为自己实践专注的模式。住宅模式有几层关系,第一,古人在建造园林时把住宅作为一种存在方式,比如王澍用元代倪瓒的容膝斋图1来反应自己的建筑哲学,容膝斋图里描绘的是一座非常小的房子,小到只能将自己的脚放进去,从这个层面来说给自己造房子和给别人造房子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如果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2类比,王澍或者中国文人的方式和海德格尔所说的三种方式有共通之处:建、居、思——建造、居住、思考(或哲学思辨),这三种活动在造园的过程中是统一的。住宅建筑有特殊的意义,尤其是给自己建造住宅,所以想首先谈谈你的自宅,能否从刚才这三种哲学存在关系——建造、居住、思考的角度,来谈一谈

    2014年05期 No.082 17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5K]
  • 王宅

    王灏;马学鑫;徐丹;

    <正>项目背景本住宅位于宁波市春晓镇——一个普通的滨海小村,是建筑师本人度过童年的地方。传统的水平扁平的农村结构保存完好,朴实而无华。祖传的宅基地约250m2,本宅在原二间农舍基础上扩建而来,作为度假和母亲的栖身之所。面对当今农村以千百万计的"洋房"别墅,本住宅尝试用另一种平和朴素的角度来诠释生活本身的简单性。设计理念此宅采用当地产红砖及预制板,用作度假及临时工作室。总体布局采用向心式平面及厚重的砖墙隐喻强烈内向化的住宅哲学。全部建材及家具采用乡间常用材,表达最朴素的生活观。结构采用砖混结构,框架完全自由,梁柱游离在墙与楼板(预制板)之间,营造出流动结构化空间。内部空间呈现的线

    2014年05期 No.082 178-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6K]
  • 柯宅

    朱骞;

    <正>本宅位于春晓镇堰潭村,此宅为养老之用,两套面积合约520m2。这个宅子的结构内缩,外部最大的标志就是取代原梁柱位置的玻璃带,倡导了一种"光的结构"。内部空间基本均质化,由光缝引导。此宅东西向四开间,南北向二开间,与周边民宅的轮廓一致。

    2014年05期 No.082 182-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1K]
  • 库宅——四个“小屋”

    王灏;

    <正>宁波海边的村落基本都位于山脚,规模在100?300户之间,主要是明代以来的移民。现有的农田和村落在几百年前都是海涂地,先民一次次把围海堤向大海推进,取得生存用地。慈岙村就是建在原先的海涂地上。叠宅位于西后田崖。住宅用地紧邻一个20世纪60年代年围起来的水库——稻田灌溉体系中重要一环,这一带基本保留了宁波乡下田园风光。2000年以后乡民陆续不再种稻,他们在原来的稻田上种植了经济树木或蔬菜。宅邸占地约90m2,不规则,呈畚箕形,东西宽12m,南北长约15m,三面环村路,南边是约一亩半(约1000m2)大小的水库。这是一个相当独特的用地。据老人回忆,该住宅用地原先是水库边

    2014年05期 No.082 186-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5K]

UED专栏_展览

  • 建筑之外,创意无界

    陈展辉;

    <正>"建筑之外"展继2013年12月21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成功开幕后,于2014年1月18日作为CBC建筑师艺术馆的开馆展在上海再次隆重亮相,并增加了中国之外的代表性建筑师,包括阿诺·雅格布森、芬·尤、安藤忠雄、黑川雅之、欧蒂娜·戴克等,上百位来自中国、美国、丹麦、日本、法国的建筑师以一种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方式,集体展现了他们作为建筑师在建筑之外的另一面。不管是同行还是外界观众,都兴趣盎然地带着好奇、羡慕和宽容的眼光全程参与了从开幕、论坛、参观,直到最后建筑师亲自上场才艺表演、T台走秀的全过程,轻松、热烈、欢快之余,应该改变了很多人对"建筑师"的认知,也包括建筑师自己对"建筑师"的角色定位。

    2014年05期 No.082 192+19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0K]
  • 设计不分内外——参展建筑师访谈

    冯果川;卢志刚;众建筑/众产品;李涵;欧蒂娜·戴克;范凌;曹晓昕;赖军;钟善;

    <正>UED:对于"建筑"与"建筑之外"您是否有清楚的界定?是怎么界定的?曹晓昕:建筑和建筑之外是有清晰的界定的,至于怎么界定我觉得没意义,因为建筑设计就是大设计圈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复杂的一部分,做好建筑设计不能表示全部通吃,但很多地方尤其是方法上是通的。赖军:建筑和建筑之外的界限现在正在被打破,我认为应当突破我们通常理解的建筑设计的范畴,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灵感的来源是生活本身。这种感悟超越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对建筑本身的思考。建筑形式同样也可以从建筑之外得到启发和借鉴。冯果川:我觉得建筑的边界是模糊的,变动的,多角度的,很难界定。从我个人的角度,建筑是关于身体的空间性的构筑物。这并不是为了给建筑一个定义从而分出"建筑"与"建筑之外",而是为了说明我关心的建筑的一些特点:身体、空间、建造。

    2014年05期 No.082 193-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7K]
  • 当代艺术跨界合作的思考

    高鹏;

    <正>2013年今日美术馆连续主办及合作了两个和建筑有关的展览,主题都是邀请建筑师跨界创作当代艺术作品或建筑之外的艺术设计衍生品。严肃的说是跨界,玩笑的说就是鼓励建筑师们不务正业。那么,作为一个旨在推广当代艺术的美术馆,为什么要办建筑的展览呢?其实我本人就是以建筑考生的身份考进中央美术学院的,在第一年基础课的时候自行改了专业,即便转了专业后,大学兼职打工的时候,还帮人偷偷画建筑图赚外快。中央美术学院特殊的基础课教育,打破了学科之间的隔阂,让学生们重新思考学科之间的界限,全面反省自己对二维空间及三维空间的理解,在第一学期结束后重新选定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从那时起,我便感受到建筑和平面设计,乃至当代艺术之间微妙的关联。近三年来我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广中,但时不时地总想不顾正业和建筑领域合作点什么事情。当代艺术和建筑,对于我而言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2014年05期 No.082 196-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4K]

UED专栏_对话

  • 艺术介入建筑——建筑师与艺术家的对话

    程泰宁;潘公凯;朱小地;崔彤;温宗勇;寒碧;吕品晶;李翔宁;陈展辉;方振宁;阳作军;蒋骥;柳青;

    <正>建筑语言与艺术语言不可孤立而存,二者同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多样艺术的个性化,具备不同的创作视角、表现手法以及思考深度,注定了建筑师对不同的艺术作品生发不同的思想火花。如何剖析关于"建筑"与"艺术"的现存困惑?当"建筑"遭遇"艺术"时又该如何交互融合?"艺术概念"与"建造过程"的平行思考又可怎样展开?"潘公凯——弥散与生成"展览系列活动以研究和反思为目的,指向"一场建筑与艺术的对话",引发讨论、批评和争辩,试图在当前建筑与艺术文化情景中增添"跨界"的学术气氛。

    2014年05期 No.082 206-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5K]

UED专栏_UED大师讲堂

  • 改变居住方式,就是改变城市——山本理显的地域社会圈主义

    牛征;刘婷玉;

    <正>"地域社会圈"是山本理显先生在横滨国立大学大学院做教授的时候,和学生们一起思考的一个课题。这是一个研究住宅的课题,意即"改变居住方式,就是改变城市"。城市本身是由住宅和其他建筑构成的,如今的住宅于我们而言只是一个居住的场所,然而山本先生认为住宅并不只是单纯用作居住的空间,它是构成城市的非常重要的元素。"1户住宅=1个家庭"系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德国建立了魏玛共和国。德国因战事许多住宅被毁坏,大部分劳动者身陷无家可归的境地。这就是当时建成的一个项目,一个名为路得维希·希贝尔塞默的德国建筑师设计的住宅。许多栋如出一辙的住宅建筑排成了一列,旁边是

    2014年05期 No.082 210-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4K]

UED专栏_CBC大师下午茶

  • 结构工程师是上帝派给建筑师的信使——CBC大师下午茶之Christoph Gengagel对话王辉

    康娟;唐笑;

    <正>《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与CBC(China Building Centre)合作推出的全新对话栏目"CBC大师下午茶"以建筑规划为主线,辐射时事、社会、文化、艺术、历史、音乐等众多门类,邀请来自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和先锋人士通过对话访谈形式,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解读对于建筑的认知,从而使大众对于建筑规划的表现形式、理念渊源、技术革新、人文精神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促使建筑相关从业人员拓宽视野,尝试更多维度的创作可能。首场"CBC大师下午茶"于2014年3月29日在中华圣公会教堂进行录制,对话由UED杂志国际版执行主编罗为为主持,邀请了柏林艺术大学建筑学院院长Christoph Gengagel教授与都市实践建筑主持建筑师王辉,以建筑与结构教育体系为切入点展开自由探讨。这是一场建筑师与结构师的对话,也是一次教育者和实践者的深度交流。

    2014年05期 No.082 214-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UED专栏_思想

  • 虚拟环境:过去工作场所的未来

    伊凡·雷迪;安德雷娅·雷迪;

    <正>对于一个具有创新性的人进行工作的环境又该如何呢?例如,在当今的建筑界,建筑设计已经不再像浪漫主义时期和古典现代主义时期那样,仅仅是个人思想的表达了。但是,建筑设计也同样不像20世纪中期时那样是集体思想的表达。因为现代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一个平台、一个影响力网络的表达了,这种表达会不断地被所有的参与者所重组。单个设计师或者一组设计师集中精力单打独斗出成果的时代已经被散漫的论坛和艺术风范十足的实践所代替,而后来者又从来不把坚固耐久作为自己的目标之一。但是这种更替并不是为了挑战下列假设的,即建筑设计师无法在一种游动的、脱离原位的工作环境中完成自己的工作。这种思想只不过是要表明,如果有了合适的配备设计师仍然能够漫游四方并在任何一个地方工作,而不需要指定某个特别的地点。

    2014年05期 No.082 218-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UED专栏_建筑教育

  • 映射无形——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和奥胡斯建筑学院的CAFA/AAA联合课程

    何可人;王威;Anne Elisabeth Toft;Claudia Carbone;缴平;

    <正>CAFA/AAA联合课程是一个正在进行的实验课程,由奥胡斯构建与表达工作室Anne Elisabeth Toft、Claudia Carbone、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的何可人和王威在2012年共同策划,至今已经进行了一年半时间。这是一个特别的丹麦和中国交流的课题。联合课程目的是对教学法进行研究、测试,进而发展教学的模型、方法和框架,在课程中感知并学习丹麦和中国文化的相似与差异,突出建筑设计的艺术倾向,并注重在教学中结合研究方法和艺术思维。这个课程不仅强调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成组完成项目。教学强调以方法为主的研究过程,同时结合工作室辅导和定期的评图。

    2014年05期 No.082 224-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1K]

UED专栏_访谈

  • 综合设计的艺术

    Todd E. Pilgreen,AIA;周树婷;

    <正>"对于每个有创造力的个人来说设计这个过程是独一无二的,是非常个人的经过多年试验和应用的过程。我的建筑之旅是一段以艺术进化为导向的自我探索的过程;一个保持对场所精神,对作用于其上的力量,对在瞬息万变建筑环境中的人们有直观意识和连接的过程。"——Todd E.Pilgreen,AIAUED:首先,可否与我们分享您个人的求学与工作经历?Todd:与建筑结缘对我来说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我的父亲是雕塑艺术家,从儿时起我便身处于一个创造性的世界中。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我之所以会喜欢建筑是因为它有着和雕塑相似的地方,即可以从三维角度预想要创造的东西。对我来说,建筑之所以更契合于我,是因为它更具有技术性。我一直钟情于这种创造结构性的、技术性的事物。在发掘对建筑的极大热情后,就必须努力去实行,因此,我选择到专门的建筑院校学习。事实上,我并不是因为想要进入大学而去建筑学校,恰恰是为了学习建筑才选择进入大学。因为我确信自己会成为一名建筑师,而大学是帮助我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不断思考、学习、发现自我,这是一个很有趣

    2014年05期 No.082 228-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现代生活的传统营造

    萨枫;程越;康健;杨欢;任光勇;张斌;沈锋强;任飞宇;杨祥涛;姚力;赵强;

    <正>现代之中式与西式别墅体现的是当代人对生活的理想与追求,它们从形式上看是完全迥异的两种风格,而抛却形式之桎梏,呈现的是同样的轻盈与飘逸,安静与通透。在海南澄庐海景别墅和苏州桃花源项目中,充分体现了这两种风格的特点,这里将分别对它们的外在形态、空间营造等进行横向与纵向之探讨,传承文化并体现现代生活之趣味。一、海南·绿城蓝湾小镇——澄庐海景别墅UED:澄庐海景别墅与传统的中式别墅的设计手法相比,在结构布局和空间营造上,怎么体现西式的风格?gad:传统的中式有一套固定的设计方式,和澄庐海景别墅(以下简称澄庐)是两种概念。从外观上来讲,相对于飞檐翘角的典型中式别墅手法,澄庐

    2014年05期 No.082 230-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4K]

UED专栏_文章

  • 道由白云尽 春与青溪长——翠屏山迎宾馆设计浅析

    曹胜昔;李国欣;张兴;淮飞;

    <正>项目概况石家庄是京津冀都市经济圈除北京、天津两直辖市外重要的省会城市之一,是国家四大红色教育基地——西柏坡所在地。现有的省级接待中心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设施陈旧、场地有限,特别是开展外事接待及政务活动时对市区交通、市民的出行影响较大,因此为满足日益增多的外事与政务活动需求,减小对市民正常出行的影响,在西部市郊翠屏山北麓兴建一座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迎宾馆。项目也因所在地命名为翠屏山迎宾馆。宾馆占地55ha,整体规划将满足现在及未来一定时间内各类政务商务活动发展的需要,建设一座依山傍水、绿荫环绕,以政务接待为主,高级商务活动、休闲度假为辅的高规格接待中心。

    2014年05期 No.082 234-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8K]

UED专栏_动态

  • 动态

    <正>"CBC建筑大讲堂——胡越: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思考"成功落幕2014.5.17北京2014年5月17日下午,由CBC(China Building Center)主办的CBC建筑大讲堂邀请到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胡越为到场听众带来了一场关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女士主持,并代表CBC向胡越颁发了CBC Member荣誉证书。本次讲座,胡越并非针对他所擅长的建筑设计,而是他作为建筑师所做的关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而进行。胡越更通过对自己参与的两个项目实例分析,提出了对城市空间和城市设计的一些构想。讲座结束后,在场的建筑师及师生还同胡越进行了积极的互动。

    2014年05期 No.082 236-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0K]
  • 下载本期数据